做介休历史文化的朝花夕拾者
手头有一套三卷本的《历代文人咏寒食清明诗词集》,辑录者为介休市两个一直热衷于地方文化宣传的文化老人侯清柏和张培荣,该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为介休历史文化丛书系列之一。该书收录了从唐代以来历代文人歌咏寒食清明的诗词共计首,其中唐宋时期诗人的诗词居多,突破了首。在一一翻看这些诗词时,隔了一千多年的时光,我仿佛依然能看到当时的春光明媚和万物滋长,以及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他们的先辈、对远离的故土的深情追思与念念不忘,而这样一些感情、这样一些感性而细腻的东西,其实离我们既不遥远,也不陌生,并且事到如今,仍一如既往地被我们传承着、延续着,成为我们内心世界里的一块净土、一块神圣之地和柔软之地。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有顺先生说的好,中华民族是一个对历史、对故土情有独钟的民族,也正是对以往的历史充满了深情,对故土和家园充满了眷恋,才使得中华民族的根代代相连,才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有别于西方的文化,带有独特的极富人情味的民族特色。从这三卷本的诗词集里,我们既可以看到一些光彩照人的名字,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苏轼、欧阳修、李清照,也可以看到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作者所留下的作品,如唐代一个叫张籍的诗人,则给我们留下了十首关于清明寒食的诗词,其中有一首《寒食书事》,诗是这样写的:今朝一百五,出户雨初晴。舞爱双飞蝶,歌闻数里莺。江深青草岸,花满白云城。为政多孱弱,应无酷吏名。这首诗告诉我们,寒食节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一百五之说,即在冬至以后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这也是个天气转暖、春回大地的季节,特别在南方,已经是百花盛开、鸟语花香的时节,也是一年当中最美好的一个时节。“舞爱双飞蝶,歌闻数里莺”,在这个美好的时节里,大家与蝴蝶一起跳舞,和黄莺鸟一起歌唱,呈现出一派人与自然、人与万物和谐相处的盛世景象。“江深青草岸,花满白云城”,则从立体上,从低处到高处、从水里到蓝天之间,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而诗意盎然的巨幅的人间美景。最后,诗人指出“为政多孱弱,应无酷吏名”,孱弱,从现今字面上可理解为,懦弱,不作为,但早在一千多年的唐代,则应该理解为顺应民情,多服务,少扰民,适时而动,无为而治,某种意义上,其实正是历代以来整个国家官僚机构的对社会事务和民间事务的少管理、少插手,减少层级和精简官僚机构,而带来了那个时期整个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和民生的幸福安稳,远一点的如汉朝著名的“文景之治”,近一点的唐代的如“贞观之治”。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基本不会有酷吏这样很特别的社会丑陋现象出现,这既是社会之福,也是民生之福,国家之福。为什么诗人会在清明寒食这样一个特别的节日里联想到这样一些东西,我觉得在诗人的内心世界里,肯定还在想着一个人,这个人成就了一个节日,一种精神,这个人就是春秋时期“割股奉君、功不言禄”的晋国大夫介子推。介子推为什么辞官不做,非得退隐绵山,按照我个人的理解,也许他是在看到晋文公重耳返国后,对好多人都大封官爵这种行为的一种无声的抗议。我们可以设想,当时的晋国无疑是千疮百孔、百废待兴,这个国家确乎需要治世的人才,但是不是就真的需要封很多很多的官、从而需要用很巨额的经费来支撑一个庞大的政府机构的运转呢?我觉得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要当官,这个问题至今都会萦绕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脑海里,似乎有答案,但似乎又没有答案。在戏剧《七品芝麻官》里,七品县令牛得草有一句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但民间也有一句俗话“千里当官,为了吃穿”。从唐代诗人张籍的这首咏清明寒食的诗里,仍可以看到诗人对寒食节意义的反思。“窥一斑而知全豹”。诗词集中收录的诗词,我觉得我们不能就事论事来读,而应该有所反思,特别是结合历代文人各自的经历和学识来读,则会有更好的理解。
但是我也注意到,即使在《元曲三百首》中,也有两首词曲,并未被收入《历代文人咏寒食清明诗词集》中。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两位老人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避免不了挂一漏万,同时也说明,清明寒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另外一种无限的高远和美好。未被收入的这两首词曲,一首是元好问的《自质曲祭奠子》,一首是张可久的《越调寨儿令忆鉴湖》。现介绍如下,以雍读者。
其中,《自质曲祭奠子》原文如下:
怅韶华流转,无计留连。行乐地,一凄然。笙歌寒食后,桃李恶风前。连环玉,回文锦,两缠绵。芳尘未远,幽意谁传。千古恨,再生缘。闲衾香易冷,孤枕梦难圆。西窗雨,南楼月,夜如年。
这首词曲是元好问悼念亡妻张氏而作。大致的意思是,我感叹时光如流水,难以挽留和停滞不前。走过曾经欢声笑语的地方,却是如此的满目凄然。寒食节后听到那笙歌,心情是怎样的寂寥,即使看到那芬芳的桃李在春风中摇曳,我怎会有触目惊心的感觉?!连环玉,回文锦这两样东西,曾传递着我俩绵绵不尽的情意。你的踪迹尚未走远,可是谁又能帮我把内心深处的幽幽情意传达给你。什么是千古恨,就是今生再难与你续前缘。你盖过的被子闲置着,依旧散发着香气,但却再难温暖;我一个人枕着曾经两人共枕的枕头,怎么也难以进入梦乡。前半夜听那西窗的雨淅淅沥沥的,仿佛落在我的心头;后半夜雨停了,南楼屋檐上那一轮明月似乎更加皎洁也更加冰冷,漫漫长夜啊,竟然长得感觉如同过了一年。
元好问生逢乱世,一生坎坷,能够与他相伴的只有妻子张氏。但张氏也弃他而去了。这首词曲是作者在清明寒食节,祭奠妻子时,伤时感怀,通过具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悼念之情,以及对往日美好生活的深情怀念,并与北宋苏东坡悼念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那份深情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怅韶华流转,无计留连”和“千古恨,再生缘。闲衾香易冷,孤枕梦难圆”均为元曲中的名句。
张可久的《越调寨儿令忆鉴湖》原文如下:
画鼓鸣,紫箫声。记年年贺家湖上景。竞渡人争,载酒船行,罗绮越王城。风风雨雨清明,莺莺燕燕关情。柳擎和泪眼,花坠断肠英。望海亭,何处越青山。
谈起鉴湖,我们知道辛亥革命前的革命烈士秋瑾女士就有个别号叫“鉴湖女侠”。早在唐代,诗人贺知章曾在此居住。作者张可久也曾在鉴湖居住过,在此他深情回忆当年鉴湖上是如何的热闹非凡,有画鼓鸣,有紫箫声,有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精彩,有乘船喝酒尽兴的飘逸,有整个越王城倾城而动罗绮绚烂的亮丽。如今,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清明节,虽然莺莺燕燕的啼叫依然有一种令人怦然心动的情愫在里面,但是今非昔比,那高高的柳树以及飘落的柳絮如泪眼,又如泪花,层层叠叠地,似乎都能压断了肠英草。我孤零零站在越王山山顶上的望海亭里,四顾茫然,哪里还能看见当年越王山郁郁葱葱的神采啊!这首词曲中,“风风雨雨清明,莺莺燕燕关情”一句,则有些唐代诗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况味。
在这首词曲中,作者笔下的清明节既成为一种怀旧和思念的载体,也成为一种物是人非的参照物。在这个坐标系上,透过六七百年的时光,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作者当年的那种风雨清明又一年的叹惜和物换星移的感慨。
现在回过头来看,清明寒食无疑已经成为传递和延续中华民族情感和文化的一个重要脉络。通过这个脉络,我们方能更好地读懂历史上这些文人墨客所题写的诗词歌赋,并把这种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的温馨或者感动,一直传递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
最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两位辑录者张培荣老先生和侯清柏老先生,都是从机关退下来的老领导,他们能有这么高雅的情趣和孜孜以求的情怀,尤其是在编纂此书时所付出的心血,尤其令人感动和敬佩。介休是一个历史文化特别深厚的城市,我也期望我们每一个热爱本土文化的人都行动起来,做介休历史文化的“朝华夕拾”者,为建设文化强市贡献我们的力量。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zx/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