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山西的清明节,你到底真正了解多少
点击本图上方的“翔泰航空”可立即 “现代人常常趁着清明小长假出门旅游,其实,古人在清明节的户外运动也非常丰富。”聂元龙介绍,自古以来,山西民间在清明节前后盛行荡秋千、放风筝和郊外踏青等风俗。清明前后,春风正盛,是放风筝的好时节。《阳城县志》中就记载了“男女扫墓毕,头插柏枝踏青游赏。清明前后,儿童放风筝。”的习俗。
旧时清明,荡秋千的习俗非常普遍,民间称为“打秋千”。山西有些地方对“打秋千”的时间有讲究,一般在清明前三天,后四天,太阳升起后开始,太阳落山后必须停止。传说清明前后所有鬼魂都要在夜间出来玩秋千,因此要回避。打秋千风俗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山西晋东南、晋西北和晋北非常盛行,太行、吕梁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军民,甚至把它作为锻炼体魄的训练手段。
此外,清明踏青的风俗在山西流行极广,在晋中、灵石、介休一带尤为盛行,当地有“看神花”、“游娘”等习俗。在扫墓踏青的同时,民间百姓还借踏青的风俗进行多种多样的户外活动,采药、插柳、戴柳便是具有山西特色的活动。
偏关县清明节,民间有在太阳没有升起前摘取艾蒿叶子制药去病的习俗。其他一些地方旧时习俗男女扫墓归来,要头插柏枝、柳枝踏青游赏,清明期间踏青的轿车都要插挂柳枝,妇女头上、儿童衣襟上均以柳为饰。人们还把柳枝带回家插在房檐和门首上,妇女孩子把采集回来的柳芽掺入面中摊饼而食。“现在很多单位组织春游,家庭利用清明节旅游,都是踏青习俗的演化。”。
清
明
面
食
山西人过清明离不开面食
“山西人作为最会做面食,最爱吃面的人民,各种节日习俗都离不开面食,这在清明节的习俗中表现得就很突出。”聂元龙介绍,山西各地清明扫墓时都要携带祭祖的面食供品。节前,晋南民间要蒸白面大馍,俗称“子推馍”,出自介子推典故。馍中夹着核桃、红枣、豆子等物,又称“子福”,意为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
大宁等地称祭祖大馍为“志忠”,比平常馍大三四倍,上捏蛇、虫、鸟之类,主要供家中男人食用,女人吃的则捏成鱼形,老年人吃的捏成猪头状,小孩吃的捏成虎形。
在闻喜流传一种特殊的“滚枣蛋”习俗,用白面包裹枣、柿饼、花生等馅,烘烤熟后,让小孩从坟顶往下滚枣糕,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挠痒,以使地下的先人过得舒服一些。
晋中等地扫墓时祭供一种盘蛇状的面饼,当地老人们认为祭过祖的面饼晒干后食用,可以治病。灵石一带家家蒸食“蛇盘盘”,每人一个,不在家的也要设法捎去,并用以馈赠亲友表示祝福。晋东南阳城等地清明的祭供品流行一种叫做“花圪桃”的面饼,白面捏成六角形,包裹豆泥、柿饼等馅。
山西民间于清明时节蒸制面塑“燕燕”的习俗分布极广,尤以晋西北为盛。吕梁地区各县都有浓厚的蒸“寒燕”(也称“子推燕”)风俗,家家挂面塑燕燕,沿袭至今。拇指大的面燕千姿百态,串扎在一束束酸枣刺枝上,既表示家庭兴旺、子孙繁荣,又象征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即使在凭吊祖先的伤感日子里,山西人也不失积极向上的乐观信念。”
清明诗词十首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清明
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
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明节起源于山西,山西清明的习俗也特别多,老乡你还记得有哪些习俗!
本文来源:掌上太原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ls/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