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乡村介休董村

有话说

老字号

双合成

早先挂的匾一直是陈子霓老先生题的,

后来换成了孙奂仑题匾,

一方面孙奂仑的字好,

一方面孙也担任过阎锡山的亲随。

据知情人讲:换匾后,

陈子霓在马路对面站了许久,

黯然离去。

文人的失意落寞,

多在技不如人,

光彩褪尽却又无能为力……

“穷霍村,富董村。倒不烂店号(邬城店)王里村,吹打的出在南辛武。金沙堡,银义安比不号刘凹(家)山一半半”这是百年前流传于介休东乡的民谣,董村以附近各村为参照物以显董村之财富,只是民国年间后,董村这片盐碱化严重,土地难以耕种,村北大多民居院落也是白茫一片,民居二层楼上基本上家家养鸽子,因介休及临近县份的人皆来董村买木鸽粪。如此董村还有些名望,后来不让养鸽子(因伤庄稼)董村的名气才被人遗忘,不过现若在附近县份若一说董村,八九十岁以上的人会言,董村楼房了院不少。

董村,村中现虽无姓董之人,但不容置疑当初以董姓命名村落,一定与董氏有关。因此片地方很早就有人居住,历史久远,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年)晋中境内的祁氏之田被分割置七县,介休境内始置邬县,封司马弥为邬大夫,县治就在董村与邬城店村这片。

为乡民们津津乐道,建于宋大观元年(年)邬城寺,就在董村西南(此寺归属邬城店村)邬城寺原供奉一巨形铁佛,高约5米,重达10吨,遍体铸满经文,可谓铁佛之最,惜上世纪六十年代遭人为捣毁,卖了废铁,庙宇虽开垦种了地,但山门前那对石狮,一半埋土一半露在外,一直守候在那,惜年春,公路边栽槐树那次后,石狮便不见,不知巨大石狮流落何处。

董村自古以来一直用源神之水灌田,宋文潞公立石分三河水,董村用东河水,县志载:迤东为东河,伏流於地见潭大小者三,泻於磨沟村,南渡樊王、石河,灌焦寺、宁远、东西湖龙、武屯、曹家湾(现西杨屯村西,湖龙中学便是该村)等村,越涧河,溉东西扬屯,过官道,灌沙堡、南辛武、董霍孟三村、任安里(现盐场村)至北张村(朱穆家堡统称北张村)止。

乾隆年后,董村还用西涧河水浇地,西涧河水曾从北万里凤凰台那从邬城店村西,经董村西车铺那流过向北注入汾河,因当时汾河在董村与孟村之间(现红旗渠南就是汾河古道)董村乡民所言的上边桥,应就是涧河水河道上的桥。

孟村人有时称董村人为河南家,便是因汾河把两村阻隔,清嘉庆志载:孟村渡,县城东三十五里处。汾河以前经常改道,从明万历年到民国年三百余年中,曾17次改道,明万历三十八年()汾河由原来从孝义入我县桥头村,改为由孔家堡进入,顺治十一年()又改为由孝义胡家嘴入我县,乾隆三十二年()再改道平遥官地村入我县,乾隆三十六年又改由香乐村入我县,经盐场、孟村、北辛武、东西大期、席村、那村、洪相、桥头、罗王庄、小宋曲,至义棠入灵石,民国十三年()改现道。孟村渡作废,铁船被别地所用。

董村姓氏以王姓为大姓,并有洪洞王,太原王之说。刘陆二户王三支之说。那是明初始祖王德(洪洞)迁来董村,后逐步发展壮大,分为三支,并且各支都建了祠堂。家谱字辈为……宏、建、啟、书、恒、绍、美……等字辈为一支,祠堂在现村委那;家谱字辈……定、九、天、元、道、治、家、光、既、受、雨、田……等字辈为一支,祠堂在前些年王道贵住的那;家谱字辈为……生、之、继、开、立、守、培、富、树、德、修、善……这些字辈为一支,祠堂大体在村西,具体位置不清(望知之者告一下)正因为三支同祖,故董村留下这三支后代不许通婚之规矩,此规矩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才打破。董村另一王氏是太原人,王都,大概于明末迁来董村,前些年庆幸,看到十二世孙为其始祖:王都,立的碑,碑文介绍王都之概况,以及以前在董村名叫车铺号,那个地方河滩中有几块其七世孙为其立的碑,还有早些年曾与其后代王土根老先生闲聊知其辈系。一世王都,二、三、四世不清,以下各辈为:璜、秀、世、学、锡、军、长(耀)、泰、君、士、有、银、忠、树、等字辈,银字辈为十六世,听王老先生言,银字辈后又续起5字,遗憾“树”子后头那三字忘记啦。望董村太原王氏可商议再续一下家谱,要不树字后头三辈,完后便无。

董村两大王家各自辈份分的也很清楚,大家互相见面也知该怎样叫,可现有些年青人却不知,见面有时乱称道,辈分乱啦,这问题不能小视,以免让人笑话,这是:家训、家规、门风、家风的体现,在此我想说一下,董村两大王氏之辈份。恒、治、富、银这四个字辈,是同辈,上下字辈依此类推。

董村设有两道村门,东门和西门,东门与西门街道走向是一“如意”在如意的头与尾安的村门,村门上面建有庙宇。董村共建有庙宇好几座,一出东门北面就是财神庙,出西门,北面是老爷庙(关帝庙)乡民俗称西庙。村中北面是真武庙,真武庙西是娘娘庙,东为阎王庙。村外东南角有一庙,乡民俗称小庙,堡墙东南角有一魁星楼,村中东头与西头街上有一五道庙。西门外正对面有一庙,即是庙也起照壁之功用,东门外正面也有,并且此里也是客死在外头之人由于不能进村,停尸之地,虽不能进村门但可守望一下村里。这仅仅是前些年还在的庙宇,早早拆毁了的肯定还有。如此众多庙宇,彰显村庄实力,乡民富足,因古时建庙都是乡民集资而建。

至于民居屋舍,村中大都是楼房院,三进与二进院落,这从现各家各户院落长度也可想到。董村曾有一座豪华气派院落,乡民俗称旗杆院。大体位置,进了东门南面,至南北第一道巷巷往南,一直到南头街。此院落中,主人院,下人院,书房院、车马院、花园等俱有。门口立有高高的旗杆,立有旗杆定是有身份之人的院落,因遇此旗杆,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此主人是谁,有待董村人查阅史料细细考证。此院主人后代也许远走他乡,也许败落,整个倘大的院落慢慢分割卖出,现那一片的住户各家院落极不完整(缺的那块总在别人院里)盖因整体院落曾是一家。

旗杆院大都被人遗忘,唯有太原王氏,后代建造的,南院、北院,后背院,还被乡民津津乐道,此三所院子,皆是三进院落,正房明三暗五。南院位于南头街南,大门开于西北,进大门右侧一小门是进书房院及花园之门。北院建于南头街北,大门开于东南,与南院大门斜打对面,北院西侧是车马院,北院二门里侧西围墙上有小门,可去车马院及和后背院贯通,后背院位于北院后面,后背院大门朝东(门前是南北走向街巷,正房后就是正街,完全大门开在北,但那样和南院一样都是北门,故选择开于东面)现南院的书房院早些年卖与他人,正房前几年拆的盖成现浇顶房,北i院的车马院及后背院的偏院也是早些年卖给同族人家,现修筑成现浇顶房,后背院正房前头那个院落,也是前些年让一户郭氏修筑起瓦房。

除了这些院落,董村还有好多精美窑套楼院,如:位于马道那建于乾隆乙酉年(年)的雍穆第院落、东头街北侧的王建业家那个院,及王恒达家那串院、西头刘氏院落,刘氏院落东王开淇家院落,村北也有不少……如此众多院落因种种原因都拆卖,乡民总念叨,前些年孟村湾家一袋山药就拉一四套马车砖,而且人家是车上装的满满的,出了村就得御下分装在另一马车上。

董村,村北庙东庙西那片地北端,为旧汾河故道,民国十三年(年)汾河改道后,由于土地盐碱空水无法排泄,及旧河滩於积而成的盐碱化影响董村大片地也是白茫茫一片,村中村北院落也是,致使那片地方明明是堡墙内,前些年无人居住,只有破砖烂瓦。董村人有的迁往他村,年解放后,董村仅剩人,田岳堡,东段屯,沙堡,大许村等村都有董村人,迁出这些人单从这四个村后代加起来远远超出现董村人口,(田岳堡,段屯,大许村是董村,开立守培这一支迁出的。沙堡是,道治家光那支迁出的)解放后,为排涝改碱,年在董村北,汾河古道边开挖了一条红旗排水干渠,走向由霍村往西,经南辛武,西大期村北,向北注入汾河,自从开挖此渠后,盐碱水才逐渐退去,盐碱地变成良田,但目前红旗渠河道淤积重,急需疏理。

行政区划:旧时介休有96官村之说,董村是96官村之一,乾隆版县志载,董村为东乡一百二村之一,民国时改为区村制,年建国后,沿用区村制,全县5个区,董村属一区张兰,年实行乡村制,董村属新胜乡6个村之一(沙堡,董村,孟村,杨户堡,田岳堡,孟王堡)乡政府驻沙堡。年全县21个乡,董村属北辛武乡,年乡镇合并,董村归义安镇。

晋中战役中的董村:年6月,阎锡山看到我军发动晋中战役意图是要把他兵力分割包围,各个歼灭在太原外围,因而立即命令在孝义兑九峪一带亲训师火速撤回太原,我军通过电台收到阎军撤退命令后,因当时我军主力远在介休平遥一带,在此只有新八团和介休县武委会主任赵锐带领的民兵团,十五纵队司令员刘忠命令:介休地方武装配合新八团,在介休与张兰之间阻击阎军三个小时,以便我主力部队运动,全歼亲训师。接命令后,赵锐率地方武装在东湖龙集结,6月20日下午5时许,在王里村至董村(虎道号及官道边那片地)阎军遭到我地方武装阻击,战斗很激烈,恰当时临到天黑,又风雨大作,暮色将临,战斗结速,敌我伤亡都很大,现九十岁左右老人,还清楚记得当天,有从东门爬进来的伤员。通过我地方武装阻击迫使阎军在铁路以北附近住下。

我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赶到后,在张兰东郝堡至大甫村一带布下口袋阵,次日早,阎军不知不觉便进入我包围圈,经此次战斗打死打伤敌人余人,活捉师以下官兵余人,除一个营逃到张兰据点外,无一漏网。

董村曾近富足另一实据就是曾近拥有大片土地,四周土地大都到了附近各村,村口。后来村中有些富裕人家败落后,卖给附近村庄不少,尤其是卖于邬城店村不少(这从邬城店村乡民在其地中取土,有时总会挖出的墓葬是董村家的便是例证)纵使先祖们为了生计卖出不少地,到解放后,大体统计仍有多亩,这还不是精确数字,误差很大。年,由于有些地还是盐碱化,没有收入,交国家任务,董村定为亩土地。后,董村交任务按亩土地交,年,董村订为亩土地。其实,当时董村也有好多良田也被占(如,东坡那片约有70亩土地也被焦化厂占)幸亏那些盐碱地也能耕种。

这次去董村,也在地转了一下,有些事弄不明白,好多土地本是董村的,可不知为何却成了邬城店的,人家也在董村土地上建起民居(如,牌坊号,牛成与道数地,何家坟……)曾记得邬城店乡民总好说,董村地板的宽。还有就是董村西北有块地曾租给孟村湾村耕种,车铺号那块地曾被北辛武公社耕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分地时,有些真直的党员提出一并收回,可当时村领导未收回,现不知董村村委是否把这两块地收回。

董村乡民不但不重视自己的土地,甚至也不太重视村名的广告效应,去了远一些的村庄,一说董村,上了岁数的人还知有个董村,可问年青人,不知董村在那。这主要有时在宣传上本应和董村有关联,却因不提董村被人遗忘。如:董村东为起点到宋安村那条公路,本应叫做董宋线,却是叫做霍宋线。董村南到湖龙那条公路,现也与万关线连通,本应叫董龙路,却是叫邬龙路。还有就是现心意学校(原长远公司)那在公路边,一旦出现事故什么,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
湖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ls/93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