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介休名人篇丨介休历史名人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介休老乡俱乐部”,再点击“ 介子推(?——公元前年)晋国贤臣,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介休市)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介子推,一说是生于运城闻喜户头村,还有一说是生于运城夏县裴介村。长在夏县裴介村,死后葬于介休绵山(又名作介山)。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欲求却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相传,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于是,其生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年~前年)。
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宵小之徒视之为迂腐,然则体现了正道之义。介子推的行为并非忠君而是爱国,以后世儒家评价必为“忠君之典范”,而成为中国儒家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这实在是对介子推之毁誉啊!以后人的价值观将其行为定义为迂腐愚昧是错误的,即使在今天忠于国家也是应当提倡的。介子推不言禄的行为也是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体现,正因为如此,黄庭坚赞叹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宋·黄庭坚《清明》)。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割股食君”实乃“食国”,正是中华民族正道爱国传统美德的体现;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许,正是这种对祖国的挚爱,才是人民永远怀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郭泰(年—年)(范晔为避父范泰讳于《后汉书》作郭太),字林宗。太原郡介休县(今属山西)人[2]。东汉时期名士,与许劭并称“许郭”,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郭泰出身寒微,年轻时师从屈伯彦,博通群书,擅长说词,口若悬河,声音嘹亮。他身长八尺,相貌魁伟。与李膺等交游,名重洛阳,被太学生推为领袖。第一次党锢之祸后,被士人誉为党人“八顾”之一。
最初被太常赵典举为有道,故后世称“郭有道”。官府辟召,都不应命。他虽褒贬人物,却不危言骇论,所以不在禁锢之列。后为避祸而闭门教授,弟子达千人,提拔“英彦”六十多人。建宁元年(年),郭泰闻知陈蕃谋诛宦官事败而遇害,哀恸不止,于次年正月逝世,终年四十二岁。史称当时“自弘农函谷关以西,河内汤阴以北,二千里负笈荷担弥路,柴车苇装塞涂”,有近万人前来会葬。蔡邕亲为其撰碑文。
文彦博(年10月23日—年6月16日[1]),字宽夫,号伊叟[2]。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3]。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天圣五年(年)进士及第。他历仕仁、英、神、哲四帝,出将入相五十年。任殿中侍御史期间,秉公执法,曾成功地抵御了西夏的入侵。为相期间,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为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被世人称为贤相。晚年皈依佛法。官至太师、平章军国重事,封潞国公。
年(绍圣四年),遭言官诬陷而被降职为太子少保,同年四月丁巳(6月16日),文彦博逝世,享年九十二岁。徽宗时,与司马光等被称为“元祐党人”,后被特命从党籍中除名,并追复太师,谥号忠烈。有《文潞公集》四十卷,《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投稿
合作请联系
介休老乡点下面
↓↓↓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ls/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