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市县域内住院率达到945以上
本报全媒体记者高万军报道“从年10月,医院牵头的医疗集团开始,5年过去了,介休市综合医改工作获得了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年被国家卫健委遴选为华北地区唯一的全国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医改已步入了深水区。”7月13日,山西省卫健委组织的“医改看晋中”媒体走基层新闻采访活动走进介休市,介休市医疗集团院长樊金荣介绍道。
乡村卫生院飞回“金凤凰”
宋古乡卫生院,平米的康复训练大厅内,27岁的小伙子范晓聪和其他30名康复治疗师一样正在忙碌着为康复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63岁的李师傅是范晓聪康复治疗的患者,他因为脊髓损伤、下肢瘫痪在北京接受治疗后回到宋古乡卫生院进行后期康复。上肢肌力训练、下肢主被动活动、筋膜刀腹部刮压......每次40分钟的康复治疗,范晓聪做的认真细致、一丝不苟。虽然他刚到卫生院仅三个月,但他深厚的专业素养以及精湛的康复治疗技术赢得了患者的好评。
“咱们国内太缺乏康复治疗师了,国际上标准的康复治疗师配备比为30∶1,而国内仅为∶1,医疗资源的不对等让很多康复患者贻误了最佳康复时机。”范晓聪告诉记者,他年从昆明医科大学物理康复治疗学专业毕业后,医院阳光康复中心工作了两年,之后去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留学,学习体育运动科学与医学(SESM)专业。
通过国外的学习,范晓聪看到了康复医学在国内的巨大差距。因为自己是介休人,得知宋古乡卫生院开设了康复医学科,所以回到家乡,准备一展身手。
介休市医疗集团在医改过程中,通过优化整合医疗资源,医院妇产科、儿科全部整合到妇幼保健院;医院的中医住院部,只保留门诊,住院治医院;医院康复科和康复大厅,把康复科医务人员和设备全部下沉到宋古乡和义安镇卫生院。
在实施医改“三步走”的战略后,到年,两年的时间,医院由晋中市排名倒数第二快速跃升为晋中第一。范晓聪正是顺应这种发展潮流自愿飞回来的一只“金凤凰”。
走村窜户的“介小康”
“王大姐,我来家里给你量一下血压,看看血压控制得怎么样。”介休市宋古乡洪善村63岁的宋改兰4年前成为一名慢病管理网格员,她和村里其他12名慢病管理网格员共同组成了慢病伙伴式管理的“介小康”队伍。每个月她都要定期去管理的20名慢病患者家里进行服务,带领大家一起跳广场舞锻炼身体。
在她专用的包里,装着血压计、血糖仪、体重秤、营养成分秤四件仪器。上门走访发现慢病患者血压、血糖不正常,她会及时提醒服药,宣讲慢病管理知识,让患者意识到慢病管理的重要性。
71岁的王天凤大姐有十几年的高血压病史,在宋改兰定期的走访下,她能按时服药,身体也一直保持正常。看到王大姐血压测量值比较稳定,宋改兰感觉很高兴,她自己也是高血压患者,作为一名被大家推选的“介小康”,她想通过自己慢病管理的经验分享以及上门服务,让村里的慢病患者都能健康快乐地生活。
在介休市,近年来组建的“介小健”“介小康”“介小医”队伍,他们走村窜户,构建起了全生命周期的建设服务体系。“介小健”,每50户家庭选拔一名健康志愿者,负责所辖户的健康宣教工作;“介小康”,每20名慢性病人作为一个网格,选出慢性病管理网格员,每天召集慢性病人进行适量运动、提醒病人按时服药,每周进行一次防病经验交流;“介小医”,医院专科医生、村医等共同组成的家庭医生签约团队,负责村里病患的初级诊治。
“互联网+医疗”,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
“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跑路”。面对全市个村、43万常住人口,介医院为枢纽的“互联网+医疗”,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及时性和同质化,成为打通医改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
“我们建起了国家—省—市(县)—乡—村远程会诊系统,医院远程会诊室为枢纽,上连北京医院和山大一院,下连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村里的病人可以通医院医生进行病情交流,医院的大病和疑难病可以定时向省、医院发起远程会诊。”介休市医疗集团院长樊金荣介绍。
辅助检查远程诊断系统,远程放射影像远程诊断中心,上连医院,下连乡镇卫生院DR室。远程心电诊断中心,上连,下连各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远程B超诊断中心,医院超声科,下连各村卫生室。病理远程诊断中医院。在“互联网+医疗”的助力下,介休市医疗集团的诊疗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百姓实现不出村就能看病的愿望。
介休市在医改过程中,最大限度整合现有卫生资源,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模式,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科学划分三个人群(妇女儿童特殊群体、大病重病群体、普通疾病群体),精准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县域内住院率达到了94.5%以上,居民住院率下降到13.5%,居民平均寿命两年增长1岁,给病人节省医疗费用达2亿元以上,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医改带来的红利。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zx/52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