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这座城市名字很个性,听着就像一种
在中国安徽省内,存在一座城市名称颇具趣味,常常令人误以为是某种海鲜,并且不少人常将其读错。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光辉璀璨,历史深沉,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孕育出了许多独具一格的城市,每个城市的名称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历史长河中的积淀,代表着文化的传承。
城市命名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以地理位置命名,例如洛阳、衡阳、南宁;有的根据地形地貌命名,如泰安、淮安、汉川;还有以自然景观命名的,如武夷山、张家界、香格里拉等。
还有一些城市的名称显得不太符合一般规则,比如山西的介休市、云南的个旧市;这些名字颇具特色,听起来不太像城市。在中国东部地区,有一个名字颇为特殊的城市,名叫蚌埠。对于不熟悉的人来说,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某种海产品,很少人会将其与城市联系起来。
许多人常常将蚌埠的发音误读为(bangfu),然而正确的发音应是(bèngbù),是不是很出乎意料?
蚌埠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淮河中游,自古便是采集珍珠的地方,享有“珠城”的美誉。
该市总面积为平方公里,下辖4个区和3个县,总人口大约为万。
“蚌埠”的名字来源于“蚌”,一种水生贝类,而“埠”指的是码头。淮河穿过涂山和荆山后进入平原,在蚌埠市区蜿蜒流过,这里地形平坦、水流平缓,适宜蚌、螺等水生底栖动物生长;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这里成为河蚌螺蛳的聚集地。
淮河水涨时,波光粼粼,水退后河滩遍布蚌螺。长年累月,蚌壳经风吹日晒后变得洁白闪亮,远远就能见到。随着这里成为重要的渡口,人们便称这个地方为“蚌埠”,意即满布河蚌的码头。
自古蚌埠就是螺蚌之地。战国时期的古书《禹贡》中有记载:“泗水之滨,献浮磬石,淮夷献珠与渔猎”。规定泗水附近需向皇室献上磬石,淮夷部落沿淮则需献上珍珠与渔获。淮夷的聚居地正是今天的蚌埠一带。
从《禹贡》来看,多年前,珍珠已是淮夷的特产,当地早已开始人工养殖河蚌,从蚌中取珠,制作装饰品,并进献给皇室。
早在年前,居住在淮河两岸的双墩、涂山人就开始采集河蚌作为食物。
市博物馥中,蚌及其制品在双墩遗址中的出土数量巨大,达到了19种不同的蚌类。
双墩的先民利用蚌壳的坚硬性质,制造了蚌刀、蚌锯、蚌铲和蚌勺等生活工具。在制作陶器时,还将蚌壳磨成粉末混入陶土中,制成更坚固的夹蚌陶器,显示了早期居民与“蚌”的紧密联系。
蚌埠位于淮河两岸,处于中国南北分界线的中心地带,具有北方的豪迈与南方的柔美,肥沃的土地上物产丰饶,是淮河边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在本世纪初,蚌埠还仅是一个“渔村古渡”。年,津浦铁路建成通车,蚌埠逐渐成为皖北的交通商贸中心。
随后,津浦铁路继续向南北扩展,形成了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京沪铁路。作为淮河第一大港的蚌埠港,其水路交通便捷,铁路与河运的配合,使得原本的渔村古渡成为了商贾云集的地方,至今,蚌埠仍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全国最繁忙的京沪高铁线路穿越蚌埠,蚌埠南站作为其中一大繁忙站点,成为南北东西列车的交汇点,承载着周边数百万人口的出行需求。据统计,每日约有趟高铁列车通过此站,频率之高令人称奇。
蚌埠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文字的起源地之一。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均在此地发生。例如大禹治水的传说,大禹南下淮泗时经过今禹会区的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生下启,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谈,启后来建立了夏朝,成为华夏的开国皇帝。
每年农历3月28日前后三天,蚌埠会举行盛大的禹王庙会,吸引众多远近民众参加,以纪念大禹的治水功绩。
多年前,一次重大的政权更迭和军事行动在此发生,历史上著名的楚汉争霸战——垓下之战,就在蚌埠的固镇境内进行,奠定了大汉的基业,并留下了“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的传奇。
而“垓下古遗址”的发现,证实了该地距今已有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历史,是迄今为止在淮河流域发现的唯一的史前古城。垓下古城的发现及其挖掘,被评为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东距蚌埠市区20公里的凤阳县,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这里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明中都皇城遗址和明皇陵。
此外,还有狼巷迷谷和小岗村等国家4A级景区,以及明中都鼓楼、大龙兴寺、卧牛湖、禅窟寺、钟离国故城等一系列历史风景名胜。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tc/52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