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永清明昨日寒食节孺子牛文学副刊3

<

杜牧《清明》(书法)李宝库

清明昨日寒食节

——二十四节气之清明

李建永

1.“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关于清明,《岁时百问》讲:“万物生长于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三统历》云:“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明·张岱《夜航船》亦讲:“清明万物齐于巽。巽,洁也,齐也。清明取洁齐之义。”时至清明,已入深春,莺飞草长,清波粼粼,桃红柳绿,风清景明。

2.清明作为节气,有起源于周朝之说。据张岱《夜航船·天文部·时令》讲:“周公始定二十四节,以合二十四气。”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冬至和清明。清明一般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5日或6日。今年是4月5日3时20分3秒交清明(即农历三月初五)。节气也称气。古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清明三候是: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三候虹始见。这早在《逸周书·时训解》即有记载:“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

3.“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说起清明,就不能不谈到寒食。据传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贤人介子推的。春秋时晋文公(重耳)与介子推等诸臣逃亡去国十九载,返国后封赏功臣,独介子推无封无赏。传说子推作《龙蛇歌》而讽之:“有龙矫矫,将失其所;有蛇从之,周流天下。龙入深渊,得其所安;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子推遂偕母隐于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文公悔悟,烧山逼令出仕,子推抱树焚死。时人为悼念子推,于其忌日禁火冷食。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介子推之事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4.寒食大致在清明的前一二日(亦有前三日之说)。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隋·杜公瞻注:“按历合(寒食)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介子推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暮春为不举火,谓之禁烟。”到唐代朝廷明文规定,寒食节禁火三日,具体日期为:冬至后一百零四天(俗称“大寒食”),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俗称“官寒食”),冬至后一百零六天(俗称“小寒食”)。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寒食(指‘大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坟,但冬至后一百五日(指‘官寒食’)最盛。”正由于寒食有“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之分,而民间却又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寒食——大致在清明的前一夜禁火,因而俗话常说:“清明昨日寒食节。”东汉时期,太原郡寒食禁火竟长达一月。据《太平御览》记:“周举迁并州刺史。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土人每至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少不堪,岁多死者。举既到,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止火,残损人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于是众惑稍解,风俗颇革。”然而,“风俗”一旦形成,是很难一下子“革”掉的,故不少地方每到寒食,仍长时间绝火冷食,以致当政者不得不用行政命令来强制禁绝这种“陋习”。据魏武帝曹操《明罚令》:“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笔者的家乡就在雁门关外,属于《明罚令》所说的雁门郡所辖。记得童年时期,每到寒食、清明节前几天,村里的奶奶和母亲们便用白面捏寒燕儿(形如燕子),蒸熟后用线穿起来挂在门楣或屋梁上晾干,可作小孩儿们的干粮(零食)。现在为了传承传统风俗文化,当地文化部门这几年也组织妇女在清明节这天捏寒燕儿,但是时间节点却选得未必恰当。所谓寒食、寒燕儿,是因为寒食节禁火不吃热食才叫寒食,才叫寒燕儿;如果寒食这天大兴蒸爨之事,还叫什么寒食、寒燕儿呢,岂不是反其“道”而行之!为了解答这个疑问,我前几天给九十二岁的老母亲打电话询问,我们小时候看您捏寒燕儿,那是在啥时候?母亲毫不犹豫地说,清明前两三天,家家户户捏寒燕儿哩。大嫂在旁插话说,我们老家陕西榆林也是清明前两三天捏寒燕儿。前文引述之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亦有佐证:“清明节……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枣?”的“?”读如糊,是饼子一类的食物。据《玉篇·食部》讲:“?,饼也。”想必古代到寒食那天不生火、不做饭,全家人只以干饼子和寒燕儿之类的“寒食”充饥。尽管我们童年时代的寒燕儿,早已变成孩子们所垂涎的干粮,但由此亦可见“风俗”之影响深远。

5.“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到了唐代,寒食与清明两节由于日期相近,便逐渐融为一体,几乎成为同一个节日。唐·元稹《连昌宫词》云:“初届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俗谚亦云:“冬至离春四十五,一百零六到清明。”也就是说,冬至后一百零六天,既是寒食节,又是清明节,可见两节已渐渐“合二为一”了。据唐·杜佑《通典》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年)制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同拜扫礼。仍编入五礼,永为恒式。”至此,寒食被作为“用展孝思”的“法定节日”确定下来。俗话说:“清明到,儿尽孝。”唐·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寞重泉哭不闻,潇潇暮雨人归去。”由于寒食禁火,故清明取火曰请新火。“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在清明这一天,皇帝亦将新火赐予近臣,以示恩赏。唐·韩翃《寒食》诗写的便是公侯大臣受皇宫赐火:“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宋·王禹偁《清明》诗写的则是穷书生乞火:“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6.寒食、清明成为“法定假日”,亦始于唐代。据宋·王溥《唐会要·休假》:“(开元)二十四年(公元年)二月二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又曰:“大历十二年(公元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公元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日。’”寒食一日,再加前后三日,共计七日假,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黄金周”啦。宋承唐制,寒食、清明亦放假七日。北宋·庞文英《文昌杂录》:“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冬至后)一百四日始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后来人们于清明节扫墓,便一直奉行“前三后四”或“前三后七”之古俗。

7.“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由于唐代以后,寒食、清明既是“法定节日”,又是“法定假日”,所以除了祭祖扫墓而外,尚有春游、踏青、插柳、放风筝等风俗。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又云:“清明去踏青,不害脚疼病。”宋·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诗有句云:“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唐·元稹《寒食日》诗亦云:“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可见,到了唐宋时代的寒食和清明,庶几成为一个“踏青旅游节”了。

周大新的沉默与爱

韩浩月

在根据周大新原著改编的同名电影《安魂》的首映礼结束后,他的朋友登台讲述观影感受,他选择了在台下默默地听;在他捐助故乡万元设立图书馆的仪式上,领导发了言,可媒体的报道中,并未出现他的只言片语……他是作家周大新,沉默成为他在公众场合最常见的姿态。

与周大新老师初识于年冬天,我们一道从北京去上海参加一项文化活动,主办方邀请我们上台谈论一些话题,周大新在台下坐着,他事先婉拒了主办方请他上台说几句话的请求。后来与朋友闲谈的时候知道,这是他一贯坚持的原则,活动可以参加,但一般尽量不说话,是位非常低调的作家。低调,成为他身上一个最鲜明的标签。

从上海返京的动车上,我与周大新邻座,先是我请教他一些关于文学创作方面的问题,后来谈到家庭生活与子女教育方面,他说了自己的儿子于九年前去世的事情,那时我并未读过《安魂》这本书,也不知晓他曾经历过数年难熬的丧子之痛,因此对他讲述的过去很是震惊。那个时候,对他来说,我是一个刚见过一面的文学后辈,他愿意谈及这桩往事,说明他已经放下或者说释怀,但仍有无形的沉重,融进了他的情感底色当中,他自己或许觉察不到,但对于走近他的人来说,很难不被他身上的沉郁所打动。

记得那次关于失去亲人的话题,我们谈了许多。我也谈了自己的一些经历与感受,他充满耐心地倾听,也时不时地表达他的看法。周大新说话语速不快,但每个字词,都饱含浓郁的情感。后来,我读到了《安魂》这本书,这是周大新为逝去儿子写的一本书,他在书里写道:“宁儿,爸爸怎么也想不到,从年8月3日这天起,就再也见不到你了。8月3日,这是我们家最黑暗的日子。从这天开始,你与我们便被彻底地隔开了。爸妈再也看不见你穿着背心在篮球场上打球,再也看不见你穿着毛衣在电脑前上网,再也看不见你穿着羽绒服在雪地上嬉闹,再也看不见你光着膀子靠在床头读书了……我们和你真的不在一个世界上了!”尽管阅读的时候,有心理准备,但这样的段落,还是令人心痛不已。

年秋天的时候,受学者李辉的邀请,与周大新再会于甘肃张掖,我们在这里的一所大学,各有一场讲座。在讲座开始之前,我们一起出游张掖的一些景点,在七彩丹霞景区,我给他拍摄了不少照片,在路过个别独具风格的景观时,他也会主动要求我帮他留影。这次见到的周大新,虽然笑容仍然不多,但比两年前见到时,要平静、祥和得多。在他讲座开始的那个晚上,我和全校上千名师生一起坐在台下,聆听了他关于小说创作的个人经验,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写作技巧倾囊而出,那场讲座所带来的收获堪称“盛宴”。

平时与周大新老师联系并不多,逢年过节的时候,会给他发一句简短的问候,每次他都会回复致意。有一次,家乡作协主办了一份出版物,想请一些著名作家题词鼓励一下,我给他发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tc/521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