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叹汉朝名将李陵安葬之地,就在介休岭

岭后,介休人称李侯。但无论是岭后还是李侯,我们都只需知道它只属于一个村子的名字,只是书面语和方言的叫法不同而已。

岭后位于介休市东南丘陵地区,距市区20km,距平遥古城反而更近一些,只有17km,隶属张兰镇管束,均有人口多。人们生活富足,安分守己,是个极其规范的村落,盛产红薯,远近闻名。

村名起源:依据本村的几位老者介绍,说法有两种。

一种是大禹治水打开灵石的缺口,空出晋阳湖。湖水从山上往下退,从船窟(传说晋阳湖渡口栓船处)甘草岭,北山头,前山庄,后山庄一直而下,有座大岭是龙泉水冲刷而降。岭背后,称岭后。继续而下,又一居住地,村民为区分开来,取名为上岭后、下岭后。直至如今当地人称李侯。

另一种说法是以关子岭为参照点,从南向北看,其他山凹中小村看不到。垣上看到的村落称为岭后。两种说法,哪种更真,还劳请看官自己分析吧。

有记载以来,公元前年,岭后属晋国。公元前年,韩、赵、魏三国分岭后又属魏国。而秦时又属于邬县太原郡,战乱不止。公元年属于北魏地,公元年复置介休县,上岭后村属于介休县。年复置邬县后,岭后村属邬县,公元年之后上岭后归介休所属。

话说民间又称之为李侯是何来由?且听笔者慢慢与您道来。说汉朝李陵王在与北国交战时,为国捐躯。后麾下众将士扶灵柩远道回长安厚葬,途经介休之地,十几匹拉运李陵王灵柩的马匹,因路途劳顿,疲劳过度,累死在当地。众将无法将李陵王之遗体运回长安,在这危急关头,幸好执行将士想来一计。遂让弓箭手向南面发射一箭,箭落之处便是葬李陵王之地。巧的是箭恰落岭后村,故众将士当地修建李陵墓。据说占地一亩之多,坟头之大,如今还能看到。从此,只要李陵部下阵亡将士便具葬于此处,以座座碑身为证。可惜的是文革期间也被摧毁,上世纪50年代期间,本村村民又给李陵树碑,也算是一种敬献。(李陵王便是杨家继业北国战败撞碑而亡的李陵碑主,北国的李陵墓属衣冠冢,而介休岭后的才是真身墓)

上岭后自古以枣林为多。民间有传言:岭后村,只见枣林不见村,枣林绕村数百亩,严然一个枣林的世界。村中曾有大槐树一颗,合4人方可围。高数十丈之多,有记载为宋槐。

村中原有古庙18座。现有一座保存完整的,“祥云寺”还在使用当中,善男信女们络绎不断。出家人,居士们颇多,古建犹存,少许重新修缮过,居士们介绍说,寺院香火旺盛,有全国各地的大户都是他们的固定香客,定期来参拜,寺内的住持等生活来源都属香客们的供给。祥云寺属市级文物保护,历代县志记载祥云寺的修建是和赵州桥的建筑结构同出一辙,属拱形建筑的无梁窑洞。利用科学的技巧等修建,此窑洞不易坍塌,他至今保存完整结实。祥云寺前院有一座古戏台,据民众介绍说,上世纪70年代还有剧团演出,奇怪的是,在此舞台上演出不用扩音器,声音就能传到很远,而且很透。说的也是一种技术、技巧在戏台底部放置了一个什么物件后,奇迹便会出现。凡台上所发出的声音,都会被保护,像极了装了扩音器一样,洪亮极远。有省级专业人士告诉当地人说,此类技术当今已属无有,建议他们申报省级的文物保护。

师庙,马王庙,三官庙,玉皇阁,石佛寺,阎王庙,观音堂,白衣庵。姑姑庵,南道庄庙,北道庄庙,贡献楼等均已无从遗址。

村里还有古塔一座,据传说古塔为文昌爷的笔;村中原有“泊池”内有水,直径20多米为文昌爷的砚;另有村内两块照壁为文昌爷的墨;而在“泊池”西有个笔架门。文房四宝即刻形成,俗称文昌四宝。

村里还有16道门,因16道门早已无存,故不再细表。郭老师告诉笔者,当时介休属多民族之地,比较杂乱。而修筑16道门本身为的是便于管理,分区执行,各自为守,安全唯一。只要16门一关闭,安全定有保障。

村有古井5口,有地道串透半个村,建筑地窖较有讲究。富庶人家户户修有地窖,为储存食物做准备,窖中空气凉爽,食物不易坏掉。

村民介绍说领后当属风水宝地,曾经有介休仙台郎家来岭后买地修坟,讲究的便是风水。买下了一座山头,大行水木,修了郎氏坟地。规模之大,也算是屈指可数的。岭后高家堡西门旁有一座看坟院,一进三门,外有大门,里有正窑洞六间,修建也算气派。专供郎家请的看坟人居住,由此可见,岭后决然是座风水宝岭。

年介休市政府决定将烈士陵园迁址岭后村。韩奎烈史属上岭后人,也算做魂归故里。遂又将抗战时期和自卫反击战中的英雄烈士们,逐一安至于陵园之内。

烈士陵园建于上岭后村西,占地30余亩左右。年始建,当年秋高气爽之季即9月30日公奠时整体迁移至上岭后。英灵照日月,铁胆映山河!挥出了烈士们的英灵长存,写出了陵园的庄严肃穆。英灵们肝胆映山河的壮烈,英雄壮举,激励我后辈人永生不忘先烈的热血铸就,气贯长虹!

陵园内高耸的英雄纪念碑肃目待之。碑座四周雕刻着英雄们当年战斗的情景,看着那些栩栩如生的英雄们,勇往直前的画面。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战争场面,让人顿时热血沸腾,匆匆欲动。感染力强大,恨不能随前辈们来个敌亡我生的汗畅淋漓。

碑的背面刻有介休市政府的纪念碑文,详细记载了战争中英雄们的发人事迹,我们向英雄们致敬!

汉白玉砌成的碑栏上刻满了花草鸟禽,给先烈的灵魂营造了一份宁静的环境。敬爱的英雄烈士们,请你们安息吧,永垂不朽!

韩奎(一一)介休上岭后人,中共党员,抗日民族英雄,18岁参加革命。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介休县工人抗日救国会主席。工人抗日游击队队长,指导员,公安局侦察股长等。在博一波主任和介休县委书记王锐直接培养领导下,经常参加各项革命活动。创造出了可歌可泣的事迹。年8月在上梁执行任务时,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与敌人进行了最后的斗争,年4月26日,英勇就义,年仅23岁!

默哀在烈士韩奎的碑前,一股庄严神圣油然而生。掬一捧黄土奠英雄,泪眼婆娑悼亡灵。可敬可泣的先烈,再次请您安息!密密麻麻的纪念墙上,刻满了烫金的英雄名讳。看着这纪念墙上满荡荡的先烈们,不由肃然起敬。后辈怎敢忘记你们用鲜血铸就的江山;又怎能忘记曾经的战场上前赴后继的英勇壮举。

人民的英雄们,永垂不朽!

(文/王青)

转自:介休市广播电视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tc/481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