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视绵山也是一种风景介休的这条沟将闻

岩沟,是与下岩、中岩、大岩、岩谷、岩上相对应的绵山低层游览区。

从绵山花坡乡起,到介休市兴地灌区止,共约20公里。沿沟苍岩、古道、奇树、怪石、山花、野草点缀其间,石桐水千回百转湍湍流过,苍鹰低回,空谷鸟鸣,组成了一幅奇特的自然风光。原山西省副省长、著名学者霍泛曾赞叹说:“游绵山若不看岩沟,将是最大的遗憾!”。漫步岩沟,一定会使你留连忘返。

岩沟,最精华的路段,莫过于从另一个角度看绵山,整个绵山景区就在沟的上方,抬眼望去,你会更加感叹绵山开发者的独具匠心,整个景区建筑气势宏伟,沟内更有景区看不到的景点,天下名碑--大唐汾州抱腹寺碑,棋盘洞,就静静地藏在这条鲜为人知的沟内。从沟内拾阶而上,可以到达抱腹寺对面的山上,面对面看绵山。绵山美景一览无余。

兴地村,形似凤凰,民风淳朴,人杰地灵,与绵山传说息息相关,岩沟之水,已成为介休人民生活用水之源,该村盛产兴地小米,驰名三晋,各种小杂粮纯天然无污染,生态农业初具规模。

棋盘洞

空王佛是田志超的化名,相传是隋末唐初人。志超自幼好学,才华过人,7岁入学,遍读经、史、子、集,长大后,父亲不幸去世,家境衰落,于是到太原蒙山开化寺拜师学艺,5年之后学业有成,来到了绵山,到达后当天夜里在抱佛寺内找了一间空房住下,第二天黎明,志超刚起床,就听一妇人喃喃自语:“哪里的野人,好生无理,缘何占我房舍?还不快快离去。”志超寻声而望,原来是正殿中正襟危坐的龙母。

志超见这妇人满脸刁钻尖刻,心里老大的不高兴,但又想自己初来乍到,便捺住性子,整理好衣冠,纳头就拜,说:“贫僧冒昧,出家人四海为家,我见天色已晚,屋内又空着就住了进来,请多多恕罪。”谁知龙母听后勃然大怒:“好你个大胆的汉子,绵山方圆百里都姓龙,谁人不知,哪个不晓?而今我不让你住,你就住不成!”志超说:“龙母且息雷霆之怒,咱们慢慢地商量。”龙母依旧大怒,志超又耐着性子说:“佛家慈悲为怀,俗话冤仇还宜解不宜结呢,况且我们往日无仇,近日无恨,有啥不能商量的!”龙母自觉语失,反问:“有何主意?”志超说:“咱们对奔,三盘两胜定输赢,如果您赢了,我就远走高飞,假如您输了,您就让出介山。”龙母自信自己棋艺高超,是不会输的。那么结局如何呢?大家一定猜出是志超胜了龙母。此事很快传遍了各州府县,人们都虔诚地向他顶礼膜拜,奉作神仙。

五龙峰

五龙圣母有五个儿子,他们外出云游后回到绵山,当听说他们的母亲将正殿输给田善友后,非常生气。于是,他们便做起法来,霎时间,大风刮起,飞沙走石满天乱飞,接着,又响起“隆隆”的雷声,瓢泼大雨从天而下,他们原想把云峰寺正殿刮倒淋塌,把田善友逼走。可是只见云峰寺上面好像有一柄大伞遮住,既不怕大风,更不怕大雨。五龙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们悄悄地绕到云峰寺的后面,一齐使出吃奶的劲,想把山推倒,把田善友活活地压死。眼看石山一点点地向前斜倒下来,不仅仅是田善友,就是云峰寺也会被压在山下。正在五龙使出最后的力气推压时,不料田善友伸出一手掌,撑住了快压下来的石山,使这座倾斜的山石形成了一个有十亩方圆的大洞。后人便把这个洞叫做“抱佛岩”,也有叫“抱腹岩”的,它是绵山十景之首。五龙看见用什么办法也赶不走田善友,只好悄悄隐藏在绵山的一角安身,死后便葬在绵山,现在绵山上还有“五龙墓”

天下名碑——大唐汾州抱腹寺碑

大唐汾州抱腹寺碑高cm,额高85cm,宽cm,碑厚35cm。碑两侧刻有唐、宋及金人题记。石碑正面22行,每行50字,共字,已有百余字风蚀剥落,无法辨认。碑文记叙了绵山抱腹寺之由来,碑文中提到后魏中,高僧迪公之经始也。由此可见绵山抱腹寺创建于南北朝北魏年间,距今已有余年,实属千年古寺。

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建于开元二十年(),距今也有近年,开元古碑文载:“川奠彼汾,地雄全晋,轼千木之矿里,焚介推之林麓……”。显然,早在唐初开元年间,,就确信绵山是“焚介推之林麓”。

舍身崖

过“五龙墓”不远就到了舍身崖,所谓舍身崖,就是指旧时儿女为父母消灾免难,舍身投崖处。

回銮寺

在兴地村。据碑记考证,原名空王灵溪寺。唐太宗欲登绵山礼佛,至此回銮。后僖宗赐名“回銮寺”。五代时遭空燹,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重建,名兴国寺,金天会至大定间于故基重建。大殿明间脊檩襻间枋下有“大元国至大元年岁次戊申二十七日壬丁末时重建“题记”,明、清均有修葺。寺内现存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垛殿,其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前檐斗拱为六铺作单抄双下昂,后檐斗拱为四铺作单昂。殿内用减柱造,梁架简洁,保存元人结构手法。院内龙槐翠柏郁郁葱葱,别具恬静之趣。“回銮古刹”曾列为介休十景和绵山十景之首。

魏家铁匠铺(非遗)

年初,介休市文化局在全市范围内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传统技艺传承者,绵山镇推荐的魏永泉进入了他们的视线,同年7月摄影师董西平老师受委托来到绵山脚下兴地村的魏家,拍了一组图片,结果发到网上后大受追捧。市文化局就想在通过传承人的认定后,从选原料到出成品,拍一部资料片让魏氏铁匠技术留存于视频。“在全市范围内找寻,只找到魏家一户还在经营且众人认可的铁匠铺,清嘉庆年间,魏永泉爷爷的父亲已经是一个游走四方的铁匠,从原籍山东聊城冠县出发,一度远涉朝鲜和东北各地,最后挑着工具担子来到介休,在今绵山镇保和村落脚,娶妻生子开始定居下来。到年,魏家已是远近小有名气的铁匠铺。魏永泉的爷爷头脑灵活肯吃苦,解放后因机缘迁户来到兴地村。兴地有唐太宗遗迹名寺“回銮寺”,坐落于紧邻灵石静升古镇的绵山下,方便了魏家铁器向灵石销售,于是魏家三代人都娶了灵石妻子,魏永泉更一度迁居灵石县马和乡张嵩村近十年。

打铁讲究多,器具有风箱、锤、铲、剁斧、磨石,还是那离不了的砧子,在魏家院里,大小不同的砧子记述了百年经营历程。一切都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在迅速地变化,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魏家铁匠铺的产品收缩又收缩,现今主要是菜刀。

附:圣地回銮(任俊兵)

位于介休市兴地村的回銮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原名“灵溪寺”,后因李世民拜访“空王佛”田志超未成,至此回銮,而得名“回銮寺”。

回銮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保留完整的元代大雄宝殿和殿内精美的壁画,均为不可多得的奇珍。年,命途多舛的回銮寺,一度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后经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批准,介休人郭申生多方筹资修复,该寺重归往日风貌。

殿前古槐见证“回銮”

从太原市城区出发,沿大运高速到介休市,然后向绵山一带行驶20余公里,便到介休市绵山镇的兴地村,坐北朝南的回銮寺就坐落在兴地村西。该寺地处介休绵山西麓通道,寺庙北靠兴地村舍所在之丘坡,南依一片平野,苍茫绵山竦峙其左,一条山溪环村而过,环境清幽,确为禅林静修之所。

回銮寺之名,由来有自。据载,隋大业(公元年——年)初,唐代高僧、榆次源涡村的田志超由晋阳(今太原)开化寺剃度出家,后入介休绵山大岩建寺安禅。贞观八年(年),晋陕一带亢旱不雨,长安父老访得田志超道行高深,有“佛”之名,便来绵山祈雨。据回銮寺碑文记载,“佛命弟子摩斯西南洒泼米泔三杓,长安遂得雨三日”。唐贞观十三年(年)正月十五日,唐太宗李世民诏请田志超入长安。面对皇家的“邀请”,田志超委婉拒之。同年三月十七日,李世民感恩于田志超的施法,亲驾前往绵山,欲登山礼佛。谁知行至介休一带,忽然大雨倾盆。唐太宗无奈,赶到兴地村边的一座处所,将龙袍挂于院中龙爪槐上,在旁边的小屋略事休整。雨霁天晴,唐太宗准备继续登山,这时却传来消息,田志超“不等帝至”,已在寺中坐化。

李世民礼佛恰遇田志超坐化一事,唐朝历代帝王并未忘记。唐中和年间(年——年),寺庙遭流寇所毁,寺侣僧人相继离去。为使古寺得到回复,皇家诏命当时的惠真和尚将灵溪寺迁于回銮寺现址,即李世民挂龙袍休息之处,唐僖宗敕改“灵溪”,赐“回銮寺”之名。五代末季,回銮寺再遭兵火,几乎全毁。宋建隆三年(年),当地人才又重修该寺,更名为“兴国寺”。此后的元、明、清历代,寺庙多次遭毁坏,又一次次重新修复,寺名则沿用了回銮寺。

年1月7日,残雪冬寒中,记者在介休市文物局工作人员秦明带领下来到回銮寺时,见大雄宝殿门前的一对古老的龙爪树依旧枝干繁密、曲折遒劲。秦明介绍,经专家鉴定,这一对龙爪槐确为唐代的古树,“每年进入夏季,龙爪槐枝繁叶茂,枝干如同龙形,屈曲迂回,为寺中一道风景”。

大殿题记成特别“身份证”

回銮寺分前、中、后三进院落,由南至北递高而建,中轴对称布局。古寺建筑与村内民居相融而相隔,居高向阔,空间广大而幽邃深进,建筑高低参差,极具匠心。远观近看,寺庙雄壮而不失庄严,为山寺建筑的杰作和典范。

寺前院为山门院,山门前原建有影壁,左右分别塑哼哈二将,门里院中建有仪门及钟鼓二楼,可惜现在仅存墙础和部分石刻件。中轴线上现存过殿天王殿殿体,高大古朴,单檐歇山顶,为明代建筑,殿内彩绘与壁画保存完好。山门院之东西,则有关帝庙和后土祠两座庙殿。

通过天王殿进入院内,即为寺内正殿大院。院内地基广大,石卵甬道,青松翠柏参天耸立,龙槐虬枝盘曲匝地。院北拾级而上,为跨度约50米并砌有砖饰宇墙的宏阔平台,台面上即为该寺的主体建筑三大殿,中建正殿大雄宝殿,左右两旁为垛殿,三殿横联,极为雄浑壮观。

随工作人员进到大雄宝殿内,即见众多的题记。题记众多,是回銮寺大雄宝殿的特别之处,其殿内不仅于顶部脊檩攀间枋处,保存有清晰的元代至大元年重修的墨迹题记,而且大殿之每条横梁之下彩绘部位,也分别书有与当年主持重修或募化有关的官员兵士、县府职官、佛人信士、寺僧香客等。其上所书人名数量之众,涉及面之广,分类之细,令人叹为观止。其中,西大梁可瞻面起首处所书之“介休县达鲁花赤乞力乞歹”之款,当为元代当年介休最高戍守行政辖官署名。此题虽不署纪年,却以特有的时代特征属性,充分佐证了回銮寺大雄宝殿确为珍贵的元代建筑遗物。文物专家也正是依靠这一系列的特别“身份证”,确认该寺现存主建筑的建造年代为宋元时期。

大雄宝殿占地平方米,殿顶部为单檐悬山顶结构,面阔五楹,进深六椽,前檐六铺作,单跷双下昂斗拱。该殿灰瓦屋顶,脊檐为琉璃剪边,正脊琉璃刹龛有明修造僧琉璃匠的手款题记。殿门之上,“大雄宝殿”四字匾额高悬,饰龙花门钉,楣簪棂窗古朴,极似皇家宫殿建制。殿外两侧墙上,原绘有秦琼和尉迟恭二位门神大将,惜早年被涂盖,如今只能隐见其形。

大雄宝殿之前靠右,有一排立佛造像,均是遗留古物修复而成。但这些造像原本并不在此处,而是近年来当地修复回銮寺时,人们从周边的村落搜寻搬运而来。大雄宝殿内原有一佛二菩萨塑像,“文革”中毁去。店内现存物事,正面为佛阁,左右为神台。佛阁开后殿门,可通寺外到达后院藏经院。

古有“佛不看戏”之说,但在回銮寺正殿院西北隅,即西配殿的南端,原建有以两间窑洞作后台,前台为抱厦的戏台。该戏台据传为财神而建,现已损毁。

宋元古建筑艺术的载体

除却珍贵的元代古建,回銮寺珍罕的还有三大殿殿檐下和院南所保存的二十余通珍贵碑碣,其中以宋咸平五年(2年)得“大宋国抱腹山回銮寺及诸寺院灵境之碑”和金大定二十五年(年)得“重修回銮寺碑记”最为古老。这些碑碣所载内容十分丰富,最多的是各代重修碑、佛事碑和赈济碑,其他还有社仓贮谷、延教义学、民事条规、照文感德及名人诗文等碑记。

从大雄宝殿过后殿门,沿一条人行横道,上数级台阶,即进入门额书有“立佛宝刹”的歇厦院门。该院原为四合院,院北为无梁窑三间,带歇厦,正中一间保存有一尊完好的立佛像。东西分别为歇山瓦房三间,以东房梁记和院北歇厦下嵌碑所记年款,该院的创建当在清代道光初年。“民国”五年(年)至七年(年),回銮寺东廊改作砖窑,新建文昌阁殿于顶部,重修寺内关帝庙,补塑关圣像。也是在民国期间,回銮寺一度为村公所、学校占用。新中国成立后,该寺又成为兴地村生产队的马场、仓库,后被文物部门制止。

年前后,回銮寺山门、大殿已是岌岌可危。大雄宝殿内的主梁更是严重弯曲,随时可能坍塌。为抢救文物,经上级批准,介休市拨款,对主梁进行了加固和支撑。年6月,山西省文物局文物技术中心对回銮寺进行了全面测绘,并制定了维修方案。年,在层层审批下,介休人郭申生多方筹资,投入余万元开始了对回銮寺的整体修复。据介休市文物局局长裴卫东介绍,郭申生本是民营企业家,后来皈依佛门,并出任介休市佛教协会会长。

如今来到回銮寺,山门、院墙等尚在维修中。提及古寺的价值,裴卫东表示,回銮寺建筑及其所在地理环境,达到了天然的配置和巧妙的契合,既别具乡曲园林的地方特色,更典型地体现出禅林清静空寂的修行宗旨。该寺是宋元时期古建筑艺术的宝库之一,它保存了较为丰富的宋元建筑原始构件和营造法实例信息。尤其是大雄宝殿、天王殿、过殿和垛殿、明王殿等现存建筑,堪为古建筑艺术的珍贵载体。

大雄宝殿庄严,千年龙槐遒劲,冬日寒风中,佛铃叮当而鸣,这座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古寺,正在逐渐恢复其往日的荣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tc/480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