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往事隋唐时期的平遥社会状况

北魏时期,平遥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中国历史中,平遥这个地名也第一次在中国的地图中出现,之后的一千五百多年,平遥传承至今。而最终让平遥定名的北魏王朝对于中国文化的推进做出了不朽功绩。余秋雨先生这样评价北魏:“中国由此迈向大唐”。

大唐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无论怎样去编排历史,也不可能抹灭唐代对中国文化的原始塑造和影响。而与唐紧密相随的是比唐更早的王朝隋。隋和唐构成了自汉代以来中国的又一次盛世。平遥在隋唐的社会状况如何,请跟着笔者来了解一番。

隋唐之前的平遥在行政区划上基本为并州管辖之地,除了三国曹魏时期短暂的归河西管辖外,一直就是并州的地盘。这里的并州,无论是太原郡,还是太原国,都是平遥的上级机关。

到隋唐,平遥的区划被划入了河西,也就是后来的汾州府,一直到清末,平遥从区划上再也没有再回到太原的管辖区内。也正是因为区划的原因,致使平遥与省会太原管辖的州县缺少必要的来往。笔者在与平遥东部邻县文水县的一些老人们聊天时得知,自古平遥人和文水人很少打交道,虽然为邻县,但是由于区划的原因,造成两地人员互不了解。

大约平遥人从隋唐开始,就与隶属于太原的州县鲜少来往。而平遥与汾州府(今汾阳市)管辖的州县则比较亲近,比如说平遥人饮食习惯和场面铺排与汾阳人类似,平遥的方言与介休类似,与此种种,从隋唐开始,奠定了如今平遥的风俗习惯。

隋代,虽然只有38年的国祚,但是仍然不失为一个伟大的王朝,因为隋朝结束了近四百年中国社会的分裂局面,并为大唐奠定了创造辉煌的基础条件。隋唐时期的平遥城经过北魏时期的整合,把三个县合并成一个县,三个县经济基础和人口完全归于一县,平遥的实力倍增。于是,有了九里十八步的城池。

营造城池是古代城市有规模、有计划搞城市建设和军事防御的主要举措。如今的平遥古城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城墙更是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级城市城墙。这一城墙最初就是隋唐时期修筑的。九里十八步的城全部由夯土筑起,在当时已属于巨邑。时至后来,差不多约六百年后的明朝扩建城池时才改变了平遥城九里十八步城墙的格局。

现如今,平遥东南两面城墙的位置还是隋唐平遥城墙的位置。明代以后,尽管原来的夯土城墙被青砖包裹,但是仍然不失隋唐气魄。因为这里的城墙在隋唐时期就已经九里十八步了。我们做一个比较,即便是到明清时期,全国如此硕大的县级城池也是罕见,在平遥的周围县城城墙的总长度也未必能达到九里十八步。比如说文水城墙只有九里,祁县城墙只有七里,太谷城墙只有八里,等等情况说明平遥城的宏大。

这座宏大的城,在隋唐时期形成了它的文化格局。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平遥的文化已经非常繁荣,文人辈出。中都孙氏家族、中都张伟家族都是旧时名流望族。著名儒生、和尚、道士都云集平遥。于是,在隋唐平遥城中,儒释道三家竞相入驻。

儒教的文庙在县城东南落户,时至如今文庙仍是平遥古城最大的景点之一,文庙大成殿始建于隋唐,现为金代遗构。如果从空中鸟瞰文庙大成殿,可以说是平遥古城最大的一个屋顶,也是体量最大的一个建筑。另外金庄文庙也始建于唐。佛教的双林寺等寺庙继续发挥其宗教的教化作用,镇国寺虽建于五代时期,但仍为唐代风格。道教的清虚观,始建于唐,今为元代遗构,位于平遥古城东大街上,是著名道观之一。我们从儒释道简单的宗教场所中得知,这些法门重地都是隋唐遗物。

隋初,社会一度稳定,地方行政机构仍然是州、郡、县三级制。隋文帝很快意识到这种三级制带来管理上传达命令的不畅通,经常会有中央的指示不能直接准确的传达到地方的情况发生,加之有些郡县的设立缺乏合理性,有碍管理,所以撤销了一些州县,并实行了州县两级管理,后来的唐朝也继承了这一模式。

平遥属于西河郡,郡治在介州(今介休),后迁至汾州(今汾阳)。西河,即汾河之西岸。从地理位置上看,平遥位于汾河之东,与先后为郡治的介州和汾州毗邻,均有接壤之处,时至现今,介休和汾阳还是平遥的邻县,只是介休与平遥同属晋中市,而汾阳则属于吕梁市。在隋唐,并州与西河从行政级别看,因属同级,但是并州略显优势,除历史上军事、商业重镇外,在唐代,由于并州所属的晋阳是李渊起兵的龙兴之地,所以被长时间的定为北都,加之没有了州治,并州总管把持着山西境内的实际管理权。隋朝的皇室也曾管理并州,秦亡杨俊和文帝幼子杨琼都曾为并州总管。这些政治因素或多或少地对平遥的发展有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由于平遥在行政区划上离开了并州,也就从形式上离开了隋王朝与突厥矛盾的中心区域并州所在的晋阳,是军事重镇,晋阳突破,全晋皆亡。所以,在山西省境内的每次军事对峙,都以晋阳为中心,在晋阳起兵、用兵成为兵家必选之地,太原也成了争夺的重点。平遥离晋阳约华里,从管辖上看,平遥属于河西郡,与并州相距还有一段距离,所以,在隋初的一段时间内,平遥没有卷入隋与突厥的战争矛盾中,史书中也找不到相关记载。没有战争,社会经济能够迅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也能够相对稳定。

以隋大业五年()西河郡人口为例,共有户,以每户5.17人计算,共有人。平均到平遥有人,约7万人,这笔唐朝天宝元年()的人口还要多。

隋文帝的文治武功,平定了全国战乱,统一全国。后继者隋炀帝杨广是个暴君,曾三次巡幸山西,从晋南到晋北,我们没有找到一处途经平遥的记载。如果是没有来过,则是平遥的大幸,都知道隋炀帝是一个暴君,每到一处都要大兴土木,征集美女美食,给当地老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没有糟害平遥,平遥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应该得到了些许发展。

然而,隋初平遥的稳定局面很快被隋唐交替之间的战争所改变,中国古代的改朝换代往往是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相互混战和倾轧的一种状态。隋大业十年()由司马长安统领的起义军攻破了西河郡(今汾阳),波及平遥。这次由起义军的兵燹,搞得全城人心惶惶。三年后,李渊反隋,提兵南下。南下必然途径平遥,似乎晋阳周边数百里内的州县对李渊很拥护,一路南下没有抵抗,只有到霍邑(今霍州)才遇到隋朝廷派来的大将送老生两万精兵的抵抗,结果送老生大败。当时传言李渊的根据地太原有变,李渊顶住压力与宋老生决战,宋老生惨败,其中主要原因是李渊运筹帷幄,但是与其后方的支持是分不开的,霍邑以北的灵石、介休、平遥三县是李渊此次战役的大后方,如果没有后方的支持,李渊打赢宋老生这一仗也是很难说的。

李渊攻入长安后,夺取隋朝政权,号令天下,建立唐朝。未久,龙兴之地晋阳却被突厥部刘武周所觊觎,兵围太原。周围少数民族起义军与刘武周兵合流,在攻陷晋阳之前,于武德三年()已经攻下了平遥县城,平遥老百姓奋勇抵抗,县城最终被刘武周所陷。这是隋唐之际平遥最大的一次战役。而刘武周的军队很快攻下晋阳,撤出平遥,继续南下。李渊派李世民等会剿刘武周,李世民现将刘武周赶回晋阳,刘武周兵大势已去,遂又推至朔州。平遥至此归大唐。

大唐共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时期之一。从唐高祖李渊起兵太原,太宗李世民随父征战,与平遥或有关系。女皇武则天为并州文水人,曾数次回乡,文水与平遥接壤,与平遥也许会有联系,但是历史没有明确记载。纵观唐代历任皇帝,只有唐玄宗李隆基有可能来过平遥。玄宗在登基之前曾在山西潞州(长治市)有过一年多的别驾经历,所以对山西有着一种别样的情感。

出于政治的考虑,玄宗时期曾两次北巡山西。第一次是开元十一年()正月,玄宗先到达潞州,故地重游一番,从晋东南北上到达晋阳,瞻顾了其先祖的龙兴之地后,沿汾河南返,过黄河,进陕西界,回长安。在返程中途经平遥。此次北巡共历三个月,大约一个县城能够待一天到两天。第二次是开元二十年()冬十月,玄宗再次北巡,路线与第一次无异,返程时同样途经平遥。玄宗在平遥的活动虽然没有留下明确的记载,但是我们仍然能从想象中勾勒出皇帝出行时的盛况。

玄宗后期,政治腐败,爆发了安史之乱,今山西境内为主战场,一时间硝烟四起,各州县人口锐减。天宝元年()唐朝国力尚可,汾州共有户,口。以平均计算,平遥有口。到元和年间(—)整个汾州人口锐减至户,以每户5口人计算,共口,平均到平遥有口。从原来的6万多口,减少到8千多口,下浮率是7.5倍。唐朝的国力由盛到衰,但是有唐一代,中国文化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平遥在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经过大唐盛世的人文积累和文化融合,平遥文化格局完全成熟,我们下期讲隋唐时期平遥文化格局。

作者木木

来源梦回平遥

赞赏

长按







































消除白癜风
白癜风哪看的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mj/4609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