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历史文化名人之ldquo东国人伦
介休市三贤广场
东汉官吏的选拔制度,大致是沿袭西汉,官吏的来源,有选举和辟召两条途径。
东汉选举的常行科目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等科。专选道德高尚、学问高明的士子为官,士人修德苦学,也主要是朝这个目标发力,而一旦中选入仕,便可一展抱负。
名动朝野,学冠士林的郭泰,面对辟召和举荐,面对士子们梦寐以求的入仕机会,是如何抉择的呢?他又做了哪些足以影响后世的事情来挽救病入膏肓、风雨飘摇的东汉王朝?又是什么促使郭泰做了之后的生涯中“不隐不仕”的选择呢?
今天让我们继续来讲述,介休历史文化名人之“东国人伦”—郭泰的故事。
严拒仕进清议救国
介休市林宗书院郭泰像
郭泰经常应邀出席各种宴会,交流对社会的看法。他还经常在河南等地求师访友,体察社情民意,足迹遍布中原大地。并逐渐了解东汉社会的种种弊病和矛盾。
公元年,汉桓帝刘志即位。宦官替代外戚,把持朝政达30余年,严重威胁着封建统治秩序。郭泰认清了这一政治局势,建和年中(—),太常卿赵典荐举郭泰出仕,他坚辞不受;永兴年间(—),司徒黄琼征召,他仍不就,誓志“优游卒岁”,淡泊终生。
由于自身没有强大的家族根基和官僚集团的支持,政治资源匮乏,所以郭泰并没有选择走上仕途。而是选择了“曲线救国”的方法——他通过交游、会友等方式,广泛发动、组织耿直官僚、名士、太学生等共同与宦官集团作斗争。
当时在朝为官的李膺、范滂等人联络广大正直官员为主体作正面斗争,郭泰与太学生大造舆论,进行“清议”,以为声援,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以匡正时弊,针砭朝政,使宦官和污吏都惧怕太学生。这样,郭泰成了京师3万余名太学生的精神领袖,而时人则称其为与李膺、范滂等齐名的“八顾”之首。
由于郭泰及太学生发起的“清议”,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于是宦官集团诬蔑李膺等人与太学生结为朋党,图谋不轨,从而制造了著名的“党锢之祸”。桓帝延熹九年(),宦官诬告李膺、陈蕃等人“诽讪朝廷”,逮捕了多名所谓“党人”,囚禁多名太学生。
“党锢之祸”前后共发生了两次,导致李膺、陈藩等社会名流死于狱中,流、徙、废、禁者达六七百人。
郭泰因祸起前回乡看望老母,加上他没有正面与朝廷冲突和崇高的社会声望,故而得以幸免于难,党锢之祸的发生也成为了郭泰人生的转折点。他认为东汉政治是“天之所废,不可支也”,坚定的远离了政治中心。
面对黑暗的政治,病入膏肓的国家,深感无力的郭泰,决心聚徒讲学,孝养老母,惠施桑梓。作为一名对后世的教育发展影响至深的教育家,郭泰是通过怎样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来训导教育他那数以千计的弟子的呢?通过他的循循善导又成就了哪些人呢?
请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ls/48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