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介休方言追寻ldquo葡萄rdq

中国史书中,最早提到“蒲陶”一词的是《史记》。自汉代至宋代的诸多文献中,葡萄有“蒲陶”、“蒲桃”、“蒲萄”、“葡桃”等不同的文字表达。如《史记》中写作“蒲陶”、《汉书》中写作“蒲桃”、《后汉书》中写作“蒲萄”。对于“葡萄”一词的来历有不同的说法。

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酺”是聚饮之意、“醄”是大醉之态。按照李时珍的说法,这种水果之所以叫“葡萄”,是因为人们聚在一起饮用了用它酿的酒之后会“陶”然而醉,于是取“酺”与“醄”字的谐音,将其叫做“蒲桃”、“蒲陶”或“葡萄”。这种说法在我国各种文献和媒体上以讹传讹了一千多年,竟然无人怀疑。

栽培葡萄属于外来物种。对于外来物种的命名,主要采取音译、意译、音意兼译等方式。《本草纲目》对葡萄的释义,完全出于个人想象,望文生义。《本草纲目》虽然是我国古代本草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东方百科全书。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其中有许多迷信的成分和道听途说的内容。如对“烽火狼烟”的释义中,《本草纲目》认为“因狼的肠子是直的,所以狼粪点燃后也是直上”的,风吹不散也不偏,所以称为“狼烟”,其实这根本是望文生义,充满个人的想象,但几乎使后世的人们都相信了。

再如对雄黄(As2S2)和雌黄(As2S3)用途的叙述:“雄黄能杀蛇毒,妊娠佩戴,转生男子,炼之久服自身轻;要生女子,佩戴雌黄。”“妇人觉有妊,以雄黄一两,绛囊盛带之,养胎转女生男;以雌黄半两素囊盛带之,可转男为女。雌黄炼服,久则身轻,可入仙家。”还有对“兔”的读音的解释,是因为兔“吐而生子,故曰兔。”并且,由兔子的三瓣嘴推论出“孕妇吃兔肉,生子缺唇。”如此等等,在《本草纲目》中有不少内容属于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或道听途说,李时珍本人并没有去考证其真实性。

根据笔者考证,“葡萄”一词应该是来自波斯语“budawa”的音译。在山西介休、平遥、孝义等地的方言中,“葡萄”一词的读音并不是现在流行的普通话读音“putao”,而是读作“budao”,与波斯语“budawa”的读音非常接近。波斯是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自张骞开通丝路以来,波斯与汉朝的交流十分密切,葡萄和葡萄酒随之传入我国。在介休方言中有大量古汉语的语音和词汇的留存。从介休方言的读音“budao”去追寻“葡萄”一词音译的渊源,完全符合训诂学、词源学、语源学的基本方法。

参考资料:

[1]温建辉.“葡萄”名称的来源考释[J].中国酿造,(9):-.

[2]一更历史.“狼烟”并不是用狼粪烧的,那为何要叫狼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ls/485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