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介休宝贵的遗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
我们的家园 宝贵的遗产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子推的传说
温旭云杨建军搜集整理
介公墓
介公祠
绵山风景名胜区介子推传说大型悬塑局部:介子推传说之放火烧山
介休市晋剧团在太原演出新编历史剧《介子推》的剧照
介子推,重耳(献公子)微臣。周晋(今山西介休)人,死后葬于介休绵山(又名作介山)。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欲求却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相传,寒食清明节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左传》中的介子推
《左传》中有关于《介子推不言禄》的记述: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女(女通汝)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意思是说: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子推不谈俸禄,俸禄也没有轮到他。
介子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还在世。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这是上天安排的,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荒谬吗?盗窃别人的财物,就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很难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俸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子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仿,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粮食。”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子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身体将要隐藏了,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你能这样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介子推携母亲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子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一篇关于讲述介子推事迹的历史记载,它是构成介子推传说的故事原型之一,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介子推故事。它为从此以后介子推传说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丰富介子推传说故事的内容产生了深远影响。
介子推传说的发展
介子推的传说故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内容大体由跟随晋公子出亡、割股充饥、辞官不言禄、隐居绵山不出被晋文公放火烧死等几个故事构成。据考证,有关对介子推事迹最早的记载是《左传.僖公廿四年》(公元前年),此后在屈原的《九章·惜往日》以及此后陆续还有《庄子》、《史记》、《吕氏春秋》、《东周列国志》等古代著作中都有关于对介子推事迹的记载。《左传·僖公廿四年》(公元前年)中的“介子推不言禄”的有关记载,我们可以视为历史事实,亦是后来介子推传说的原型。它的构成单元是:一、重耳落难,介子推跟随;二、重耳登基,赏众臣而不及子推;三、子推携母隐居而死;四、晋文公封田志过旌介。年后,这个传说发生了一些变化。生活于公元前约到年的屈原在《九章·惜往日》中吟道:“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屈原生活的战国时代,介子推的故事和《左传》中的描述相比已经发生某些变化。还有一则记载,出自约成书于战国后期的《庄子·盗跖》:“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盗跖》篇已肯定介子推是抱着树烧死的。其二,第一次出现了对割股疗饥情节的叙述。其三,介子推是因“文公背之”,怒而离去的。此中,以割股疗饥突出了介子推之“忠义”;而一“背”一“怒”,将君臣关系严重对立起来,至于“抱木而燔死”情节的出现,则大大强化了故事本身的悲剧色彩。《庄子》以后,《吕氏春秋·介立》不采割股疗饥和抱树燔死的说法,而是增加了介子推赋诗公门和晋文公悬赏寻人,这就从一个侧面丰富了传说的内容。随着禁火寒食习俗的流行并于隋唐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节——寒食节,介子推传说的流传范围更加广泛,内容也越发丰富。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翰府名谈·洁惠侯记》中关于对介子推事迹的记载可以说是介子推传说的集大成者。较之以前诸说,除了没有割股疗饥之外,它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发挥,比如,它将重耳流亡的情景详细化,将跟随重耳流亡的人削减为介子推一人;突出了介子推之母的形象;描述了介子推被焚时的惨烈。所有这些,都应看作是民间传说日臻完善的结果。不过,介子推传说的发展并没有就此止步,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中对介子推故事的描写,内容则更加曲折详尽。随着插柳等新节俗的出现以及清明节吸收寒食节俗而兴起,这一古老传说又被添进一些新内容,用以解释清明节和插柳习俗的发生。围绕着介子推这个人物,还有其他一些传说,比如植桂树和“足下”这一称呼的起源,噪仁鸟、妒女庙的传说,用柳木作哀杖的来历等等。到了现在,随着介子推传说发源地介休绵山风景名胜区的开发,景区又不断搜集整理出了一些介子推与绵山某些景点有关的传说故事。
介子推传说的精神内涵及保护现状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而在两千多年前,已经开始有了关于对介子推的历史记载,并且一直流传至今经久不衰。介子推卒于介休绵山,因介子推休于此,顾名思义“介休”这个名称就来源于介子推传说。根据古代历史名人事迹来为某个城市取名,这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也是为数不多的。介子推传说除了中国,在中国的邻国韩国、越南、日本也有流传,可见其影响力之巨大。介子推传说中蕴含的深厚哲理思想历来为中华民族所推崇,介子推“舍身赴义”的洁芳善行,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的割股奉君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的传统美德的体现;从更深层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介子推的故事至今仍对后人有着重要的教化作用,他的传说故事更多的传递的是我们民族优秀“忠孝义谦让和”的传统美德,他弃名舍利,一心为国的高尚节操和当前国家所倡导的精神实质相吻合。
目前,介休市委市政府以介子推传说的发源地介休绵山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展开了对介子推传说的全面挖掘保护工作。“介子推传说”于年6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山风景区投入巨资开发修建了很多与介子推传说有关的景点景观。同时景区还整理出了很多介子推与绵山有些景点有关联的传说故事,在绵山风景名胜区,通过景区导游结合有关景点向来绵山旅游的各地游客的讲述介子推的传说故事,介子推传说的受众范围得以逐步扩大。晋剧《介子推》在全国巡演,还有年拍摄的以介子推故事为主线的30集电视连续剧《春秋祭》,这种以影视戏剧表演的方式让介子推的传说向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介子推传说有待挖掘的内容还有很多,下一步有关部门将继续在各种历史记载中继续挖掘尚未被发现的有关介子推故事的各种历史记载,进一步到介子推其人传说中的另外出生地闻喜和夏县,以及保留有介子推历史遗存的灵石县等地方去继续挖掘整理介子推的传说故事,不断充实丰富介子推传说的内容,扩大介子推传说的影响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ls/48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