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历史名人系列之贤令史记事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
介休历史悠久,众多人类活动遗迹以及非物质遗产构成了介休独有的文化,呈现出多元性文化特色。在纷呈繁多的诸文化元素中,最能代表介休本土地域特色的寒食清明文化、洪山水利文化、古陶琉璃文化,是介休诸多文化中最为凸显的文化。历史发展到有明万历一朝,介休的水利文化又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让我们言归正传,接着讲“贤令”史公的故事。
◆◆◆◆
兴水利谋民长计
汾河作为介休的母亲河,自东北至西南穿介休而过。然而由于流向和河道的问题,却始终不能被引来灌溉田亩,直接导致了介休农业用水的匮乏。史记事在任时,亲自率领老乡沿河探测,设计了引流退水的渠道。并组织动员了二十五村村民开渠成网,使汾河两岸数万亩农田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岁月,尽收靠水吃水之利。
不仅如此,史公主政期间还着手解决了介休东南方向大片高地,洪山源神池水三村分水不均的问题,在原有(北宋时文彦博主持修造)分水设施的基础上重新筑建了分水口,并委派专人管理。在不影响灌溉的前提下,水稻种植与水磨水碾也迅速发展起来,扩张了水利效益。面对靠山之丘陵坡地无法开渠引水的困境,史公鼓励村民凿井抗旱,每开凿一井,借粮五斗。各村竞相效仿,短短几年增设水井一千三百余口,既缓解了眼下粮荒,又从根本上保证了农业产量。
史公兴水利、除水患并重,河渠引水泄洪功能兼备,并创造性的修建了秋后春前泄洪时的储水河塘。同时,全面修整水闸路桥,对常年易发洪灾的路桥进行了加固和重修,疏浚河道,畅其排洪能力,确保民众交通便利。
◆◆◆◆
介休市林宗书院内郭泰像
史公一向崇拜介休三贤之一的东汉大学士、大教育家郭泰(公元—,字林宗,号有道)。上任伊始,即往有道古墓祭祀,并着手进行修复,派专人长期维护、管理,并将此规定勒碑垂后。
兴教育正风导俗
史公治介,教育先行。万历二十五年,史公组织民众重修文庙大成殿、大成门,并在文庙东侧修建了书院——育才馆,而且亲自讲学授课。同时,选编刊印诸多经典教材,教化民众,正风导俗。此时,恰逢介休四十余年未修县志,于是大力搜集资料、文献,以及几位前任未竟草稿,加之亲身耳闻目睹,近乎实录形式加以增删,然后分类汇编而成,并亲自撰序。
为介休文治,史公可谓呕心沥血,亟望以文兴县。他登临城东南天峻山颠,眺望介休山川形胜。依“塔在巽峰则文运盛”的风水学说,于该处亲自监造了“形如管城子,体如冲田巨橼的石雕文峰塔,寓意介休利科甲,旺文才。成为介休人以文兴业的文化象征。
◆◆◆◆
修古城壮邑市容
万历二十六年,史公在亲身巡城普查的基础上,依据山川气脉、城池地势,增筑了西门、南门及环城悬楼,扩建竖形悬楼十六座,新增窝铺十四个。
史公认为在介休县城的乾位(西北方向)适宜建塔,以壮大形势。在实地勘察后,他亲手绘制了八角七层鞭状宝塔的图样。之后因奉命调离,未及施工,“以忧解任,留图而去”。百余年后,介休人念诵史公功德,于乾隆十三年(),依原图落成现塔,顶覆琉璃,匾题“史公塔”,金碧辉煌,迄今巍然屹立,为介休增添无限风光。
◆◆◆◆
传统,只有被人们重新记起或面对时才会变成真实的历史存在。“周邦虽旧,其命维新”,介休承续了年之久的“人文之魂”必将历久弥新,成为新时代介休文化的起点。介休市后土文院致力于推广和发扬介休本土地域文化,年,我们将会陆续为广大市民和兴趣爱好者推出“介休历史名人”系列故事,敬请期待!
◆◆◆◆
为更好的传承介休本土文化,弘扬介休重文崇贤的优良传统,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历史,感受文化。后土文院将于3月16日下午2点半,举办“地域文化推广活动之——“贤令”史记事”,活动具体如下:
史公塔立体拼图
活动内容
1.讲解明朝万历年间介休县令史记事的故事;
2.讲解后人为纪念他在乾隆年间修建的“史公塔”的构造及古建知识;
3.让孩子们动手拼装以史公塔为原型定制的立体拼图模型,拼装完成后,每人领取纪念品1份。
这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介休当地的历史文化,了解关于塔的知识,同时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训练孩子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须知
年龄要求:7岁—16岁;
体验活动报名费:50元/人;
若有意将自己拼装的模型带回家,可以按成本价50元/套自愿购买。
受教具数量限制,名额仅限20人,感兴趣的家长抓紧时间报名。
活动地点
介休市后土文院二楼国学讲堂
报名电话?:
图文:秦海龙
审核:赵峥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持续白癜风中药治疗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权威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hj/47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