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建筑技术研究下
江南水乡传统建筑单体常见的屋顶形式有四合舍、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等几种,其所代表的建筑等级次递降低。对衙署祠堂、寺庙道观、会馆公所等公共建筑群而言,组成群体的各单体之间,屋顶等级次序井然。由此,单体在群体平面中所处的位置及其体量大小,是确定其屋顶形式的主要依据。
传统宅第建筑则因等级所限大多采用硬山顶,封火山墙、观音兜等是其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而园林建筑屋顶形式多样,没有太多等级约束,除四合舍外,余下的屋顶形式,不论单、重檐,均随意使用。加以园林建筑相对体量较小,平面自由、灵活,由此并不拘泥规整,派生出多种“组合式”的变体屋顶,极为生动活泼。
1.四合舍
《营造法原》曰:“其屋前后左右,四面落水,正旁五面相合成仰角,其上筑脊,成四坡五脊者,称为四合舍。”[22]
因之,四合舍即庑殿顶,为屋顶等级最高者,分重檐、单檐。江南水乡现存木构古建实例中,仅苏州文庙大成殿为四合舍重檐殿庭建筑,以合“至圣先师”的至尊地位。
2.歇山《营造法原》云:“其前后落水,两旁作落翼,山墙位于落翼之后,缩进建造者,称为歇山。”[23]歇山顶在江南水乡颇为常见,与清官式歇山顶形式雷同,然做法有别。
《营造法原》一书中数次言及“落翼”。例如,“正中间亦称正间,其余称次间,再边两端之一间,除硬山时可称边间之外,称为落翼;故吴中称五开间为三间两落翼……”[24],“歇山拔落翼,恒以落翼之宽,等于廊柱与步间柱之深。譬如三开间,前后深四界,作双步。其落翼之宽,等于双步之长,拔落翼于川童之上,而于桁条之上设梁架以承屋面”[25],“鸳鸯厅、船厅之用于园囿者,宽三间五间不等,四周绕以廊轩,以资凭眺……两旁廊轩上架屋面,上端毗连山墙,称为落翼。而山尖位于落翼之后,称为歇山”[26]等,最终归其为“稍间”[27]。其实,由上述几处引文可知,“落翼”含义较多,或半间、或廊步、或屋面及戗角等,与歇山转角构造密切相关。
歇山顶是江南水乡殿庭建筑最常见的屋顶形式,以苏州玄妙观三清殿规模最大。因其造型活泼大方,也为园林建筑常用。其山面做法,可分为木博风、砖博风两种。
图27虎丘二山门歇山顶之木博风
木博风:采用木质博风板(又称博山板)、悬鱼(一般无惹草)等(图27)。屋顶距离山面较大,博风板上屋顶勾头筒瓦横铺排山。一般采用于体量较大的殿庭。
砖博风:即砖砌山花。其一,“踩步金”[28]上砌一皮薄砖墙。其二,山花属山墙一部,即所谓“三间两落翼”,砖外粉刷,面饰各样灰塑或采用砖雕装饰(图28)。多用于小型殿庭、园林、戏台建筑。也有民宅厅堂或祠堂采用歇山顶,如常熟严讷宅厅堂、宜兴徐大宗祠等。
图28寄啸山庄“凤吹牡丹”砖雕山花
另有砖细博风,如拙政园远香堂(图29)。
图29拙政园远香堂砖细博风
3.悬山悬山顶,“为前后落水,其桁端挑出山墙之外,护以木板为博风,或用砖博风,使山尖悬空于外,故名悬山。悬山一式,南方已不多得矣”[29]。
此种屋顶,江南水乡确不多见,原因有如下几方面:首先与明以后砖的大量使用有关,悬山顶可保护山墙免受雨水冲刷,在砖墙不多、维护墙采用泥墙(夯土、土坯)时,山墙难经雨水(大部为屋面汇水),故需悬山保护(但砖墙无碍);其次,木博风悬山顶不耐久;再次,悬山顶多占空间、不利防火。诸多原因等等使得悬山顶日渐式微。
实例如苏州全晋会馆原正殿屋顶为筒瓦悬山,惜因火灾毁于年1月。近来新建的无锡梅村太伯庙大门为悬山顶,采用木博风。
“砖博风”可视为木博风悬山顶的余韵。笔者考察苏州西山,发现尚存一些出挑较大的砖博风建筑。此后,砖博风出挑逐减,变为山面的装饰,就转化为硬山了。在一些水乡砖细门楼上,尚可见到悬山建筑的遗痕。
4.硬山屋顶“仅前后作坡落,两旁山墙,高仅齐屋面者,称为硬山”[30],是最常用的形式,广泛应用于厅堂、平房之中,也见于殿庭。
江南水乡硬山山面的收头做法,一般有做砖博风、不做砖博风两种。砖博风多为等级较高建筑采用,其作法主要是由水作纸筋灰粉出博风,上做飞砖,联系山墙与屋面,例如拙政园三十六鸳鸯馆之山面。硬山顶不做砖博风,出挑望砖数皮,也颇常用。
封火山墙多位于分户墙之上,在地狭人众、建筑密集的城镇,采用封火山墙能够起到一定的防火功用。同时,高大的山墙又可帮衬主体建筑的气势。
江南水乡封火山墙一般有两种:其一屏风墙;其二观音兜。“位于房屋之两端,依边贴而筑者,称山墙。平房山墙顶覆瓦。厅堂山墙依提栈之斜度,有作高起若屏风者,称屏风墙。有三山屏风墙及五山屏风墙两种。山墙由下檐成曲线至脊,耸起若观音兜状者称观音兜。”[31]另有更简单的半观音兜(仅脊檩及其周围成曲线高起)。
5.尖顶“方亭外观,分歇山、尖顶二式。尖顶式其四面屋顶会合成尖形”。[32]可见,攒尖又称“尖顶”,在江南水乡中一般应用于园林建筑,尤以亭式建筑为多。
6.回顶“唯回顶无正脊,仅用黄瓜环瓦以代之,覆于盖底之上,瓦穹似黄瓜形,亦有盖底之分,故前后屋面相合处成凹凸起伏之状”。[33]因之,回顶采用黄瓜环瓦而不做正脊,《营造法原图》名之“黄瓜环脊”[34],其屋顶做圆,颇类清式卷棚顶。
另,“船厅又名回顶,多面水而筑。深凡五界,称五界回顶。有深三界者,则称三界回顶。中间之界,称为顶界。顶界较浅,为平界四分之三,亦有前后均分者。梁架结构……南方回顶建筑,异于北方之卷棚建筑,在北方卷棚则于顶椽之上覆瓦,南方回顶,则于顶椽之上设枕头木,安草脊桁,再列椽布瓦。其结构称为鳖壳,又名抄界。其屋脊则用黄瓜环瓦,望之颇似北方之卷棚”[35]。可见,此处“回顶”实际将“船厅”木构造法与屋顶形式,笼而统之。
江南水乡大量存在的回顶,与建筑等级似乎关系不大,要旨在于殿庭、厅堂等减少顶部风压,或园林建筑显露轻巧(有关江南水乡厅堂的构造与名称,另拟专文论述)。
七小结上文表1中的宁波保国寺大殿,建造年代比《营造法式》成书年代早90年,其在“结构体系与装修方法上,与法式(宋刊《营造法式》,笔者加注)最为接近”[36]。因之,宋构保国寺大殿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这说明,《营造法式》所反映的营造制度在江南早已有基础。
陈明达先生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一、外檐扶壁栱,是在单栱素枋上又加单栱素枋,保留了南北朝至初唐时的残余形式。二、柱头铺作下昂昂身长达两椽,应是由人字架(斜梁)发展成下昂的早期形式。三、保国寺的横断面,是探索八架椽屋结构形式发展过程的最好实例,其前后各两椽,均用由下昂铺作组成的横架;当中四椽,用四椽栿压于两侧昂尾上,正是由于这种具有斜梁作用的昂,昂身由两椽减为一椽,再减为三跳或两跳。逐步改革为使用乳栿劄牵,而失去其原有形式与作用。四、采用了丁头栱(插栱),少数铺作不用栌斗而加高柱身使栱枋穿过柱身,保留挑梁的残迹,并表现出它和穿斗结构习用穿枋穿过柱身的做法,有继承、发展的关系[37]。大殿柱子采用“拼绑”方法,形如瓜棱,叫瓜棱柱,或以四块大小相同的木材榫卯起来,取名为“四段合”,为现存最早的可与宋《营造法式》对照的实物遗存,南通天宁寺亦然,同具宋构特征[38]。保国寺大殿虽地处南方湿润地区,但历经千年风雨,无虫蛀、鸟栖之痕,实为中国古建无上之珍品[39](图30-33)。
表1所列殿宇中,外观及主体构架上保留有垒叠的建构思想。加上南宋绍兴十五年《营造法式》在平江的重刊,更使得这种构架体系在江南流布,无论官式建筑还是大量较高等级民宅中多有应用并一直沿用至明清,如明代苏州文庙的构架(图34-35)。此外,江南原有的整体构木的思维方式影响下的做法,即采用抬梁构架为主兼有穿斗架做法的综合构架形式,也有所体现。
江南建筑技术特色主要表现如下:
1.整体构架习用厅堂做法它是以抬梁构架(垒叠的建构思维方式下的产物)为主,兼有穿斗构架(整体构木的思维方式下的产物)的综合形式。
首先,内柱升高,木构自身整体性加强。因为内柱升高,相应地乳栿及劄牵等插于内柱,并用丁头栱加大承栿的受力面积(明清时有些就简化为梁垫及蜂头的形式),减小梁间净跨距。这种木构件通过木与木间的相互穿插形成空间构架,用以保持自身的稳定,是整体构木所特有的做法。“辽代建筑如奉国寺、善化寺二大殿梁尾入柱处均无丁头栱,故丁头栱承梁尾可能是始于南方的,很可能是受穿斗架影响所至”。[40]
其次,木结构受力合理,经济适用,内柱径普遍大于外柱径,形成不同的内外圈受力层次。如宁波保国寺大殿、杨湾轩辕宫、虎丘二山门、玄妙观三清殿、真如寺大殿等皆然。影响及于明清,如苏州文庙、留园林泉耆硕之馆、拙政园三十六鸳鸯馆等莫不如此。
2.大量使用月梁的做法月梁,不仅可以柔和、美化直梁本身,同时又使得梁与柱交接不那么生硬,极具装饰效果。早在唐代佛光寺大殿明栿中,已有非主要承重构件采用月梁形式,其成熟的做法不应理解为无根据的孤例,当为此时高等级建筑所常见,无疑是后世《营造法式》之来源。
北方遗构中这样的做法在构架的不同位置中均有使用。例如,山西晋城岱庙天齐殿(宋)乳栿、山西高平定林寺雷音殿(宋)六椽栿、山西大同善化寺山门(金)阑额、山西洪洞广胜下寺山门(元)内槽柱头枋及乳栿采用月梁形式、陵川崇安寺古陵楼(明)阑额月梁造[41]、山西高平崇明寺山门(明)阑额、山西介休回銮寺大殿(明)阑额、山西运城关帝庙午门、御书楼(明)二层外檐阑额、山西陵川二仙庙前殿(明)阑额、山西高平金峰寺大雄宝殿(清)额枋等。甚至在砖石结构及小木作中也采用这样的装饰形式,如山西晋城青莲寺藏经阁砖雕基座(明)、山西陵川二仙庙前殿神龛(清)显示了阑额月梁造等等,可见其使用之众。
江南水乡的月梁与《营造法式》所描述的相似,这与南宋以来对中原正统文化精神的崇尚是相一致。
当然,江南水乡建筑中月梁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梁架中的个别构件,无论是承重的梁栿,还是联系的额枋,在同一建筑中都大量采用,且上至殿宇、下至民居等较为讲究的建筑中,均有采用。这类建筑数量之多,堪称江南水乡建筑之一大特色。
就月梁的架构而言,据《营造法式》,“造月梁之制:明栿,其广四十二份。梁首不以大小从,下高二十一份。其上余材,自枓里平之上,随其高匀分作六分……”。即不论梁栿长短,采用月梁形式后,其梁首与梁尾均高一足材。由于梁首与梁尾截面变小且模数化,因此,月梁既可以叠于柱头之上,又可插于柱中,使用灵活。
但是,《营造法式》规定的梁首下高二十一份,在实际建造中能否满足大跨度情况下的抗剪要求?是否是一个固定的数值呢?
宋及以前的木构古建筑,采用的斗栱相对较大;月梁首下又加有斗栱支撑,一足材或可满足四椽栿以下梁栿的抗剪需求。现存明清民居木构古建中,大于四椽栿的大型梁架并不多见。况且,《营造法式》所谓的月梁形式,有些采用在乳栿、劄牵,以及非主要承重结构的明栿部分。因此,其梁首高度仅为一足材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月梁是梁栿的一种加工方法,可能被乳栿、三椽栿、四椽栿、五椽栿、六椽栿甚至更多“X椽栿”所采用,不应具体理解为某个梁栿(如标注乳栿、六椽栿等为“月梁”[42])。
江南建筑多用彻上明造。对于主要承重梁,即《营造法式》中的“担栿”[43]而言,其梁首因承重所需,为满足抗剪要求,仅为一足材往往不够,故需随宜增大,这可为江南水乡现存实物所确证[44]。如宁波保国寺大殿,其平梁梁首高一足材,而三椽栿的梁首梁尾高二足材,并有二跳斗栱在栿下支撑,完全可以满足抗剪要求。苏州东山杨湾轩辕宫大殿四椽栿梁头也高二足材。
3.江南楼阁与木檐砖塔明清以前的楼阁建筑,江南几乎没有存留,即便明清以后,规模较大的楼阁亦不多。而文献中记载的大型木造楼阁建筑却有不少,如晋孝武帝更筑立宫室,造景阳楼,极为宏伟。宋文帝《景阳楼》云:“崇堂临万雉,层楼跨九成……。”南宋五山十刹径山寺“还曾建起九开间的五凤楼式大门,比北宋宫殿大门宣德楼还大,天童寺山门曾为三层高阁,其主旨是要高出云霄之上,真足以弹压山川”[45]等。
当然,建造大型楼阁的技术早已存在,如北宋初期著名的开封开宝寺塔,就是两浙地区最孚众望的都料匠喻浩所主持建造的[46]。
然仅凭文字描述难以断定其构架方式。如景阳楼是否采用了秦汉时期常用的土木混合楼阁构架形式?如不,那是何种方式?等等问题,尚待未来的深入研究。
整体构木思维方式指导下的楼阁,采取便宜的原则,相对于累叠式楼阁而言,同样的底面积若超过一定高度,例如四层以上,便易失稳。好在我国古代建筑构造方式多样,并不局限于某一种,又可以采用加大柱径、增加梁的厚重等方法,通过承受重力的方式形成累叠式楼阁以保持稳定。
但对于高细比大的楼阁,尤其是塔,由于木材料力学性能的限制,这一方案并不是最优的。因此,保留下来的江南古塔中无一幢木塔。所见大型塔塔身多采用砖砌,塔檐或平座、栏杆等为木构,塔壁内也砌入木梁、木枋,并挑出角梁和塔檐,成“木檐砖塔”,可谓是材料与结构的统一。其不仅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且满足高层建筑防雷、防火、防潮、耐久等要求,经济适用,结构合理;同时,兼具木塔的外形,楼阁平坐又利于观光远眺等,使得这种结构形式在江南水乡宋塔中应用极为普遍,例如上海松江方塔、湖州飞英塔、苏州瑞光塔、北寺塔、常熟方塔、宁波天封塔等。
当然,遗留的唐宋时期砖构木檐的楼阁式塔,全国各地均有,但江南水乡相对较多(表2)。或许,这类塔建筑承载着较多的水乡世俗文化的需求,如文人登高吟咏、庶人游戏畅怀、改风水、振文风等,可满足各阶层人士的需要。而仅可单一膜拜或仅具纪念意义的大型塔,对江南水乡人而言,可能吸引力并不太大。
表2江南水乡唐宋砖木混合楼阁式塔列表
序号
名称
地点
资料
年代
1
泖塔
青浦沈巷
五层方形,砖木结构,高22米,曾被当作泖湖中船只航行的航标
唐乾符年间(—年)
2
李塔
松江李塔荡镇
砖木结构,七级方形高约41米
唐
3
临安功臣塔
浙江临安功臣山临安山
四方形仿木构楼阁式砖塔,五层,高约40米
五代后梁贞明元年(年)
4
云岩寺塔
苏州虎丘
八角七层,高47.5米,仿木构楼阁式砖塔,每层均施以腰檐平座
创建于五代末后周显德六年(年),北宋初(年)建成
5
龙华塔
上海市
四方形七层楼阁式砖木混合结构,通高40.4米。塔身为砖砌空筒式,塔顶有高达8米的塔刹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年)
6
延庆寺塔
浙江松阳西屏镇西5里
残高37.20米,六面七层。砖木结构,仿楼阁形式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年)
7
秀道者塔
上海松江佘山
砖木结构,七级八角,高20余米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年)
8
秦峰塔
昆山千墩尚书浦西岸
砖身木檐楼阁式方形塔,四面七级,高38米余
宋大中祥符元年(年)
9
瑞光塔
苏州盘门附近
八角七级,残高42.4米,复原后总高53米,塔身为砖石砌筑,檐和平座栏杆均为木构
宋景德元年(年)至天圣八年()
10
青龙塔
距青浦古青龙镇古吉云禅寺内
砖木结构,七级八角,现仅存塔身。平面八角七层,高28米
北宋庆历年间(-年)
11
兴圣教寺塔
上海松江城内东南隅市桥西
方形九层,下层每边宽6米,高48.5米
北宋熙宁、元祐年间(-年)
12
龙德寺寺塔
浙江浦江城东隅的龙峰山
原为七层六面楼阁式塔。现仅存砖石结构塔身,高36米
北宋天禧元年(年)
13
护珠塔
松江天马山中峰
砖木结构,八面七层,高18.81米
北宋元丰二年(年),南宋淳熙五年(年)重修
14
法华塔
嘉定老街登龙桥旁
高41米,方形七级
南宋开禧年间(-)
15
聚沙塔
常熟梅李镇东
八面七级,高32.83米
南宋绍兴年间(-年)
16
天封塔
宁波大沙泥街
高60米,共十四层。七明七暗,呈六角形
绍兴十四年(年)重建
17
六和塔
杭州钱塘江畔
八面十三层,内分七级。高59.89米
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年)隆兴元年(年)
18
飞英塔
湖州城内东北隅
七层八角,残高36.32米,修复后的塔身高55米。内塔仍保持原样,为石构八边形五层小塔,塔顶已毁,残高14.55米
绍兴三十一年(年)至嘉泰元年
19
光福寺塔
苏州光福龟峰山巅
四方七级,高35米(一说高38米)
梁大同(一说宋咸通)
20
慈云塔
震泽镇宝塔街东栅
六面五级,高38.44米,由塔壁、回廊、塔心组成
南宋咸淳中
21
崇教兴福寺方塔
常熟县城大东门内
四方形砖身木檐楼阁式,高九层、60余米。底层室内为八角形
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年),建成于咸淳年间(-年)
22
文笔塔
常州红梅公园内
楼阁式砖木结构塔,七级八面,高近49米。始建年月无确切记载
史志文献上最早记文笔塔的年代是宋建炎年间,可见该塔建筑年代应早于此
23
大善塔
绍兴市区子余路
塔六面七层,底层边长3.8米,地平面至覆盆顶高40.5米
梁天监三年(年)
注释
[22]姚承祖.营造法原[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48.
[23]姚承祖.营造法原[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48.
[24]姚承祖.营造法原[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47.
[25]姚承祖.营造法原[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48.
[26]姚承祖.营造法原[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40.
[27]姚承祖.营造法原[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
[28]江南水乡木构“枝梁”相当于清“踩步金”这一构件。
[29]姚承祖.营造法原[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48.
[30]姚承祖.营造法原[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48.
[31]姚承祖.营造法原[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64.。
[32]姚承祖.营造法原[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92.
[33]姚承祖.营造法原[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67.
[34]见《姚承祖营造法原图》营造之中旱船厅式.姚承祖.姚承祖营造法原图[M].陈从周,整理.同济大学建筑系,1.
[35]姚承祖.营造法原[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38.
[36]罗哲文.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致辞[A].纪念宋《营造法式》刊行周年暨宁波保国寺大殿建成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际)[C].宁波,:16-18.
[37]陈明达.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M].北京:文物出版社,1:47.
[38]奚三彩,王勉,龚德才,等.化学材料在南通天宁寺古建筑维修中的应用[J].东南文化,(5):;凌振荣.南通天宁寺大雄宝殿维修记略[J].东南文化,(2):.
[39]罗哲文.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致辞[A].纪念宋《营造法式》刊行周年暨宁波保国寺大殿建成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际)[C].宁波,:16-18.
[40]傅熹年.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
[41]因北方深受垒叠的建构思维方式的影响,大型殿宇的承重梁架大多以直梁通过蜀柱层层受力。且现今北方遗留的古建多是小殿,加上后世的多次的维修,颇具装饰作用的月梁使用相对南方少。
[42]见《梁思成全集:第七卷》大木作图65《宋代木构建筑假想图之二》标注。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3]“造梁之制有五:一曰担栿,如四椽栿及五椽栿;若四铺作以上至八铺作,并广两材两栔;草栿广三材。如六椽至八椽以上栿,若四铺作至八铺作,广四材;草栿同。二曰乳栿、三椽栿,……三曰劄牵……。”从此话中可以推断四椽栿以上的大梁为担栿,现行简化字版本的“檐栿”以及各种《营造法式》研究论著中,实为“擔栿””之误。在四库本《营造法式》中清楚写为“擔栿”,见李诫.营造法式[M]//四库全书:第2册.武汉大学文渊阁本.卷:2.
[44]例如宁波保国寺大殿、东山杨湾轩辕宫、苏州文庙等等,不胜枚举。
[45]郭黛姮.中国古代建筑史:第3卷宋、辽、金、西夏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8.
[46]郭湖生.喻浩[J].建筑师,(3):.
文章来源:《建筑史》辑刊年2月(本文较原文略有改动)
作者:
周学鹰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京大学中国文化与文物研究所副所长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古建所副所长
马晓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古建所所长
责编:鲁迪
校对:李思洋、张丽姣、唐奕文、芦文俊、夏碧草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hj/43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