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他是王震将军的警卫员子弹穿透了他的
点击蓝字 他是敕勒名将斛律金的后裔;
他是王震将军的警卫员;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死神曾与他擦肩而过;
八十大寿,他执意重走延安路;寻找战友,他自费踏上进疆之路;将军碑前,他心潮澎湃老泪纵横;一个“馒头”,他深情呼唤战友;一千块钱,他失声痛哭救命大姐;平民八路,他坚信真理坚信人民。
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大阅兵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行驶在阅兵式最前面的抗战老兵代表团一亮相,仿佛一下子将人们带回了那个血与火的年代,观众席中一位中年女性略显激动的目光随着车队的节奏前行,她是介休市西湛泉村已故老八路斛永贵的二女儿,抗战老兵这个称谓在她的生命中有着超乎寻常的意义。庄严的乐曲声中受阅车队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历史的旋转门随即缓缓地打开———
热血少年,我要当兵打日本鬼子
年,抗日烽火燃遍了三晋大地,太行山麓活跃着许多八路军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出现在介休县的山西铁北游击队就是这些游击队中的一支。有一天,游击队驻地来了一个虎头虎脑的农家少年,吵嚷着非要参军。看着这个还没有三八枪高的少年,游击队领导乐了,故意逗他:为什么要参军呀?“小鬼子欺负中国人,我要当兵打鬼子。”
这个少年就是西湛泉村的斛永贵,这一年,他才十二岁。游击队领导当然不会同意收下这么小的他。一番劝导后,斛永贵无奈之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军没有参成,斛永贵却收获了至为重要的一句话———那就是“当兵要有好功夫。”此后,家里人发现小永贵变了,变得迷上练武功了。
说起来,斛家先祖本是北魏名将斛律金、斛律光的后代,斛永贵是第86代,原属敕勒族(现为蒙古族),北齐时斛家因遭谗言陷害满门被斩,只剩下年仅9岁的斛律光之孙斛律彻幸免于难。之后,几经迁徙至现在的介休市西湛泉村,西湛泉即因斛家定居于此而得名,世代相传。斛永贵的血液中自然流淌着英勇善战的基因。习武本是斛家的一个传统,也是斛永贵的一个至爱。不过,从参军不成开始,小永贵练武功似乎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练好武功打鬼子。
战火淬炼的忠魂
时光过得飞快,一眨眼,五年时间过去了,斛永贵已成了一个练就一身本事的彪悍青年。十八岁的生日刚过,他再也坐不住了,萌芽已久的参军打鬼子的愿望像春天的青草一样冒出了头,再也按捺不住。他打起背包再次辗转找到山西铁北游击队的驻地,这一次,他如愿以偿成了一名打鬼子的游击队员。不久之后,就因作战勇敢素质过硬被八路军师旅9团9连吸收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
当时,旅的生活十分艰苦,战斗也极为频繁,打鬼子,斗士顽,挺进南泥湾,保卫延安,正可谓一边战斗一边生产。斛永贵也渐渐由一个懵懂青年变得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而深存内心的那股激情和力量也渐渐迸发出来,只要交给他的任务他都会想方设法出色完成。没多久,他所在地的连队都知道有个蒙古族小战士,战斗英勇,枪打得准,敢和敌人刺刀见红,且武功了得。旅部的干部科长听说了斛永贵的英勇事迹,十分高兴。来到连队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问:王震旅长正缺一位机警勇敢的警卫员,你愿不愿去?斛永贵答:保卫首长,我愿意去。革命战士听从党的安排,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就这样,斛永贵成了王震旅长的警卫员,这个故事也成了连队的一段佳话。
新的岗位促使他边战斗边学习,边学习边思考,斛永贵的思想世界发生了飞速的变化。他明白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也从共产党看到了中国的未来,更发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并暗暗发誓永远跟着共产党走,跟着毛主席走,为穷苦人民的翻身而战,为了新中国而战。一旦认定了这一切,他的心胸豁然开朗,坚定了革命到底的信念。他就是这样一种品格,一旦认定的事,至死不变。这就是战火淬炼的兵魂,更是一种可贵的民族品格的外现。这种品格一旦形成,就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够促其改变。
跟随王震旅长转战大西北的征程中,斛永贵曾经为首长挡过子弹,先后三次负伤。最后一次负伤是在年6月的甘肃清剿马匪的合水战役中,这是旅在解放战争中打过的最艰苦的一次战役。当时已升任二纵司令员的王震将军曾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十分激烈,斛永贵右胸被子弹穿透,昏迷不醒。等他清醒过来时,才发现只剩下连长和另外一个战友,他们也都负了重伤。三个人相互搀扶着向延安方向前行。连长终因伤势过重,半路牺牲了。临终时,连长嘱咐他俩,有一份情报一定要带回去。他从军衣上扯下一条布,包了一个东西,说:“这是一个馒头,但你俩谁也不能吃,也不许打开,找到部队才能吃。”斛永贵和战友三天后回到延安,打开一看,原来包着的是一块土疙瘩。那位战友终因失血过多当天也牺牲了,斛永贵则被老百姓接到家中养伤。战友们都以为斛永贵牺牲了。重伤的他等到伤愈,新中国已经诞生了,他也没有打听到老部队的下落,从此和部队失去了联系。
永远的八路情结
斛永贵离开了部队,心却永远留在了那里。直到几十年以后,介休西湛泉的乡亲们还能常常看到这样一幅情景:一个平常的农家小院,一个身姿矫健的老人以拐杖作枪做着标准的拼刺动作,那情景令人动容。
可以想象,在斛永贵的心中,八路是一个多么令他骄傲的称谓,也是一段多么令他难以忘怀的时光。也许正是这种骄傲,令他不厌其烦地给子女们讲党史,讲当年八路军的传奇故事,郑重告诫子女们党如何在民族危难之际指明前进的方向,如何领导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今天的生活如何来之不易。
按照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斛永贵的生活并不宽裕,可他从未向政府伸手要待遇。在听到很多老八路已享受到国家优抚政策之时,只是淡然处之。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亲眼看到很多战友在战争中牺牲了,我能活着就够了。
年,斛永贵年届八十。子女们从外地赶回来,准备按当地风俗给他过八十寿诞。他知道后执意不肯,却出人意料地提出要重走延安路,子女们只好安排了去延安的行程。车子一上路,斛永贵立马像换了个人一样,笔挺地坐在座位上,一路上十几个小时保持着军姿。更让子女们想不到的是,一看见延安宝塔,看见迎风飘扬的红旗,斛永贵立刻激动起来,迈着标准的正步来到红旗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随后手抚旗杆喃喃自语:这就是我们的红旗,我们的红旗还在!泪水满满的流下面颊———南泥湾、杨家岭、宝塔山、延河水、养马河、青化砭、蟠龙镇、逝去的战友———一幅幅当年的画面电影一样从脑海中飘过———子女们为了不让他过度激动,几度劝他返程,他执意不肯,坚持把当年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走了个遍。当他找到当年照顾他养伤救命恩人的大姐家,手里握着积攒下的块钱,当他听到大姐已经去世,泪如雨下,呜咽着说:我来晚了!在杨家岭党的七大旧址,看到整洁的会议室悬挂的“坚持真理纠正错误”条幅,斛永贵再次抑制不住思绪,他郑重告诫身边的孩子们:实事求是作风,是党的伟大之处,你们要时刻记住,有错必纠才能走得更远。
生死战友情
八路,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对于斛永贵来说,那是他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时光,也是他精神世界中最崇高的归宿。八十岁刚过,斛永贵“归队”的感觉愈发强烈,为了找到当年的战友,他多方打听,也曾登报寻找。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女儿斛美英托人多方联系,最终联系到了父亲当年的战友。斛永贵激动的一夜无眠。可是,当他远赴新疆与战友相见之时,谁也认不出对方了。情急之下,那位战友喊了一声:报数!斛永贵情不自禁地以他独特的口音一报数,战友立刻认定了他,一把抱住,喜极而泣。斛永贵没有死!斛永贵回来了!消息传开,战友们纷纷前来相聚。斛永贵宛如回到了当年。
在石河子王震将军纪念碑前,斛永贵恭恭敬敬地献上花束,摆好美酒,无法抑制内心的情感,泪水横流,回想当年烽火硝烟中老首长的英姿,陪伴老首长的日日夜夜,宛如昨日,他也仿佛回到了当年。他让随行的子女们在墓前列队,凝重而洪亮地喊着口令;“立正!向老首长敬礼!”那份庄重不仅感染着同行的战友,也让这份情感永远地留在了将军墓前。
直到那一刻,斛永贵才感觉到真正找回了自己,真正回归了“八路”,也真正回到了自己的岗位。多年的期盼,多年的心愿,在哪刻只有一句话;我这辈子值了。
老八路的心愿
用平常人的眼光来看,从平民到八路,又从八路到平民,是一次巨大的转变,但平常人难以觉察到的却是斛永贵精神世界的革命。事实上,斛永贵不仅是一个保家卫国的老八路,更是一个用心灵探索社会与人生的人。从斛永贵参军时说起,当时的斛家虽谈不上富贵,却也是小康之家,能够走上革命道路需要花很大勇气。曾有战友开玩笑似得问他:我们参军是因为穷,你家是贵族出身,你参军是为了啥?斛永贵想了很久回答:我参军是为了中国人不受欺负。
回到地方以后的近半个世纪,斛永贵经历了令人痛心疾首的文革,也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变。每到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他都会埋头思考。文革期间,他会自己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改革开放了,他自己也会问自己:中国变色了吗?真理究竟是什么?有时候找不到答案就会喝闷酒,问题想通了,人们就会看到他轻松的脚步,爽朗的笑语。在他的心目中,党是英明的,跟着党走的信心从来没有动摇。
在子女们的回忆中,父亲则是一个既 年9月,抗战胜利65周年纪念日,正在北京美术馆游览的斛永贵被一簇雨伞吸引了目光,他停止了脚步,脸色凝重起来,似乎有什么东西勾起了他的回忆,并在努力思考着什么。陪他前来的子女们很奇怪,就问他怎么了。他道:你们看到了吗?子女回答:看到了,这是抗战胜利纪念雨伞。他道:你们再看看上面写着什么?子女回答道:胜利属于人民。他道:对了,就是这句话,你们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斛永贵脸色凝重起来,郑重地道:你们想一想,从中国历史上历次发生的战争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那一次不是代表人民的力量取得了胜利?这句话不但讲出了真理,也应成为当代领导者的警言。随即,斛永贵郑重无比讲出的话更让子女们惊诧,他道:我要买一把这样的伞送给习副主席,他老爸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功勋,我在延安集训队曾经听他讲过党课。你们要记住,人民永远是值得信赖的力量,最终的胜利必然属于人民。
子女们面面相觑,尽管知道父亲是认真的,却无法替他完成这个夙愿。随着父亲的英灵远逝,这竟成了未了的意愿。
一把伞,一份情,一句话,一种信仰,一种力量;一个永不退伍的老兵,一个值得尊敬的老兵,心系国家,心系人民,他用一个老兵至忠至诚的情感,留给后人一句话:人民永远是值得信赖的力量,胜利属于人民。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兵!)
来源于:介休报(武增祥江可达)
二次编辑:王文涛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hj/1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