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三晋历史人物介休三贤
山西省介休市,在华夏人文的历史轨迹中曾涌现出众多的文人贤士,其中有三位被后人尊称为"介休三贤",为春秋时期的贤臣介子推、东汉时期的教育家郭泰和北宋时期的名相文彦博。
介子推
介子推,今山西省灵石县旌介村人,亦称介子。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年)。
晋献公宠幸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变乱。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避祸逃亡。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即: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介子推。他随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返回晋国,被立为晋君,史称晋文公。介子推归晋国后,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
晋文公亲率人马前往绵山寻访。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就下令三面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又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他命人葬介子推于绵山,秦二世时迁葬于故里裴介村。并改绵山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过错。将一山岗定为介子推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命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
郭泰
郭泰(—年),字林宗,东汉太原郡介休人(今山西介休)。家世贫苦,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长大成人后,乃就读于成皋屈伯彦门下。
郭泰博学聪颖,洞察世事,性甘恬退,淡于仕途,视利禄如浮云。桓帝建和中,太常赵典举有道,郭泰坚辞;永兴间,司徒黄琼辟召,不就;友人劝其就召,乃婉言谢绝,矢志“优游卒岁”,淡泊终生。名士清廉耿介的汝南太守范滂评价郭泰的为人是:“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同郡名士宋冲称其:“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郭泰确实无愧斯言。
桓帝、灵帝之际,“党锢之祸”甚起,宦臣大肆陷害士人,朝野一派混乱,郭泰深感世道黑暗,遂闭门教授讲学,弟子数千之众。建宁二年(年),第二次“党锢之祸”中,汉灵帝被宦官挟持,下诏捕杀李膺、杜密等名士百余人,并陆续杀死、流徙、囚禁六七百人,太学生被抓捕者千余人。郭泰讲学于家乡,以平素“不为危言覆论”,得免于党祸,当他听到许多名士君子枉死,异常悲痛。就在这年初春,悲愤交瘁的郭泰病卧家中,弥留之际且言“天下恐怕不会多长了”,终年四十二岁。
郭泰生世虽短,影响颇大,死讯传出,四方文人学士纷沓而至,为其送葬者竟达千余之众。东汉文学家兼书法家、大学士蔡邕亲撰铭文。事后蔡邕说:“我一生为人撰碑铭很多,而多有虚饰之辞,唯郭有道之碑铭,文副其实,我毫不愧色。”仅此一斑,足见世人对郭泰的敬仰之致。
文彦博
文彦博(年10月23日—年6月16日),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天圣五年(年),进士及第。历任殿中侍御史、转运副使等职。庆历七年(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平王则起义功,拜同平章事。皇祐三年(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年)复相。嘉祐三年(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法“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元丰六年(年)以太师致仕。哲宗元祐元年(年),因司马光荐,拜平章军国重事。元祐五年(年),再次致仕。
绍圣四年(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卒,年九十二。徽宗时,与司马光等并入元祐党人碑,后追复太师,谥号忠烈。康熙六十一年(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文彦博历仕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年。任殿中侍御史期间,秉公执法,曾成功地抵御西夏入侵。为相期间,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为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被世人称为贤相。有《文潞公集》四十卷,《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更多三晋历史人物事迹,请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专业北京治疗白癜风的需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hj/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