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介休张壁古堡诸谜浅探缠绕千年
《影像介休》
播出时间
首播:周三20:30
重播:周四12:30
周五19:30
周六12::30
绵山脚下
龙环凤绕
趣
童
DONGHULONG
这里有一座融军事、居住、生产、宗教活动为一体的罕见古代袖珍“城堡”。它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遗址、古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戏台、明清民居等诸多文物古迹,特别是古地道、可罕庙、琉璃碑等为全国罕见,这便是张壁古堡。
张壁古堡位于介休城东南约十公里的张壁村。它南靠绵山,北对平原,坐落于黄土塬上,整个村子被包围在黄土夯实筑成的堡墙之中。古堡略呈矩形,南北长米,东西宽米,面积近10万平方米。古堡城垣周长约1.1公里,有南北二门,北门筑有瓮城,南门建有门楼,中间是一条长约米的红条石街。古堡垣墙高参差约10米,夯层9厘米至12厘米。地下建有长达0米,上下三层攻防兼备的古地道。地道与城堡相连互通,可谓“上有千年古堡相环,下有万米地下长城相通”。
古庙神佛异,明堡暗道奇。张壁古堡所开创的独特无双的历史价值,令世人震撼。然而历经千年沧桑的古堡留给我们更多的扑朔迷离,才是摄制组此行的目的。
拨开历史的层层谜雾,探寻张壁诸多未解之谜。
古代军事地道之谜
Hawks
Catch
Chicken
隔着黄土地,张壁古堡的地下是一座规模宏大,让人惊叹的“城”。从可汗庙东侧的古地道入口进入,一个神秘的地下世界呈现在我们眼前。这里隐藏着张壁的地下防御体系,也隐藏着一个千古未解之谜。
古堡地道为三层立体。高层距离地面仅1米左右,中层距离地面8至10米,底层距离地面17至20米。地道高1.75米至2米,宽1.5米,系统筹贯通,呈网状分布,立体交叉,弯曲迷离。地道内留存有气孔,通于沟壑外。地道洞壁上每隔一段有一小坑,距离不等,是放置油灯的地方。中层洞壁下方每隔一段即有可容二、三人栖身的土洞,是地道的哨位。底层有宽2至3米,长4至5米的深洞,为存贮粮食的地方。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地下工程,其军事需要、对外保密的战略目的可想而知。
走在暗道中,仿佛进入了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迷宫。这里大体有序地分布有水井、灶膛、马槽、储藏间、通风孔、排水口、瞭望孔、议事厅、将军窑,伏击窑、俘虏窑和各种密室机关,可自由进行攻、防、退、藏、逃,为军民日常生活乃至战备所需。
就是这样一座可屯兵万人的地下迷宫,构筑于何代何人及其构筑动因等诸问题,迄今学界依然众说纷纭。本着尊重历史,在检读了大量文献、史证的基础上,摄制组谨将闻见及当前学界较具代表性的两种观点呈现给观众。
以郑广根、王融亮二位先生为代表,认为古地道出于隋唐之际刘武周为大战李世民所构筑。在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暗道之谜》节目采访中,从隋唐之际刘武周领兵突厥,被封为“定杨可汗”,后与突厥联兵攻占河东全境。到刘武周与李世民曾在地当河东重镇绵山高壁岭所在的灵石、介休一线决战,认为张壁的明堡暗道正是当年刘武周为准备决战李世民构筑的巨防工事。燕民先生所著的《魅力中国看山西》一书,籍振芳先生主编的《山西省精品旅游地图册》一书,谈及张壁古堡时,亦持此观点。国家文物局、中央军事研究院战略研究部和《孙子兵法》研究会的几位教授同样根据刘武周的传说判定地道挖于隋末大业十三年。
以侯清柏、宋建国二位先生为代表,认为古地道出于北朝时期北魏末叶——东魏权臣高欢及其“朔州军人”为应对“荒胡”和西魏所构筑。在二人撰写的《考朔州军人踪迹解张壁古堡诸谜》一文中,探讨了从西晋末年匈奴左部帅刘渊由吕梁山起兵反晋始,北方长期陷入“五胡十六国”混战时期,各地社会秩序被颠覆,生灵涂炭。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或流散到江南侨居,或就地挖洞,隐迹藏身。介休既当吕梁山侧,又属兵冲,成为“荒胡”攻伐、抢掠、烧杀的重灾区,同时也成为人民藉以自卫自存的必然所在。北魏取得北方局部统一后,社会秩序相对好转,惟汾西的匈奴五部余众“山胡”仍蜂起猖獗。当局恢复介休建制时,出于避开“荒胡”、“山胡”锋芒,县城即一度迁于背依绵山、三面临沟、壁堡严固的张壁。及至东西魏对峙时期,河东成为双方角逐焦点。东魏大丞相高欢为了强化陪都晋阳南塞高壁岭一线介休的防务,“将老家(高欢世居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南)朔州的军人调遣至残破的介休”,即唐《元和郡县志》所说介休“至孝静帝更修筑,迁朔州军人镇之,因立为南朔州。”因此,侯、宋二位先生认为古地道成于高欢及其“朔州军人”。
影像介休
Hawks
Catch
Chicken
这两种观点是目前学界较具代表性也普遍被认可的。然而介休旧志书中对这段历史的空缺,以及至今未曾发现的直接历史佐证,又不禁使人平添了几份沉思与遐想。历史留下的谜雾,也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我们最真的答案。
倒是古地道的发现比较有趣。据郑广根先生讲,在日本兵占领张壁村期间,鬼子以城南的可汗庙为制高点,驻兵于此。偶然在庙台上发现了一个洞口,他们作贼胆虚,不敢入洞探悉,只对洞口打了几枪,不见动静。为免生后患,就用了大量水泥,把洞口死死封住了。现在想打开此洞,炸不得,凿不开,已经很难。年一位村民在张壁村西窑湾沟壑发现了一个洞口,开始入洞挖掘,古地道才重见天日。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hj/1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