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游介休张壁古堡

匆匆从静升文庙出来,随行的四人在一家饭店内点了四菜一汤配大米,听着还不错,只是吃起来味道实在是不敢恭维,还不如我点的一碗牛肉面。这样的现象我早已见怪不怪了,只是很无奈,这种现象何时能得以改善,让所有的游人能在看好玩好的情况下,还能吃好,这应该是所有的景点,都应该提升的方面。

从灵石县王家大院到介休张壁古堡很近,大约只需要十几分钟的车程,就在绵山脚下,我们一路走着,心中也很是纠结,觉得已经来到了绵山,却不上绵山看看,真是遗憾。望着烟雾迷濛中的仿佛仙境般的绵山,虽然心有万般不舍,终因时间有限,只得从绵山曼妙的身姿前划过,期待着下次的重逢。

张壁古堡最初有可能就是功能单一的军事堡垒。它的东、西、北三面皆为沟堑,只有南面通向外界,这种地形易守难攻,起到了很好的防御作用。古堡南北仅长米,面积只有0.12平方公里,不仅在地下建有上下三层攻防兼备的古地道,而且还保留了十六座祠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

张壁古堡的城墙已残破不堪,裸露的夯土上沉淀着岁月的沧桑,透过斑驳的墙垣,我们已很难相像出这儿昔日的金戈铁马,唯有那凄凄野草在秋风中飘摇。堡墙始建年代无考,根据建堡墙厚度推测堡墙初建年代应在魏晋迄隋唐的中古时代是不成问题的,并经历了唐宋、明未之时的补葺补筑。

南堡门原名永护门,明嘉靖38年(年)重修,距今年。堡门为石砌,下面为拱门,上面为阁楼。在堡门上有一座石雕龙头,非常特别。而连接南北两个堡门的交通主干道,则象征龙身;街道中心三列平行的红色长石条,它象征着龙脊。这样的设计无不为这座古堡增添了太多的神秘与魅力。

张壁古堡,是古代先民按照星相布局建造的,可以说天上奎星,人间张壁。若将古村的航拍图与二十八宿星象图重叠对比,会惊奇发现古堡城墙轮廓与二十八宿中奎宿轮廓完全吻合,张壁古堡也因此称为“星宿村”。南堡门对应28宿中南方七宿之张宿,北堡门则对应着北方七宿之壁宿,“张壁”之名即因此而来。

南堡门正对的是一座关帝庙,关帝庙很常见,主要是为保一方平安,然而张壁所建的关帝庙却与众不同,它并非坐北向南,而是坐南向北,这完全违反了风水设计,之所以这样修建,主要是由于古堡建于绵山脚下,而绵山地势高陡,"冲"气足,于是又在南堡门外建造了关帝庙,以遮挡来自绵山的"煞气"。

关帝庙建于清康熙48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山门为三开间,卷棚顶,大门上悬挂“大勇夫子”匾额。山门亦即倒座戏台,两者合二为一,设计甚是巧妙。

进了山门,迎面的是一座小巧却很精美的献亭,歇山顶,上施琉璃脊,在古堡内的很多庙宇内,包括南堡门均可见到精美的琉璃脊,可见当年介休的琉璃制作工艺已非常成熟了。

正殿为卷棚顶,门上悬挂“亘古一人”匾额,正中供奉的便是关老爷。旁边抱印者为关平,扶刀者为周仓。殿内的壁画为清康熙年间所绘,壁画的内容是关羽的生平故事,历经三百年仍然色质清晰,在文革中能幸免于难已是很不错了。

关帝庙院的东侧亦有一院,院的正北建有三间窑洞,这就是观音堂,修建于康熙年间,窑洞的后墙是古堡的堡墙。在这间普通的窑洞里,供奉着一尊神秘的泥包铁神像。据传说这尊神像原来是封存在墙壁之内的,前面则供着三尊千手观音,可惜的是文革时遭到了毁坏,唯有神像得以幸存了下来。古人为何会将神像封存于墙壁之内呢?莫非他们早已预感到会有一场灭顶之灾吗?

有意思的是,在神像殿内上方悬挂着“急早回头”匾额,为清乾隆乙酉年()所刻,寓意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窑洞上面建有六边形二层阁楼的魁星楼,一层是魁星塑像,二层上供奉的是道教大神文昌君,也就是文曲星。文曲星两边分别是天聋地哑,也有一种传说,说魁星和文昌君原本就是一个神,魁星是文昌君下凡。

从南堡门进来,沿着古朴的龙街缓缓而行,整条街仅长米,街中心三列平行的红色长石条,建于清道光五年,所以也称红顺街。街道在设计上,除了交通外,还起着排水的作用。街道两侧高,街心低,街道南高北低。从侧巷排出来的水,迅速流入街心的三行红石,由南往北流出古堡。

堡门东侧的高大院落为可罕庙,对于我来说,这是第一次在汉人居住的地方见到供奉可罕的庙宇。山门外是一条狭长的马道,用“礓礤(ca)”石铺就而成32级石阶,是古人为马拉辎重战车通往堡墙所筑。礓礤石材质粗,车辆行走于上不打滑。山门上书“齐云”,故名思意,与云并齐,说明这里供奉的神在人们心目中地位至高。

正殿建于九级台阶之上,喻意九重天,与大门上的“齐云”联系起来,可以想象到,古堡人将可罕王奉于九重天之上,足见他在建造者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尚的。可罕王祠始建年代不祥,在中梁上写有延祐元年重建的字样,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如今的大殿是光绪32年再次修善后的原貌,面阔三间,硬山顶,屋脊神龛两侧为狮象驮着宝瓶,穿廊支柱上各有一金龙飞腾祥云萦带的雀替,正殿两侧各有一间偏房。殿前东西建有钟楼和鼓楼。

大殿内正中供奉的便是可罕王,但并不能确定可罕王究竟是谁,当地传说是隋末十八路反王之一的刘武周和他的两位大将尉迟恭和宋金刚。在隋末天下大乱时也想称霸天下,为了巩固势力而依附于突厥,被突厥封为“定杨可罕”,后来兵败被突厥所杀。

这也让很多专家对那尊神秘的泥包神像有了一个大胆的推测,认为神像就是刘武周,刘武周战败后,李唐王朝一统天下,当地百姓不敢公开供奉,不得以而为之,将其隐藏在厚厚的堡墙之中,这究竟是不是就是历史的真实呢?

戏台建于元代,是张壁最古老的戏台,可别小看了这个戏台,国家大剧院中国古戏台博物馆还收列了此戏台的微缩版呢。戏台面阔三间,两侧是雕花窗棂的青砖窑洞。戏台旁有一块奇石,天然图纹为鸡冠。相传刘武周脑后有鸡冠,人称“鸡冠刘武周”,因此更印证了可汗王就是刘武周。戏台的背面则为供奉着泥包神像的观音堂。

可罕庙内的西配殿。

可罕庙内的东配殿,原先在可罕庙院内建有古地道的入口,可惜年被日本人所封,如今的东配殿内建有古地道模型,并设有古地道入口,由此而进入古地道。

进入地道,顺着指示牌前行,地道错综复杂,高2米宽1米,仅可容一人行走,地道为立体网状结构,分为上中下三层,最上层距地面2米左右,最下层距地面则有17---24米。地道设计奇巧,漫步其中,随处可见哨卡、马槽、藏粮洞、伏击窑、通气孔等,还有将军指挥室,水井等。

穿行了很久,我们终于来到了其中的一个出口,这个出口位于古堡西侧的窑湾沟,眼前豁然开朗,脚下是峭壁陡坡,从历史回到现实,回想着曾经的刘武周率兵驻守于此,雄心万丈,只是造化弄人,天不遂愿,谁能料想,这里竟成为他日后的埋骨之所。

漫步在这座千年古村中,穿行在一条条古巷中,吸吮着秋雨浸润后的清新与苍凉,这份宁静与朴实,让我感受到了浮华尘世中难得的惬意。在这样的时刻,倘若能有时间,我倒愿意坐在门前石阶上,和村民们唠唠家常,静静地看着过往的行人,也或者发发呆,那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灵静化呢。

这儿就是红顺街西侧的第一条巷——贾家巷,巷门有个永春楼,楼内门额上镌着两个大字“联辉”。联辉最早源于二十八宿“奎壁联辉”。这大概也再次论证了张壁古堡是按照星象布局的说法吧。

顺街而下,龙街西侧有一家气势不凡的大院,这就是曾经的首富——张礼维家,也称张嘉会堂。张礼维乾隆年间,官至布政司,相当于现在主管财政的副省长。作为村中的首富,也曾带领众村人兴建了关帝庙,也算是做了一件积德的善事吧。大门上悬挂着“福寿康”匾额,多少让人觉得俗气。

大门对面有照壁,照壁上写了一个大大的“福”字。乍一看还以为是个“活”字。然而细究下来,这个“福”字还是大有讲究。此字左边为草书,右上为行书,右下为楷书,集三书为一体,很有特色。尤其独特的是左边的三点水写成了龙形,而右边的一横则写成了鹤形,大有“望子成龙、鹤落长寿之家”之意。同时,中间的口字填实了,寓意着家境殷实之意,田字改为楷书,就是要教育后人要规规矩矩把田种好。

再往前行,路中一棵挺拔虬劲的古树映入眼帘,这就是张壁古堡内的又一大景点——槐抱柳。据说此处原先栽着六棵槐树,其排列象征着南斗六星,树龄都在千年以上。可惜年的战火焚毁了旁边的兴隆寺,也烧去了六棵槐树中的五棵。后人在奄奄一息的存槐中栽了一棵柳树,成为了现在的槐抱柳树。

古槐旁即为兴隆寺,建造年代无考,原名古刹寺。相传唐僖宗来棉山进香,路过此寺,改其名为兴隆寺,原寺47年毁于战火,现在所见为年在原址按原样重建。新建的兴隆寺包括天王殿,钟院,禅院和庙院,院门紧锁,不让游人参观,倒也没什么看头了。

兴隆寺后为真武庙,重建于嘉庆十三年,公元年,距今已有年。因为真武大帝是北方的神,所以它建在了张壁古堡的北堡门上方。殿前建有钟楼和鼓楼,这种建制和南堡门内的可罕王祠一样。

真武殿为三大士殿。创建年代不详,其木结构有元代遗风。大殿三开间,前有廊檐,廊下匾文“慈航普渡”,中梁下题字“大清康熙三十一年上梁大吉(年)”。三大士殿的东耳房是方丈室,西耳房是尊经阁。檐柱上“大雀替”雕成“半龙、半象”图案,象征着佛、道的友好融合,这样的图案和王家大院内颇为相似,大概是一脉相承吧。

真武殿重修于清嘉庆13年,正中所供奉的就是真武大帝,两侧分别是桃花女和周公,以及龟蛇二将,两侧塑的是水火十大元帅。真武,原名玄武君,宋朝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皇帝为避圣祖赵玄朗名讳改玄武为真武。据《华夏诸神》记载:“真武为古净乐国(印度)王子。他生性勇猛,白日能飞身行走,自己不愿继承王位,经东海来游,遇天神赐宝剑,后入湖北太和山拜道修仙。”玉皇大帝因欣赏他的才华,便把掌管北方的大权交给他,始称“北极玄天真武大帝”。后来,太和山也因此改为武当山。

真武殿东为空王行祠,重建于明万历41年,距今多年。在殿中所供奉的是空王佛田志超,两边是摩斯圣者和银公圣者。空王佛是我们汉人成佛的第一尊,空王俗名叫作田志超,法名田善友,陕西凤翊府人,后寄居于太原府榆次县原涡村。他先后到过太原的开化寺,介休义棠的虹霁寺,最后择地绵山坐化成佛。

在空王祠殿的前廊下有两尊罕见的琉璃碑,东侧的石碑记述了空王佛修炼成佛的艰苦历程,西侧的石碑记载空王佛祠的修建历史。据专家考证,这是国内唯一的琉璃碑。

吕祖阁,光绪二年起修,光绪三年(年)完工。吕祖阁修建于北堡门上,坐东向西,前设抱厦,廊内枋木、耍头、雀替、噱头、柱础石鼓等均为砖、木、石雕。匾额上书“功证玉清”。吕祖,山西芮城人,原名李琼,有药仙,剑仙,酒仙之称。据说吕祖阁是张壁最为灵验的寺庙之一。

张壁古堡南高北低,有悖于古代城市选址须北高南低的原则,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张壁村不遗余力地对北堡门和周边祠庙进行了多次改造,他们在北堡墙上修建了"二郎庙"和"真武庙",庙顶高度高于南堡门,以顺应北高南低的原则。真武庙为第一道拦截风水,二郎庙则为第二道,之所以修建二郎庙,是因为在本地方言中“郎”与“拦”谐言,又是第二道拦截风水之地,可想而知,古老的张壁村民是如何的煞费苦心。

二郎庙内的戏台,面阔三间,硬山顶,大梁上写有“清乾隆十年修建”字样。这个戏台,是张壁最大的戏台,被村民们称为“乐楼”。

古堡的北门为砖砌,因风水原因,北堡门并不朝北所开,而是折向正东,叫做风水不外流,构筑成了一个用于歼敌的"瓮城",军事用途非常明显。

北堡门正对东面,指向米外的一座小山丘"照壁"和"照壁"上的象征北斗七星的七棵槐树。门上刻有嘉庆二十四年(公元年)己丑年间教谕靳炳南题“德星聚”。遥远的隋唐历史已化作风尘,城楼门外秋风阵阵,朴实的张壁百姓一代代地繁衍生存,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还坚守着这片土地,传统的马车已失去了它曾经的作用,如今只能用来招揽远方游客的工具。

(张壁古堡构筑于何代何人及其构筑动因,学界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二:其一,以郑广根、王融亮二位先生为代表,认为古堡出于隋唐之际刘武周为大战李世民所构筑;其二,以侯清柏、宋建国二位先生为代表,认为古堡出于北朝时期北魏末叶——东魏权臣高欢及其“朔州军人”为应对“荒胡”和西魏所构筑。

而“中国历史军事地理研究第一人”靳生禾先生和他多年的搭档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谢鸿喜,经研究后认为,张壁村古堡是隋文帝杨坚第五子汉王杨谅准备兵变时构筑。同时,两位教授还认为古堡与村中的可汗庙没有关系,可汗庙庙主极有可能是初唐时期的突厥人突利可汗什钵苾。突利可汗什钵苾者,突厥极盛时期的启民可汗之孙,始毕可汗嫡子,唐武德三年(公元年)立为突利可汗。贞观五年,突利可汗应召入朝,道死并州路上,极有可能即殂于张壁一带,是以就地起庙以祠。)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福州白癜风医院
福州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hj/106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