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原与晋中合并可行性
建设大太原赢得大发展--论太原与晋中合并
太原古称晋阳,简称并,是中国北方一座久负盛名的城市。纵观太原年的城市发展史,建置曾设过太原郡、太原国、韩国、代国、并州、冀宁路、太原府、太原市等;其行政区划沿革与社会经济的兴衰有总是密切联系着。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区划广大,经济就发展,城市就兴旺发达;反之,军阀割据,异族侵扰之时,区划缩小,经济就落后,城市就衰败。如今已进入21世纪区域经济时代,作为山西省省会太原,要率先发展,充分发挥排头兵作用带动全省大发展,但其区划却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实现太原率先发展,区划调整,势在必行。
一、区划沿革的传承性
历史上的太原区划曾作过多次调整,仅以四个兴旺期为例。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郡,山西境内置有5郡21县。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太原郡(山西中部)辖7县:晋阳、界休(介休)、邬(介休东北30里)兹氏(汾阳)离石、榆次、霍人(繁峙东),郡置设在晋阳。从此太原亦称晋阳了。前年秦亡汉立,前年汉武帝登基后,在全国首创13个州建置,称太原为并州,设太原郡,驻节晋阳,辖区包括晋阳(太原县)、繁峙、介休、榆次、平遥、汾阳、文水、祁、平定、原平、太谷、五台、代县等21县。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太原郡属并州有“户十六万九千八百六十三,口六十八万四千八十八,县二十一”。那时的太原包括北至繁峙,南至介休整个山西中部地区的太原盆地。当时,在山西境内有万人,可见其中有近百分之30%的人口生活在太原境内,被称为“东带名关,北逼强胡,年谷独熟,人庶多资,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也”。这是太原历史上第一个兴旺时期。
公元年隋朝建立,年晋王杨广弑父称帝,他把晋阳作为他的“龙兴”之地,对晋阳大加修建。唐朝建立以后,先置并州,隶属河东道,后改为太原府,治所仍为晋阳。据记载,当时的太原府,“领县十三,户十二万八千二百七十八,口七十七万八千二百七十八”。这13县包括太原、晋阳(太原县)太谷、祁、文水、榆次、盂、寿阳、乐平(昔阳)、广阳(平定)、清徐、交城、阳曲。这是太原历史上第二个兴盛时期。
公元年宋毁晋阳,年在唐明镇兴建太原城,到公元年宋仁宗时,对太原又进行了修建。知州陈尧佐在汾河东岸筑了长堤及“柳溪”、“锦锈岭”,修建了著名的晋祠圣母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太原的工商也逐步繁荣起来。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到崇宁年间(公元-1年),太原建制为大督府,辖十县2监:阳曲、太谷、榆次、寿阳、盂县、交城、文水、祁、清徐、平晋、大通监、永利监,有“户十五万五千五百八十三,口一百二十四万一七百六十八”这是太原发展史上第三个兴旺盛时期。
公元年明朝建立,把太原定为九边重镇之一,并在太原设置了山西中书行省后改为承宣布政司,掌管全省行政事务,后又改为太原府。明清时代,太原基本上保持了这样的区划建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太原又逐渐成了我国北方商业都会。据明《太原府志》记载:在万历年间(公元至年)间,太原府,辖5州20县“有户一十二万一千零四十三,口九十万零四百五十”,其5州20县,包括平定州领乐平(昔阳)1县,忻州领定襄1县,代州领五台、繁峙、崞县3县,岢岚州领岚县、兴县2县,保德州,及阳曲、太原、榆次、太谷、祁县、徐沟、清源、交城、文水、寿阳、盂县、静乐、河曲等。这是太原历史上第四次兴盛时期。 在太原兴盛时期,其区划大都辖十至二十余县,包括现在晋中的全部,忻州、吕梁的一部分。而在太原历史上的衰落期,区划则紧缩在很小区域之内,如南北朝、五代、日伪、阎时代。年3月1日,为适应太原解放的需要,华北人民政府决定太原市与晋中公署合并,成立太原市人民政府,辖待解放的内、外八区和盂县、汾阳、榆次三专区19个县。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太原早期工业城市发展的需要,将三专区19县交省人民政府管辖。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于年又对太原区划作了调整,基本形成现在的格局,至今已整整30年了。
二、形势发展的启示性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为实施政治、军事、经济的领导和发展战略的需要,对其行政区划进行适时调整。这是古今中外的通例,也是十分必要的措施。以上略述太原区划之沿革,已作了充分证明。当今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盛世,优越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为太原注入了亘古未有的勃勃生机。21世纪是区域经济时代,作为省会城市太原正是展翅腾飞之时,却囿于.35平方公里之狭小范围之内,政区、辖县、人口均处劣势,经济总量不大,缺少发展空间,严重制约发展。全省十一个地市,排排坐,吃果果,大家一般高。太原如何当得起龙头?
中国20世纪后20年的发展,可以说是五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厦漳泉、山东半岛)的发展史,没有这五大城市的群崛起,就没有东部沿海地区的率先崛起,就没有中国今天的现代化。随着沿海沿江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完成,21世纪中国城市化的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hj/1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