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山西区域经济转型考评出炉太原长治
作者:刘雅卓
日前,山西发布了年度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考核评价结果及年新考核评价体系,太原、长治、大同和孝义、潞城、介休分获市域、重点开发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考核评价排名前三甲。
山西经济“指挥棒”“风向标”
年3月,《山西省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考核评价暂行办法》正式出台,全省所有行政区域、11个设区市所辖区域、个县(市、区)都在考核评价范畴。这份被誉为山西经济“指挥棒”“风向标”的考核评价体系旨在以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为核心内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办法,动员和组织各方力量同心协力,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从搭平台、壮实体、增动力,到强支撑、创环境、严考核。
“山西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其中一项重大工作举措,就是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考核评价工作,不断完善考评机制,重点从产业转型、创新驱动、资源环境和增长效益四个方面着力,把全省上下的注意力、工作重点和优势资源凝聚到转型综改、创新驱动上来,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尽快在山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山西省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该考核评价工作实施一年来,山西在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方面呈现出积极变化。一是产业转型结构优化持续推进,工业转型发展亮点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比工业增速高3个百分点。工业结构持续优化,非煤工业增长9.7%,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51.3%,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拉动全省工业增长5.3个百分点,在整个工业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中贡献强劲。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快速发展,全省农产品新认证“三品”数量达到个,年销售收入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增速达到12%,均超过年度目标。产业结构协调性明显增强,服务业继续引领全省经济发展,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8%,增速快于一、二产业,服务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2%。
二是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山西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及以上众创空间分别达到家、47家和家,拥有省级及以上技术中心的企业达到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家。高端碳纤维、笔尖钢、高铁轮轴钢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全年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件。
三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污染防治、生态建设成效突出。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57.1%,PM2.5年均浓度下降1.7%,完成国家下达到的“大气十条”目标任务。
四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全省GDP增长7.0%,增速比年(4.5%)加快2.5个百分点,比全国快0.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创年以来新高。其中,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7.0%,快于上年5.9个百分点;在经济增速加快的同时,发展的质量效益明显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增长25.7%,实现利税亿元,增长.8%。
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核心内容的年度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考核评价结果,充分体现了考核评价体系“指挥棒”的引领作用,成为山西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从考核评价结果看,山西经济转型成效明显、科技创新突出的市县域考核评价结果相对较好,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考核评价体系中“产业转型”方面的权重设置为50分,占到指标体系总权重的一半,加上“创新驱动”方面的指标权重,转型和创新方面的指标权重占到整个体系的60%以上,表明山西经济发展的重点就是转型、创新。因此,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考核评价中转型成效明显、科技创新突出的市县域考核排名总体靠前。
由于考核评价体系中反映山西经济重点工作的开发区经济发展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经济、旅游业等指标设置了较高权重,因此,设立开发区的县域、开发区发展水平较高的市县域考核排名总体靠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占比较大的市县域考核排名总体靠前;旅游业发展较快的市县域考核排名总体靠前。
而资源环境方面完成情况不好的市县域考核评价结果相对较差,资源环境方面的指标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倒逼指标,考核评价体系中专门设置了体现环保保护、节能减排、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的约束性指标,并在目标考核中实施“硬约束”。因此,这些市县域考核排名相对靠后。
新系统凸显导向性、重点性和差异性
针对一年来考核评价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年,山西修订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中的风向标、指挥棒作用,原则遵循突出三次产业转型、开发区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发展、转型项目建设等对山西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方面和主要指标进行考核;注重创新驱动,突出技术创新主体,强化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更多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坚持资源环境硬约束不动摇、不放松,通过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工程,推动形成经济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
上述山西省统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年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仍在省域、市域、县域三个层面实施考核评价,内容由产业转型、创新驱动、资源环境、增长效益四个方面构成。其中:产业转型主要从农业、工业、服务业转型和开发区(园区)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发展、转型项目建设和对外开放等方面进行考评;创新驱动主要从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换、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考评;资源环境主要从环境质量、能源消耗、水资源利用、耕地保护和生态治理等方面进行考评;增长效益主要从经济发展、消费、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和政府债务等方面进行考评。
新出台的考核评价进一步突出考核评价的导向性、工作重点和差异性,如省域、市域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产业转型和创新驱动指标数量由修订前的27个增加到29个,指标权重由修订前的62分增加到71分,更加聚焦于产业转型等核心内容,并相应加大了指标权重,充分反映了山西经济发展的重点就是转型、创新,考核评价“指挥棒”“风向标”作用进一步凸显。
延伸阅读: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年度
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考核评价结果
全省11个市考核评价结果从高到低依次为:太原市、长治市、大同市、运城市、晋中市、临汾市、朔州市、晋城市、阳泉市、吕梁市、忻州市;全省17个重点开发县域考核评价结果从高到低依次为:孝义市、潞城市、介休市、永济市、侯马市、闻喜县、长治县、汾阳市、交城县、河津市、襄汾县、清徐县、大同县、平遥县、阳曲县、文水县、古交市。
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县域考核评价结果方面,全省34个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县域考核评价结果从高到低依次为:太谷县、芮城县、泽州县、屯留县、襄垣县、怀仁县、曲沃县、高平市、临猗县、洪洞县、万荣县、原平市、寿阳县、阳高县、祁县、定襄县、平定县、应县、长子县、山阴县、稷山县、新绛县、霍州市、昔阳县、广灵县、翼城县、绛县、武乡县、沁县、夏县、天镇县、代县、浑源县、浮山县。
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县域考核评价结果方面,全省45个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县域考核评价结果从高到低依次为:沁水县、灵石县、沁源县、垣曲县、榆社县、阳城县、柳林县、兴县、河曲县、繁峙县、交口县、右玉县、左云县、左权县、灵丘县、壶关县、乡宁县、平陆县、陵川县、宁武县、中阳县、安泽县、古县、五台县、岢岚县、临县、盂县、和顺县、黎城县、隰县、蒲县、汾西县、永和县、吉县、静乐县、平顺县、五寨县、大宁县、保德县、方山县、岚县、神池县、娄烦县、偏关县、石楼县。
市辖区考核评价结果,全省23个市辖区考核评价结果从高到低依次为:太原市小店区、大同市南郊区、晋中市榆次区、运城市盐湖区、长治市城区、太原市尖草坪区、大同市城区、太原市万柏林区、晋城市城区、阳泉市城区、朔州市平鲁区、太原市迎泽区、朔州市朔城区、临汾市尧都区、长治市郊区、太原市晋源区、太原市杏花岭区、忻州市忻府区、大同市新荣区、阳泉市矿区、吕梁市离石区、大同市矿区、阳泉市郊区。
晋商点下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zx/49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