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阳大宾乡金马张村,与南阳析侯张江有关
文/张帆编辑/李哲
在年版《原阳县地名志》中,是如此记载大宾乡金马张村的:“金马张,又名张庄。
位于大宾乡政府驻地南3公里处,北靠黄河大堤,南临黄河。据传,很早有金、马、张三姓在此安居落户,以姓氏取名为金马张。”金马张村是大宾乡周边大村,现有人口余人,耕地面积亩。因为金马张村是我外祖父家居住村,所以从小就听到村人口口相传的“编笆护枣、锯树留邻”的故事,至今还为人们所乐道。
说村中有金、马、张三姓人家居住为邻,金家有一棵枣树枝繁叶茂,每到深秋时节,红枣满枝,招人眼馋。
所以马、张二姓家的孩子就不免将伸进院落的枣儿打下几颗解馋。两姓人家的父母见了,也不免呵斥几声,教育孩子不能行此卑劣之事。
但孩子毕竟自控力差,呵斥归呵斥,大人不在的时候仍然我行我素。两家大人担心这样久了会影响邻里和睦,就决定搬家另住。临走之时,一是向金家道别,一是带孩子去道歉。
金家听完原因后,大为感动。同时,也担心马、张二姓搬走,就毫不犹豫地把红枣全部打了下来,让三家共同分享。为了留住两家,金家决定把枣树锯掉。
马、张两家过意不去,再三劝阻金家保留枣树,不再搬家,从此三家更加和睦。为了教育孩子们养成以邻为友的传统美德,两家就让孩子们一起护枣,他们编制一道荆笆,把拖到自家院落的枣枝围护起来。有熟枣落地时,孩子们就捡拾起来送到金家。这样的美德故事广为流传。
▼
但是,就在数千里之外的甘肃省,却有一位学者型作家董洪另类考证了金马张的来历。
这一考证非同寻常,竟然与一位西汉破羌将军、武威太守、因功封侯的人物扯上了关联,道出了金马张村非同凡响的地名由来,此人乃西汉南阳析侯张江。张江,字子舆,西河郡(古冀州一带)人氏,是马踏飞燕的设计者。他生于西汉末年,卒于东汉初期。
西汉末年的张江曾任析县(今河南西峡县)县宰,拥有精兵数千,后投诚乡勇义军,加入到推翻王莽新朝的洪流之中。
▼
因所部攻占首都长安,诛杀王莽有功,而被更始帝刘玄封为“南阳析侯”。
之后张江跟随邓晔、于匡投奔刘秀,复其爵位,成为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张江在晚年被汉明帝重新起用,官拜武威太守,并担任破羌将军兼左骑千人官、张掖(今凉州区张义堡)长。他爱好冶炼铸造业,铸造出了气势非凡的铜奔马,昂首嘶鸣,三足腾空的气势,令人惊叹不已,其艺术成就在我国青铜器铸造工艺和冶炼技术上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张江因此获得了“金马张”的雅号。今河南省原阳县“金马张村”与河北省吴桥县“张金马村”就是为了纪念张江而更名的村庄。
在此,我们来看一看甘肃华夏文化研究会会长、甘肃天马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西部著名学者型作家董洪的文章——
河南原阳“金马张”是甘肃河西“金马张”——“金马张村”再揭铜奔马作者张江身世之谜全文如下:
▼
一、“金马张”外号之谜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大宾乡有个“金马张村”,这是一个靠近黄河的村庄,千百年来,村民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闲暇时也会在黄河内戏水打鱼,不知道黄河内竟然能抽出铁砂来,更没人知道“村名”的来历。
▼
“金马”一词,是西汉武帝时代产生的特殊辞汇。
古代“金”是金属的统称,例如秦始皇“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金人十二”。
《汉书·郊祀志》载:“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醮祭而致。”今云南昆明市官渡区金马镇中心小学校内有座金马寺,一块“重修金马寺”的碑文说:“金马者,神骥也……土人祀之由来久矣,至汉宣帝遣王褒持节祭金马碧鸡之神而祠……”《三辅黄图》言“金马门,宦者署,武帝得大宛马以铜铸像,立于署门外,因以为名。
”班固《两都赋序》说:“(西京)内设金马、石渠。”张衡《西京赋》也有“兰台金马”之说。可以断定“金马张”是个类似于“金刀张”、“泥人张”、“神笔张”、“铁拐李”、“神笔马良”一样的外号,这说明在中国历史的茫茫长夜中曾经出现过一个擅长铸造骏马的艺术大师。
雷台墓主人是“金马张”吗?两汉对官工的管理上继承了秦帝国的体制,凡百工劳作都必须严格遵守统一的质量规格和数量要求,实行“物勒工名”制度,如果产品质量发生问题,就可以根据器物上刻写的名字,追究生产者和主管者的法律责任。
▼
铜奔马身上没有任何署名,证明不是鎛赠品,而是墓主人“张君”生前自己设计铸造的。
雷台汉墓中出土的铜器数量之多,铜马质量之高为全国所罕见,尤其“飞马奔雀”被当世誉为“世界艺术品中的最高峰”,有何人能代替墓主“张君”获此“金马张”的殊荣呢?
中国古政治家常将文化与政治相结合,以方术、图谶来表达其为自己争正统的政治思想。《前凉录》云:“姑藏城,本匈奴所筑也,南北七里,东西三里,地有龙形,故名卧龙城”。
《晋书》记载:“汉末博士敦煌侯瑾谓其门人曰:‘后城西泉水当竭,有双阙起其上,与东门相望。中有霸者出焉。
▼
’至魏嘉平中,郡官果起学馆,筑双阙于泉上,与东门正相望矣。
至是,张氏遂霸河西……张掖临松山石有‘金马’字,磨灭粗可识,而‘张’字分明,又有文曰:‘初祚天下,西方安万年。
’”该书中所讲的这个人文掌故在王隐《晋书》、《十六国春秋·前凉录》、《二酉堂丛书·汉皇德传》等历史著作中均有记录。
武威绿洲冲积扇地下水有一定的涨落循环期,故侯瑾预言的“泉水当竭”是有河西走廊地理科学依据的。
生活在古代的大众百姓却深信卧龙城西“龙潜深渊”,有朝一日定会“飞龙在天”上苍“显灵”,天随人愿换人间,城头变幻大王旗……
▼
二、金马张“陵墓”之谜
《水经注·潴野泽·灵渊池》在援引王隐《晋书》中“侯瑾”的预言后说:“至魏嘉平中,武威太守条茂起学舍,筑阙于此泉。
太守填水造起门楼,与学阙相望。泉水徙发,重导于斯,故有灵渊之名也。
”其中所说的“灵渊池”是如何形成呢?“池”指人工挖出的水塘或者开凿的护城河,前凉张茂执政时“又凿灵渊池”,由此可见前凉国王们已经将“灵渊池”视为“张氏龙脉”了。
“灵渊池”现今在何位置呢?《明统志》说:“姑藏废县,在(凉州)卫东北二里,唐凉州治遗址尚存。
▼
”现今的“雷台湖”距今武威城北2里,正好在“卧龙城”城西。
原武威市雷台公园主任、汉墓专家张保童先生经过多年的考证,指出“夯筑雷台封土墓丘需要大约五万立方米的粘土,现今的雷台湖就是东汉年间在武威绿洲上夯筑高大的雷台汉墓时挖土而形成的人工湖泊,出水的泉眼也因开凿而现,这是实地勘察多年后得出的结论。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董洪也通过对雷台湖水位升涨的30多年观察,认为曾经沧桑变迁的“雷台湖”就是古代的“灵渊池”。
汉未侯瑾亲眼见过“城西泉水”,可见“灵渊池”在他生活的年代已经开挖而成,那么高大且宽广的雷台也就早已存在。三国魏嘉平年间武威太守条茂正是在雷台上“起学馆”,直至解放后雷台上还办过粮站。
现今的武威雷台汉墓是高8.5米,南北长米,东西宽60米的封土墓丘,其中井砖和墓砖皆属汉砖,呈“人字形”铺列。
洛阳烧沟汉墓砖墙与封土之间有缝隙,而雷台汉墓封土是夯在拱形砖墙上的,证明墓台同期而筑。
▼
宋、元之际台上有雷祖观,是百姓祭祀雷神祈雨的场所。
据当地人氏讲,50年代雷台上修粮站时,曾拆毁过一栋古楼,形状与后来墓中出土的“绿釉蜩楼”极其相似……《白虎通》规定:诸侯墓高为天子的一半。
《帝王纪》说:“原陵(刘秀墓)方三百二十步(合今米),高六丈(合13.8米),在临平亭东南,去洛阳十五里。”雷台汉墓周长米(包括明代重夯封土层),高8.5米(合东汉制三丈七尺,包括明代夯顶层)。
▼
东汉中期以前有雷台汉墓类似的陵墓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
东汉哲学家王符在《潜伏论·浮侈篇》记载:“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金镂,玉匣、檽梓、梗、楠。多埋珍宝、偶人、车马,起造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务崇华侈。
”他感叹说:“东至乐浪(今平壤),西至敦煌,万里之中,相竟用之,此之费功伤农,可谓痛心!”
雷台汉墓在历史上虽遭多次盗掘,但遗存尚多,年9月22日共出土金、银、铜、铁、玉、骨、漆、石、陶器等珍贵文物共件。
▼
其中铜质器物件,最独特的是99件铸造精致的铜车马武士仪杖俑,包括铜俑45人,铜车14辆,铜马39匹。这清楚的证实王符的描述简直就是对雷台汉墓的真实记录。
图谶是中国古代流传的可以应验的文字或图形,古人深信“王者受命而起”的天意,例如陈胜、吴广起义前在鱼腹中藏书,上写“大楚兴,陈胜王”六字,这是陈胜、吴广借楚国的余威替自己的成功大造舆论,在当时百姓中号召力极强。
由于东汉“门阀制度”根深蒂固的缘故,前凉张轨“效法窦融事”,也欲借同姓先辈“金马张”生前的威望为自己称霸河西制造政治舆论。
正因为张掖“石刻图谶”发现的原因,朝廷命官张轨和凉州大族张越之间还出现了“二张争霸”的奇特现象。
东汉博士侯瑾系敦煌人,可以推定,他在路过凉州“卧龙城”时,曾眺望过“金马张”的高大墓台,并认为“卧龙城”西的墓地“风水”极佳,有王侯气象,便对门生预言:将来张氏子孙中必能涌现出称霸河西者……西晋末年,天下大乱,百姓期盼太平盛世,为张氏复出割据河西创造了条件,“临松石刻”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
三、金马张“原籍”之谜
雷台汉墓中出土的“第三组”车马铜俑中,有三匹铜马颈部刻文均有“冀张君”三字,“冀为张君之原籍”。
当前学术界一部分人顽强的坚持“冀县说”,有人死抱住古训说:“要知古代称人的籍贯和自称籍贯,首先是县名,不称州名。
”认为先秦时渭水上游、今甘肃天水一带的甘谷(冀县)早在公元前年的秦代即已得名,这是我国建县最早的地方,西汉时属天水郡,东汉时属汉阳郡,废于隋代。
▼
故《元和郡县图志》云:“天水郡上圭县城,本秦冀县。
”而作为行政区划的冀州,在今之河北是直到汉朝时才得以实现,所以“张君”应是今天水市甘谷县人也。
但是,在汉阳(今甘肃天水)历史上至今无法寻找到一位“张君”的官员与雷台墓主人身份相符。
古人是否有以州称人籍贯的“特例”呢?《三辅决录》中就称持斗酒换刺史的孟佗为“伯郎,凉州人也”,其实他的家乡在今陕西扶风县。
试问:现今一凉州人到北京旅游,自称是“凉州人”还是“甘肃人”呢?一位凉州籍退休教授移居新西兰,自称是“凉州人”还是“中国人”呢?所以“食古不化”不是科学的态度。
董洪从年起就坚持“冀州说”,冀州为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冀州”一节开始即说:“冀州,既载壶,治梁及歧。
”宋朝蔡沈注书经集传时,对“治梁及岐”作了专门注解:“梁山,吕梁山也。……岐山,在今汾州介休县狐岐之山。
▼
……二山河水所经,治之所以开河道也。
先儒以为雍州梁岐者,非是。”蔡沈之言,已很明白,《尚书·禹贡》中的冀州,西、东、南三方都以当时的黄河与雍、豫、兖、青等州为界,指今山西和陕西间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间黄河以北、河北东南地区。《周礼·职方氏》:“河内曰冀州。
”《吕氏春秋·有始览》谓“两河之间为冀州”,致有《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汉武帝时,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冀州为其中之一。辖境相当于今河北中南部、山东西端及河南北端。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五帝纪》中记载:“夏禹……以开九州……自冀州始即载壶口,治梁及岐……”东汉郑玄注曰:“两河间曰冀州。
”唐人孔颖达在《禹贡正义》中也有:“东河之西,西河之东,南河之北,是冀州之境”一说。
唐代张守节在《正义》中说:“……东河之西南,河之东南,河之北,皆冀州也。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释“冀州”曰:“古九州之一,今河北、山西二省及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之地。”
▼
今河南原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秦时置阳武县,西汉置原武县,年,原武、阳武二县合并而成原阳县。
美丽富饶的原阳县,地处豫北平原,原阳县地处黄河北岸,与省会郑州一河之隔,显然属于“冀州”范围。
“河南尹”在秦代属于三川郡,因东汉刘秀建都雒阳,遂于建武十五年改名成立,相当于现今的直辖市,脱离了西汉的冀州范围,管辖着原武、阳武、中牟等21城。
这有力的证明河南“金马张”与河西“金马张”实乃一人。
▼
四、金马张“名字”之谜
“金马张”究竟是谁呢?董洪将“金马张”和“张江”作了如下比较:首先从身份等级上看,雷台汉墓中出土的“臣李钟”证明墓主人“张君”是位列侯,从墓中出土的两颗“将军印”来看他被朝廷拜过两次“将军”。
根据汉代“无军功不封侯”的惯例,南阳析侯张江肯定也被朝廷拜过“将军”。
雷台汉墓铜马铭文中有“守左骑千人张掖长”的字样,“守”是“太守”的简称,也可以理解为“代理”之意,根据东汉初期“军政合一”的制度,“左骑千人”一职必须由“太守”兼任,这与张江担任过“武威太守”一职完全吻合。
▼
东汉时武威的铸造业比较落后,据居延汉简记载,河西的铁质农具来源于河南南阳郡,该郡统领36县,治所在宛,是东汉的陪都,宛很早以前就是楚国的冶铁富庶之地,经常为各国所争夺。
张江被封为“南阳析侯”,“析”指今河南西峡县,是张江的“食邑”,即第二故乡,列侯在自己的封地内生活并掌握了高超的冶炼铸造技术是毋庸置疑的。
从李姓家臣奉献铜制“酒钟”的举措分析,张江的封国内幕僚、徒附、宗族、宾客、部曲、奴婢等人才济济,从冶炼铸造业高度发达的南阳郡引进人才和技术易如反掌。
将军出身的南阳析侯张江肯定精通相马术,只有将军才了解战马的作用,对骏马怀有深厚的感情,出任武威太守见到丝绸之路上用“对侧步”奔驰的“天马”后,联想起汉武帝的《天马歌》才产生了创作的冲动,“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飞马奔雀”的模型就是一个标准的相马式,展现出了张江高超的艺术造诣,从此他便获得了一个“金马张”的外号,所以其家乡的人们“以名命村”表示永久的纪念。
▼
张江把心爱之物——“飞马奔雀”带入阴间骑乘享用,这与王符所云造墓人“多埋车马”完全吻合。
其次从宦海归宿看,原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张朋川指出,雷台墓中饰有獬豸形鎏金铜华蚤的贴金铁伞撩股是另一件被忽略的文物,现存三股撩叉长约74厘米,与当时车上实用的伞撩股的高度相同,应是生活中实用的器物,而这件伞的盖和杠则在古时被盗墓人掠取。
据汉代舆服制度,伞盖上的金华蚤为皇亲国戚才能享用。《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太皇太后、皇太后法驾……黄金涂五末、盖蚤。”“皇太子、皇子皆安车,朱班轮,青盖,金华蚤。”因此墓主人可能与当时最高权贵有着相当于亲属的关系。
东晋常琥著的《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中)》有《析像传》:“析像,字伯式,雒人也。其先张江,为武威太守封南阳析侯,因氏焉。父国为郁林太守”。
书后所附的《益梁宁三州先汉以来仕女目录》说:“武威太守、南阳析侯张江(洛人)。
▼
郁林太守析国(江四世孙,因封国改姓析)。高士,析像,字伯式(国子之也)”。
已故四川大学教授伯乃强先生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说:“析像与段恭、朱仑为友,则亦安、顺时(—)人也。”他又说:“张江为像五世祖,则前汉人也。
”古人20岁行加冕礼,每代当为20年,故上溯五代可知析像离高祖张江约年,由此推算,张江大约生于公元1年左右,汉明帝时期卒于武威任所,活了大约70岁左右。所以熟知四川省志的武威籍清代大学者张澍在《凉州府志备考·职官卷》中,将张江排在了汉明帝指政期间(公元58—公元76年)。
南朝宋人范晔不愧是细致严谨的史学大家,他参阅大量资料,在《后汉书·方术传·析像传》中说:“析像,字伯式,广汉雒人也。其先张江者,封析侯,曾孙国为郁林太守,徙广汉,因封氏焉……”四川广汉县志办公室的编辑刘雨涛同志在信中说:“张江原籍不明,他的曾孙析国迁为广汉郡太守时,举家遂为雒人。”
董洪认为“河南帝郡,必多近臣,南阳帝乡,必多亲”,“从龙诸臣,半出南阳”,所以南阳析侯张江成为外戚也在情理之中,他被汉明帝拜为“武威太守”,从陪都南阳来到边塞戍守武威郡……《后汉书》记载张江的曾孙担任过广西郁林太守,张氏一家向南迁徙,最后定居四川广汉,未回原籍……而王符所云“起造大冢”人物范围是“上至京师贵戚,下至郡县豪家”,南阳析侯、武威太守张江自然也包括其中。
今河南原阳县、西峡县和四川广汉均未发现“张君墓”,也无其详细的文字记载,说明张江卒于武威。
▼
五、金马张“年代”之谜
目前,一部分考古学者坚持认为雷台汉墓是东汉晚期的墓葬,理由是“雷台汉墓中出土的7枚‘四出五铢’是灵帝中平三年(公元年)铸造”,这一观点长久的封杀了考古创新的火花。
雷台汉墓中出土的7枚“四出五铢”和灵帝中平三年铸造的“四出五铢”相同吗?非也,董洪以《历代古钱图说》中的标准拓片对比,前者“五铢”两字为隶书,和光武帝所铸五铢钱文相似,而后者则隶书中加篆体,带着浓厚的东汉晚期书法艺术特色。25史《后汉书·灵帝纪》中清楚地说;“复修玉堂殿。
▼
铸铜人四,黄锺四及天禄暇蟆。又铸四出文钱。
”《辞海》释“又”:更;再。表示重复或继续。“这个权威的记裁说明东汉灵帝之前业已存在“四出文钱”。
年第2期《考古学报》发表了甘肃省博物馆的《武威雷台汉墓》,文中极其谨慎地说:“中平三年又铸四出文钱,一般认为就是这种四出五铢钱。
如果这个看法不错,则此墓的年代上限不能超过‘又铸四出文钱’的中平三年(公元年)”。
年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最新版的《简明钱币辞典》(孙仲汇等编)中看到了科学的论述:“背四出文钱者,并非灵帝首创,西汉五铢中已有四块,王莽大泉五十也有背四出者,惟极少见”。
江苏古籍出版社的《简明古钱辞典》(高汉铭编)将“四决五铢”和“传形五铢”断定与“四出五铢”系处于同一时期,而现在从西汉刘胜墓中发现两枚传形五铢,证明武帝时已存在,推翻了《古泉汇》的经典结论,所以抱残守缺的态度是不利于考古科学发展的。
▼
王符是张衡的好友,据《甘肃古代作家》一书中推断:“他的生年约在东汉章帝末年,卒年约在桓帝末年。
”汉献帝时期的荀悦在《汉纪》中记载侯瑾撰写了《汉皇德传》,起光武止冲帝,说明他未竟其业,在汉桓帝时代就去世了。
仅此两个人物就可证明雷台汉墓的存在早于“灵帝中平三年”的时间约40多年,所以说雷台汉墓是东汉前期的墓葬,生活于两汉之际的张江是“金马张”唯一的人选。
▼
年底董洪向新闻界公布了破译中国旅游标志“飞马奔雀”设计大师张江之谜的重大社科成果,年被《人民日报》(海外版)、《瞭望》(海外版)、《中国青年报》、《文摘报》、《甘肃日报》、《兰州青年报》、《金星》杂志、《金城·美文摘萃》杂志、《奥秘》杂志等10余家报刊、电台誉为“青年学者”,从此一举斐声海内外。
年8月28日,董洪在首届中国丝路节“国际丝路研讨会”上公布交流了《系统论揭开武威雷台汉墓之谜--中国旅游标志“飞马奔雀”设计师的破译》的论文。
年11月25日,他又在《民主协商报》发表了《铜奔马与金马张》一文。
年9月15日又在《兰州日报》发表《中国的图谶古币》一文,再次论证“金马张”正是武威雷台1号汉墓主人“张江”的外号。
年8月和年6月,新华社两度向全国57家晚报发通稿宣传过他的研究成果。
年,甘肃省河西学院中文系教授、河西文化研究会会长方步和先生热情称赞“董洪先生虽年轻,但锐气足,善解不解之谜。几年前,曾破解了甘肃武威的“飞马奔雀”(原称‘铜奔马’、‘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现为国家旅游标志)的年代和铸造者,为国内外学者所赞许。两年前,又破译了‘贵州红岩碑’,深得国内外专家的好评。这次破解贵溪龙虎山崖墓之谜,是又一次展示了他破解历史‘千古之谜’的锐意和魄力。”
▼
董洪被学术界公认为是“黑箱考古”理论的创始人,1999年曾任“纪念铜奔马出土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组委会主任。2002年又任首届甘肃武威天马国际文化旅游节暨经贸洽谈会“天马论坛”组委会主任。
如今,甘肃省雷台汉墓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威市北关中路雷台公园内。是在年9月10日下午,由甘肃省武威县金羊公社新鲜大队农民在雷台村开挖战备地道时,挖出的一座汉代古墓。
在众多引人入胜的出土文物中,最独特、最具文史价值、最为世人惊叹的就是凌空腾飞,一只脚踏着一只正在奋飞的鸟雀的铜奔马,人称“马踏飞燕”。史学界对此十分重视,竟相研究,仅命名就有“马踏龙雀”、“奔马猎猗”、“飞马奔雀”等十数种,各执一词,争论不已。
年经国家旅游局研究,“马踏飞燕”这一稀世珍宝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成为驰名中外的中华艺术瑰宝的总代表。从此,马踏飞燕声名远播,享誉世界。
怎么也不曾想到,就是这样一座汉墓和马踏飞燕,却揭示出金马张村村名的另一种由来,不能不让人感叹世界就是如此奇妙,即使有时远在千里万里之外,也会因为一种偶然和契合,却生发出必然的联系。
金马张村村名的另一种由来,不能不让人感叹世界就是如此奇妙,即使有时远在千里万里之外,也会因为一种偶然和契合,却生发出必然的联系。
▼
如今的原阳县金马张村,民风淳朴,百业兴盛。
村内建有一所大型肉鸡养殖基地、三个养猪场、一家面粉厂、两家胶合板厂和一家木炭厂。
还有各类商店、饭店等。金马张村两委班子始终坚持发展本村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双抓”政策,坚持为民办事,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村务工作的突破点,积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敢、转、争”实践教育活动为契机,不断推进各项村务的健康发展。
村两委还在村内组建盘鼓队、武术队等,努力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进一步丰富村民娱乐文化生活,使各项事业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最新提出的郑新新城建设,将给金马张村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在不远的将来,原阳县东至新国道两侧、西至东环路、北至翔宇路、南至黄河大堤,范围涵盖靳堂、大宾两个乡镇,总面积约为80.7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新城将拔地而起,金马张村也在规划之中。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zx/1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