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介休寒燕丨延续数千年的清明节历史
清明节,既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来源,与一段凄美的历史故事有关,相关典故和民间习俗流传了数千年一直流传至今。
一
春秋时期,晋献公宠妃骊姬想让自己的亲生儿子成为嗣君(王储),设计陷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尽。骊姬又进一步诬陷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重耳为了躲避祸乱,带着随从四处流亡逃命,足迹基本遍及春秋各国,受尽了难以想象的磨难。
骊姬画像忠实追随公子重耳的,主要有5个人,其中有一个人叫介子推。一次,他们过卫国,出五鹿城(五鹿,今河北大名),又饿又冷,没办法只好向田野中劳作的农民讨要吃的。农民看见重耳这个落魄王孙和他几个随从的狼狈相,就扔过来土块让他们吃。
到了曹国,曹国国王曹共公让重耳当众脱衣,要看一看他的“骈胁”(腋下的生理畸形),才给他们一口吃的。后来,重耳饿的连路都不能走,可又咽不下蕨薇之食(野菜),介之推坚信天不灭晋,就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煎成汤喝。重耳知情后说:“我在逃亡中这样连累你,将来怎么报答你呢?”介之推安慰重耳说:“我只愿主公您能有返回晋国的那一天,成就我作为臣下竭尽全力的义务,怎么能求您的报答呢!”
介子推塑像介子推随重耳流亡十九年后,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王,即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介子推在晋文公归国后,就和母亲隐居在绵山。当时由于晋文公刚掌握政权,“未尽行赏”,追随他的五个臣下中,只有隐居的介子推没有被封赏。介子推的曾经的仆从或与他交好的人,作了一首《龙蛇歌》(现存多种版本),贴在晋文公的宫门上:
“有龙矫矫,顷失其所。
五蛇从之,周遍天下。
龙饥无食,一蛇割股。
龙返其渊,安其壤土。
四蛇入穴,皆有处所。
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以重耳逃亡中,介子推割股救主之事,为介子推抱不平。晋文公于是寻访到介子推隐居于绵山,为了让介子推下山,听信小人之言三面放火烧山,不料介子推母子相拥在一棵大柳树边被烧死。
晋文公画像晋文公拙计害死忠良,追悔不已,于是把介子推母子被烧死的那棵柳树做成一双木屐,经常穿在脚上,每次看到木屐就会想起介子推,说:“悲乎,足下!”(想起您我多么悲痛啊)于是,“足下”就成了一个对对方的尊称。晋文公又把介子推隐居的绵山一带土地封为“介推田”,“以志吾过,以旌善人”(以记录他的过错,同时表彰介子推的善举)。
为了纪念介子推(“春秋时晋文公以绵上旌介子推”),秦代,设立了界休县,隶属太原郡;西汉王莽改制时改为“介美”,西晋时改称“介休”,意为介子推死去的地方。
绵山景区二
清明节又被称为“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这一天介子推被火烧死,所以人们在这一天或几天之内不烧火做饭,只吃冷饭“冷食”。东汉哲学家桓谭(约公元前23年~公元56年)在所著的《新论》中记载:太原郡“隆冬不火食百五日”。
桓谭画像如今,清明节期间不生火吃寒食虽然已经不再流行,但是在山西、内蒙古中西部一带,清明期间,好多家庭妇女还要蒸“寒燕”。
相传,当年,晋文公看到介子推母子相拥被烧死的情景,当时在介子推母子尸身边,围绕着一圈燕子,不停地凄惨鸣叫。燕子是从古至今被人们喜爱的鸟类,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有这样的传说,如果伤害燕子,那么伤害它的人会害眼病。
老照片:捏寒燕三国时期,因为寒食节日期太长,影响人们生产生活,于是曹操颁布了《阴罚令》:“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他认为太原、上党、雁门等地气候寒冷,老人和小孩子长期冷食,于是把寒食节改为三天。也就在这一时期,人们在寒食节期间,携带酒肉等祭品拜扫先人坟墓,“间有蒸面为燕,折新柳插之,曰‘寒食燕’。”这大概就是寒燕的起源吧。
到了北宋时期,京城汴京一带清明节期间就已经流行寒燕。据《东京梦华录》(卷七)记载,当时家家户户“用面造枣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这些寒燕经晾干后可“留之经岁”,孩子们吃了,据说“可治口疮”。
寒燕寒燕以微发面捏制,形似雏燕或其它小动物,经妈妈或奶奶、姥姥的巧手制作,蒸熟出笼后洁白饱满,不塌不裂,栩栩如生,再点上红点,扎在柳条、荆棘上或用线串起,插挂室内,顿时节日气氛就起来了。
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xw/51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