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势介休文史知识之介休名人文彦博
文彦博
文彦博,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年),卒于宋哲宗绍圣四年(年),字宽夫,汾州介休(分属山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
文彦博的祖先出于春秋时期齐国陈公子完,卒谥敬仲,后世以谥为氏;五代时,避晋高祖石敬瑭讳,改其氏为“文”;汉高祖刘知远又复其旧氏“敬”;宋太宗时,以进宋翼祖赵敬庙讳,又改为“文”。文彦博少年时期与张升(后官至参知政事枢密使)、高若纳(后官至参知政事)从颍昌史(火召)学习经术,天圣五年(年)进士及第,先后任翼城知县、绛州通判、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文彦博遇事沉着、冷静,处理事情也非常果断,且多为国家社稷着想。当时西部边境有军事行动,常有将官临阵先退、望敌不进的情况发生。文彦博上奏朝廷云;“此事于太平年间尚属无妨,若遇战乱年代,何所济之?平时将权不专、兵法不峻耳。”宋仁宗采用了他的意见。
文彦博曾与枢密使庞籍讨论淘汰冗兵减省冗费事,朝中大臣多认为此法不容易行得通,因为朝廷过去害怕在灾荒年间发生灾民暴动,便在灾区大规模征兵,以减其势;分若减省冗兵,恐怕所减之人聚为盗贼,危害社会安定。仁宗也迟疑不决,文彦博决然地说,“分公私困竭,冗兵是其原因之一,若汰兵有事发生,臣请为国而死!”朝廷接纳了文彦博的意见,如其言,没有任何事情发生。
文彦博以直使馆任河东转运副使,河东路所管辖的麟州,与西夏相邻,运饷道路迂回绕远且难走,在银城河外有唐朝时所修故道,废已久无人治理。文彦博上任,亲自带人修复故道,使运饷路途近而好走,在麟州城里积聚很多粮草,西夏元昊率军来进攻,看到有准备,遂撤去。
庆历七年(年),文彦博任枢密副使。十一月,贝州王则起义,八年春正月,朝廷任命文彦博宣抚河北,去平息王则起义。文彦博至贝州城下,一面让官军猛攻北城,另一方面在南城挖地道,直通城里。闰正月,官军攻入城中,王则被捕,起义被平息。文彦博以功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
皇佑元年(年)八月,文彦博为昭文馆大学土,三年,因御史唐介揭发文彦博曾送蜀锦给张贵妃,十月,被罢官。至和二年(年)六月,文彦博再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土。以后,又去河南府、大名府、太原府等地做地方官。英宗时,文彦博任枢密使。神宗即位,王安石开始变法,文彦博与王安石所持论有异,对其中市易、青苗诸法伤民弊端多所论及,因反对变法,文彦博被改任地方官,后以大师致仕。哲宗元佑元年(年)四月,经司马光推荐,文彦博出任平章军国重事,五年,以太师充护国军、山南西道节度等使复致仕。
绍至四年(年),章淳秉政,云文彦博与司马光曾反对王安石变法,降为太子太保,也就在这一年,文彦博去世,时年92岁。宋徽宗崇宁(——年)间,蔡京为右相,将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人称为“元佑党人”,刻元佑党人碑,禁止元佑学术。至北宋末南宋初,文彦博才又被追复太师,谥忠烈。
文彦博历仁、英、神、哲四朝,任将相50年,执政于国家承平之时,史称:“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文彦博于辅助朝政,平雪冤狱,处处为百姓着想,虽多所建树,但文彦博为维护封建统治,也参与了镇压农民起义的行动。总体说来,文彦博在北宋王朝中期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树洞取球
文彦博自幼天资聪颖,幼年与儿童玩球时,一不小心,球掉进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去。小朋友尝试伸手进树洞取球,可是树洞太深,怎么也摸不到底,也想不出其他办法来。文彦博看着树洞想了一会儿,说:“我有个办法,可以试一试!”随后他叫几个小朋友提来几桶水,把水一桶一桶往树洞里灌,不一会儿水就把树洞给灌满了,皮球也忽忽悠悠地浮了上来。文彦博幼年树洞灌水取球的故事,在我国人民群众中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中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文彦博作品
著有《大飨明堂纪要》二卷、《药准》一卷,已佚,今存《文潞公集》40卷,收入《山右丛书》中。文彦博也爱写诗、词,但所留甚少,且多与政治有关,如《双泉》云:“长剑并弹霜气豪,白虹半折秋云高。濯缨洗耳更何处,世人回看轻鸿毛。”又如《题榆次县鼓楼》:“置向谯楼一任挝,挝多挝少不知他。如今幸有黄(纟由)被,努出头来放早衙。”
文彦博书法
从书法史看,文彦博时代也是一个重要时期,苏、黄、米、蔡自不必说,又有薛绍彭、周越等著名书家。大臣、政治家、文学家而兼擅书法者如叶清臣、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吕公弼、赵抃、王素、韩绛、王安石等,与上述这些人相比,文彦博可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体水平中偏上。文彦博有书名,存世书迹有“祠部帖”、“三帖”、“得报帖”。清人刻《澄鉴堂石刻》中刻有他的行书题诗。年,洛阳伊川县城关镇窑底村西出土《王拱辰墓志》,此志安焘撰文,苏辙书丹、文彦博篆盖。志立于元丰八年(),文彦博已79岁,篆书犹严谨工整,很见功夫,可知文彦博不仅能行书、行草,足见他是一位“练家”。
“三札卷”为行书,纸本,纵43.6厘米、横全长厘米。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卷没有具体书写年份,不能遽断。就文彦博现存的几件书迹看,书法水平及风格也不尽相同,可能和他书写的时间跨度大有关系。就“三札”看,书风也不完全一致,可能也不是一个时期所书。
宋楼钥评文彦博书“翰墨飞动,使人望而畏之”;朱长文说其书“风格英爽”。《澄鉴堂石刻》题诗写的十分洒脱,字势开张飞动,转折处见棱见角,颇符合上面评说。题诗倒有纪年,书于元祐元年(),文彦博已是80高龄的老人了。“得报帖”是目前所见文氏书法中之佼佼者,笔法讲究,点画遒劲、流畅,很得自然变化之趣。如果以“三札”与以上诸书及评论比较,则不能十分吻合,只有第二部分略近之。“三札”用墨都较干,飞白成份多。第一部分写的苍秀、精到。而第三部分则随意,用笔轻重变化较大,似意不在书。时有涂改,可能是件草稿。仔细观之,倒有几分颜鲁公“三稿”及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遗意。周必大所说:“公书虽不甚置意,亦时有唐人风致,非无师法者”倒与之颇合。
宋人评说文彦博书法流传最广者莫过于黄庭坚了:“余尝谓潞公云:公书极似苏灵芝。公曰:灵芝墨猪耳。盖不肯与灵芝争长。今观‘到洛为儿子赴许昌帖’,笔势清劲,真不愧古人”。苏灵芝在唐代书名很盛,后世还将他与李邕、颜真卿、徐浩并称。苏灵芝书法以肥、正闻名,“易州铁像颂”尤为肥厚,并有人讥之“俗书”,将文彦博书与之比较,实无相同之处。总体上讲苏书仍是“尚法”,文彦博正是“尚趣”,皆没背离时代特点。黄庭坚既然知文彦博书法“笔势清劲”,怎么说与苏灵芝相似呢?小于文彦博39岁的黄庭坚极有可能与文老说了句玩笑话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xw/48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