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介休发布倾力推荐特色小吃之八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八大碗在每家年夜饭的
餐桌上从未退场。
八大碗是过去年代
百姓对物质生活追求的
一种富裕标准,
一个成功符号。
八大碗又是当今社会人们
对传统美食向往的一种回归定位,
一个文化元素。
要了解“八大碗”的演变历史,还要先说说“民俗传统宴”。介休(古都定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两千年的历史,不仅留下了许多迷人的风景名胜和动人的典故传说,而且形成了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体系。“民俗传统宴”一攒盒16眼、八盘八碗、多样小吃,选用了烧、炒、炸、烩、拌,蒸、煮、煎、熘、酿等多种烹饪技法,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风味,也是当地婚嫁喜宴的民间美味佳肴。嫁娶喜事,男方待新娘,女方请女婿,总要以酒席招待,即喜宴;喜宴所上之菜都有一定的讲究。“喜糕”以表示喜事登高的意思;攒盒表示男女要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孝敬长辈、生活美满、早生贵子、百年好合之意;八盘八碗菜,根据季节时令配制菜席,意在生活美满、喜悦欢庆;多样小吃体现了当地面食之精华,意在丰丰满满,实实在在------充满吉祥祝福意味!
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荤、四素,介休人喜肉,在演变的过程中,八大碗以肉偏多,肉分别精选前膀肉、中肋肉、后臀肉、肘子肉,八大碗不仅选料精良,做工更是讲究。先将选好的猪肉放在大锅中煮熟,煮熟后要趁热在肉皮上抹上一层蜂蜜,然后放进油锅中炸,直到肉皮成为黄红色出锅。等肉冷却后,再切块装碗。八大碗对刀工要求较高,切肉讲究方块则四面见线,方方正正;切片则长短协调,薄厚一致。切素讲究识菜下刀,错落有致,宽窄有矩。将肉碗装好后,上笼屉蒸。第一次蒸需要武火(大火)蒸一个时辰(2个小时),这次蒸不放任何佐料。大火蒸了两个小时后,肉中的油大部分被蒸出来,将这些油倒出来,接着再蒸。第二次蒸要用文火(小火),还是不放任何佐料,这次需要蒸半个时辰(1个小时),到时间后再将蒸出的油倒掉。
蒸碗蒸了两次并不算完,在吃之前将多种佐料熬成的汤加入每一个碗中,然后再上笼屉蒸一至两个小时,这样才能使肉碗具有特有的味道。热气腾腾的八大碗还未端上餐桌,香味已经飘入人的鼻孔。八大碗上桌之后,最令人嘴馋的还是肉,碗中的方块肉肉皮为金黄色或红褐色,皮下肥肉为玉白色,再下面的瘦肉为酱红色,令人食欲大增。而用中肋肉做成的酥肉,则是一层肥肉一层瘦肉,玉白和酱红相间,使人垂涎欲滴。碗中的肉,看似肥腻,吃起来却没有腥味,肥肉的柔滑入口即化,瘦肉的美味唇齿留香。八大碗的特点是荤菜不油腥,素菜不寡淡,与馒头、大米饭相搭配,吃起来满口留香,咽下去回味无穷。
八大碗由来
介休传统美食“八大碗”,源于隋唐时期,相传唐王李世民帅军在河东道征讨军阀刘武周,大获全胜,军中犒赏三军将士,利用介休特有食材,制作出美味佳肴。因军中没有其他器具,需大碗盛菜,故名八大碗。经千余年的演变,逐步成为定式,使用八大碗攒盒,在民间每逢红白喜事,总要用“攒盒八大碗”来敬神祭祖。尤其是筵的主席比用“攒盒八大碗”来招待主要客,以显示主人的盛情厚谊。因此就成就了定阳传统宴的雏形。唐王李世民开创的这种饮食方式流入民间延续至今,当地百姓在婚嫁喜庆、小儿生日、老人祝寿等,结合当地民间习俗,创作及发展了民俗传统宴。
爆竹声中登场的八大碗,
所代表的早已不是物质的需求,
而是每个家庭面对传承的一种仪式。
文、图:郭敏范晋娇
拍摄地点:昶盛园大酒店
点击查看往期文章精选
介休发布倾力推荐:特色小吃之贯馅糖
介休发布倾力推荐:特色小吃之张兰牛肉
介休发布倾力推荐:特色小吃之花馍
介休发布倾力推荐:特色小吃之担担面
监制:王晓娟
审核:陈金花
编辑:宋茜
介休发布综合整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
介休发布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tc/47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