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情历史名人拓跋宏北魏孝文帝大
简介
拓跋宏(67年10月13日—99年月6日),即北魏孝文帝,后改名元宏,鲜卑族,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孝文帝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长子,即位时仅5岁,太和十四年(90年)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九年(95年),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此外,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中兴”。
太和二十三年(99年),拓跋宏病逝,享年33岁,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
为政举措
政治
创三长制:太和十年(86年),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
整顿吏治:延兴二年(7年),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北魏律对贪污罪分为“枉法”与“义赃”,严惩贪污。
颁俸禄制:太和八年(8年),颁太和五铢钱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官俸制颁行不久,孝文帝开始推行爵禄制。
考课法:考课制度是对任官制度的调整和补充,本意是通过考绩监督官员的行政行为,并为官员升黜提出参考标准。北魏考课法分为外考法令与内考法令,外考法令是针对地方官的考课法令,内考法令或称内令,是针对中央官的考课法令。
迁都洛阳:太和十七年(93年),孝文帝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
经济
颁行均田:太和九年(85年),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
变革税制:延兴五年(75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
改革租制: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文化
移风易俗: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督使鲜卑族禁着胡服,改穿汉人服装;朝廷上禁鲜卑语,改说汉话;规定鲜卑贵族在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门阀化,提倡他们与汉族高门通婚等。
人物评价
孝文帝一生勤学,喜好读书,手不释卷。性又聪慧,精通五经,博涉史传。爱惜人才,亲贤任能。虚心讷谏,从善如流。是一位伟大的明君。
山西省情省况省情概况1:山西的历史沿革与变迁省情概况:行政区划省情概况3:自然环境省情概况:人口状况历史人文:山西历史历史人文:太原历史三晋历史名人山西历史人物总览荀子(思想家教育家山西安泽)白居易(唐诗人祖籍太原)王翰、王昌龄(唐诗人太原)王勃(唐诗人河津)王维(唐诗人运城)王之涣(唐诗人新绛)卢纶(唐诗人永济)柳宗元(唐永济)孔三传(北宋诸宫调的发明者晋城)元好问(金末元初文学家忻州)关汉卿(元代戏曲作家运城)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太原)
赵树理(现代山药蛋派创始人沁水)
司马光(北宋史学家夏县)徐继畲(清朝地理学家五台)米芾(北宋书法家画家太原)傅山(明清书法家思想家)王诜(北宋画家太原)高克明(宋代画家新绛)晋文公(春秋临汾)唐叔虞(西周晋国的始祖晋祠“桐叶封王”太原)李世民(唐皇帝太原)武则天(唐女皇文水)郭子仪(唐军事家太原)
狄仁杰(唐太原)拓跋宏(北魏孝文帝大同)尉迟恭(唐名将朔州)李存勖(后唐庄宗太原)石敬瑭(后晋高祖太原)狄青(北宋名将汾阳)
杨业(北宋名将太原)
蔺相如(战国赵国政治家柳林)廉颇(战国太原)赵雍(战国赵武灵王灵丘)
王彦(南宋“八字军”抗金名将长治)李牧(战国赵国名将右玉)文化名人介子推(春秋寒食节介休)程婴(春秋晋国义士“赵氏孤儿”忻州)法显(东晋高僧临汾)慧远(东晋净土宗高僧原平)陈廷敬(清朝《康熙字典》的总裁官晋城)雷履泰(清票号创始人平遥)山西名胜古迹太原-晋祠太原-天龙山石窟太原-太山龙泉寺
忻州-五台山忻州-代县雁门关
大同-云冈石窟
大同-恒山悬空寺
临汾-壶口瀑布临汾-洪洞大槐树
临汾-尧庙
晋中-介休绵山
晋中-王家大院
晋中-平遥古城
晋中-乔家大院
晋城-皇城相府
运城-永济鹳雀楼
运城-解州关帝庙
运城-芮城永乐宫
吕梁-北武当山
朔州-应县木塔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tc/46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