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介休人好吃干粮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重耳曾下令在清明节前两天开始禁火寒食,历代寒食时间有一个月的,有三天的,还有一天的,寒食之日被称为寒食节。“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王昌龄);“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卢象)。
众所周知,为纪念被大火在绵山烧死的介子推而有了寒食节,而晋文公令晋国百姓逢遇此日不准生火做饭,家家吃干粮,人人喝冷水,以示避开烈火,拯救介氏母子的亡灵。后经历代相传,寒食节遂遍及华夏各地,成为我国重大的民间节日之一。
(一)
时至今日,有的人将零星冷食干粮视为不良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吃热食。而寒食节发源地——山西介休,“吃干粮”的现象却已积久成俗。
走遍中华大地,除了孩子和病人需要在正餐之后补食些零食之外,其他人对正顿饭后零星吃蒸馍、烙饼等熟食——“吃干粮”习俗,很少见到了。然而在介休,对于“吃干粮”的习俗,却象鱼儿离不开水那样,天天准备,天天说道,天天要吃,尤其在农村,不分什么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地延续着。很多人,刚起床就开始“吃干粮”了,白天上地劳动或上学要抽空“吃干粮”,甚至晚上临睡觉前还要补充着吃。
什么原因?有人说:“‘吃干粮’习俗,与介休农村一直保留‘一天两顿饭’的习惯有关。”有人说:“要不是年前,晋文公在绵山放火烧死介子推,又下令寒食禁火,介休人的祖先们,也就不会开创‘吃干粮’的先例了,恐怕连‘一天两顿饭’的习惯也不会自然形成。”由此看来,绵山作为介子推的逝地,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改绵山为“介山”,后来的人在绵山下立县,“介休”得名;介休人的祖先们知道介休是介子推休亡的地方,所以对介子推倍加追思,寒食——“吃干粮”之风才逐步形成。
《叶剑英元帅论绵山》一文明确论断:“晋文公同意放火烧山,是出自急于爵封介子推的迫切心情,而狐偃、赵衰四面举火,却是包藏着祸心的。黎民百姓每到介子推殉难日禁火一月,以后才改成三日不动烟火,以寒食寄哀思,为了怕引火再烧了绵山。这大概和五月端阳屈子死难日乘龙舟往汩罗江丢粽子一样,一来为了纪念屈原,一来也怕鱼类再糟蹋屈子的躯体。这是无权的人民群众怀念他们所热爱的历史人物的最好的方法,所以才能流传千年而不衰。”介休人好“吃干粮”,正是介休历代祖祖辈辈崇尚介子推、纪念介子推的一个佐证,这在全中国也是唯一最为广泛、最为长时的。介休真不愧为名副其实的寒食节发源地!
(二)
介休人好“吃干粮”,千百年来这种习俗的流传,自然形成了“干粮”的各种制作工艺,成为中华饮食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蒸食,即用笼蒸熟的“干粮”。
这种“干粮”也是千姿百态、品种繁多、技艺考究的,并常常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介休人在亲戚、朋友修起新房或乔迁新居后,有“暖房”的风俗。农村大部分人家是要送蒸面食“九榴一佛手”的,即九个石榴、一个佛手样子的花馍,其说法是:“九榴一佛手,吃了(拆了)遍地走,修起(搬进)新房子,发家致富有奔头。”
结婚喜宴,要上蒸面食稍梅(烧卖)、鸡蛋馍馍、银丝卷等。给老人祝寿要蒸寿桃。给孩子做满月或过周岁,要蒸廊联,一般是一、二、三周岁及“完十三”(周支),之后就不必蒸了(也有烤制的);姥姥家的要大一些,套在孩子的脖子左转三圈、右转三圈,挂在墙上保存三天;其他人所送的可切成六份或八份,伙同其它食品回送给亲友。孩子过生日或第一次住姥姥家回来时,姥姥给外甥带一种名叫“鱼鱼对虾虾”的蒸面食,说是“鱼鱼对虾虾,袢袢(姥姥)管住外孙孙”,意即让外孙健康地平安成长,长命百岁;再制作一对核桃虫,即意为让孩子吃得肥肥胖胖。孩子做满月、三岁、十三岁生日,亲友都要送一种“莲花抱佛手”的蒸食,说是“莲花抱佛手,守住亲娘永不走。”意为好管,不出意外、不生病;还要和怀抱石榴的小面人、“如意意”,一起摆在孩子的枕头边上,说是“面人人,长大大,抱住石榴说话话。”一般送二十个“莲花抱佛手”。另外,祭奠故人,要蒸“白头祭”。
过节也有蒸食。冬至、春节要蒸发财馍,普通蒸十二个,闰年多蒸一个,象征年年发财,月月发财,各家花样多姿多彩,有荷花、菊花、如意、桂花、莲花、梅花等。春节还要蒸枣山山、枣糕馍,意为早登银山、早往高处走。谢土蒸“土垒垒”——四个面球,一上三下,叠垒成小土堆状,大户人家“谢土”,一般人家“点灯”于立冬之后、冬至之前,安抚众神、祈求来年丰收。正月十五,祭祀“天地君亲师”,蒸莲花插枣馍,以示给释迦牟尼更换莲花宝座,献上三至五朵莲花,祈求佛祖保佑。而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敬神要蒸“如意意”,意为“吉祥如意”、“吉庆如意”、“万事如意”。
介休人常吃的“干粮”,最出名的当数千层卷饼,又称“子推蒸饼”,传说当年晋文公下令寒食禁火,晋国百姓前一日就制作了许多“子推蒸饼”,次日起寒食而用之。如今的“子推蒸饼”制作精细、品种众多、口感甚好、老少皆宜,成为晋中一带百姓众生喜爱的一种传统好食品,多在清明前后郊游踏青时食用。
其原料为:面粉克,温水克,酵面75克,碱面、食油、盐、葱花适量。
制作:将面粉放入盆内加澥开的酵面用水和合,发酵;将发酵面团加碱揉匀,揉光,以无酸味好;将面团切成若干等份,逐个擀成薄片,抹油、撒盐、葱花,然后卷起,用手扭成螺形,压扁,擀成1.5厘米厚的圆形饼,上笼蒸25分钟即成。
介休人好吃的蒸“干粮”,很有特色的还有花脸卷(二面花卷)、石条子(米面发糕)、开花馒头等。
花脸卷是用面粉克,高梁面克,清水、热水、酵面、碱适量,粗粮细做的一种蒸食。制作时,将酵面用清水澥开加入面粉中揉匀,,醒放加碱和合,以无酸味为好;将高梁面用热水拌起,揉匀,使面团光滑,软硬得当;将发好的面粉放在案上,用擀面杖擀成圆形,再将和好的高梁面团放在上面,使白面团裹住高梁面,收口包好,揉搓成长条形,切成10个小段,以90度拧转成花卷形;将面坯放入笼中,用大火蒸25分钟即成。
香甜可口营养丰富的石条子,是用适量的小米面、温水、酵面、白糖、碱为原料的。制作时,将小米面加酵面和合后醒放,待米面发酵后加入碱和白糖,用铲面的铲子将面搅匀后和成稀糊状,以闻不到酸味为宜;将面糊倒入蒸笼中蒸30分钟;出笼后分别切成四方块或斜方块即成。
介休人好吃的蒸“干粮”,还有一种形如花朵、香甜可口的开花馒头。原料用的是:面粉克,酵面75克,白糖75克,温水克,碱适量。制作时,将面粉克加入澥开的酵面和水一起和成面团,让其发酵;注意面发的是否适宜,不可过老或过轻;待面团内发酵面呈蜂窝孔状时,然后对碱,把剩余的面粉加入揉匀,再加白糖揉透,将面团揉光,稍醒待用;将面团放在案板上,搓成长条,按扁(每50克一个或两个)揪剂,剂口朝上,揉成圆馒头形,用刀在馒头顶端切个十字口,用大火蒸25分钟即成。
此外,介休人好吃蒸“干粮”,还有麻麻(馍馍)、荔枝馍、佛手馍、石榴馍、柿子馍、丝瓜馍、桂花馍;花卷、肉笼卷、蝴蝶卷、猪蹄卷、麻酱卷、枣泥卷;糖包子、肉包子;玉米面窝窝、高梁面窝窝……
(2)烤食,即用烤炉或鏊子烤熟的面食。
介休人好吃的烤“干粮”,除纪念介子推的各式各样的“火烧”之外,还有一种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的燕子形状的三角馅饼。这种三角馅饼,经火炉烤熟后,用柳条或麻绳串起来挂在门楣上晾干,以备寒食节时食用,故称“介推燕饼”。有的地方称其“之推面燕”或“之推燕”。山东《沂州志》载:“清明作面燕,插柳于上,阳干,专治小儿泄泻。”
介休人好吃的烤“干粮”,有许多是与介休当地的民间传说有关系的,比如可口而松脆的锅盔,便是一个实例。
相传,当年秦王李世民在介休雀鼠谷大战刘武周部属宋金刚时,被宋金刚带领的人马从四面八方团团围住,缺粮短草无救兵,谷内仅有一小泉,多日激战多疲乏,锅碗瓢勺全扔完,士兵用水当金子,倒一点点和面团,压扁放在头盔里,生堆小火在下面,一边烤一边翻,待到烤熟尝一口,又脆又香多解馋。秦王问随从:“这是什么东西?”随从缺水上火,耳朵直嗡嗡,很不好使,误以为秦王问他这是用什么东西做的?本想说以盔当锅,一时心急,脱口而说“锅盔”。李世民——秦王顺口便说:“锅盔,好吃!”从此,介休的“锅盔”这种烤食名称便流传下来,一直沿袭至今。当然,后来人们不再用头盔去烤“锅盔”了,改用鏊子烤制,千余年来,民间仍保留了原有的传统名称——“锅盔”。
制作“锅盔”所用的原料是:面粉克,水克,苏打粉少许,食油、盐备用。制作时,将面粉放入适量的苏打粉和备好的油、盐用水搅匀和合,并将和好的面团在案板上擀成圆形;将鏊子在火上烤热,把制好的生面饼放入,用温火烤,盖上盖,来回翻着烤熟即成。
介休人好吃的常吃的烤“干粮”有:烧饼、石头烧饼、暄饼、油夹饼、油旋子(油酥饼)、芝麻饼、枣半疙瘩等。
烧饼是香软可口,老少皆宜的一种烤食。其原料是面粉克、温水克、酵面75克、碱面、食油适量、红食色备用。制作时,将酵面用水澥开,加入面粉中和合、发酵,尔后加碱揉匀揉光,醒放待用;将面团分别揪成十个小剂,里面放上一点油面团,包好后,用面杖擀成圆饼,再用花夹压上花纹,刷上油,中间点上食红,上火鏊烤熟即成。烧饼的用途有三:其一,孩子做满月时,姥姥家为外孙送的礼品之一种,数量必须是四十个,意寓“四季无病”;其二,昔日孩子种牛痘满一个月时,姥姥家要送八个烧饼,介休方言中的“八”和“剥”是谐音,意为“剥了牛痘痂痂,早日全好耍耍”;其三,看望病人时,也送烧饼八个,介休方言中的“八”和“不”是谐音,意为“身体健康,常年不病”。
用于探亲访友赠品的石头烧饼,甜香酥脆。其原料是:面粉克,酵面50克,凉温水克,鸡蛋一个,熟油50克,碱适量,白糖、盐备用。制作时,面粉中加入酵面,兑碱,磕入鸡蛋,放入熟油,用水和合,按自己口味,分别加白糖、盐,揉匀,稍醒;将和好的面分成10等分,用面杖擀成薄圆片;把选好的小石头子放在锅里或火鏊上,当烧到一定温度时把擀好的饼放上去,饼上再盖一层烧热的石头子,烤熟即可食用。
香软适口、松软焦脆的暄饼,其原料是:面粉克,温水克,酵面75克,碱、油、盐适量。制作时,将面粉内加入澥开的酵面和水,发酵后搭好碱,揉匀,稍醒;将醒好的面团按扁,擀成长方形薄片,在上面刷上油,撒上盐,再折卷盘起来,擀成圆饼;将擀好的饼,放在火鏊上反正面烤,上面加盖,慢火反复翻烤,直至烤熟。
香软可口的油夹饼,民间传说为“翻身饼子”,讲究正月初八吃,意为“正发”——正儿八经地发财。其原料是:面粉克,温水克,苏打粉、油、盐少许。制作时,将面粉加点苏打粉用温水和成面团,醒放;将面团搓成20个小剂,用擀面杖擀开刷上油,放点盐,以两个为一组,卷折起按成圆形。然后擀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薄饼,放在鏊上反面稍焙一会儿即熟,颜色呈金黄色;吃时将熟饼从中间一揭两个,卷豆芽、粉条、胡萝卜丝热炒(或加蒜泥冷拌)的“和菜”食用,意寓“和气生财”。
油旋子,又名“油酥饼”,咸香味美,软脆可品口。其原料是:面粉克,熟油克,酵面50克,温水克,碱、盐适量。制作时,用水澥开,加入面粉和成面团,静置发酵(切忌发的太老),用碱兑好,揉光揉匀醒放;用熟油克与干面粉和起,作油酥面;将面团按扁,擀成长方形大片,放上油酥面、食盐,顺长卷起,揪成每50克2个的剂子;在面中间顺长切开,将面剂扭成圆形,按扁,上烤炉烤熟即成。
味鲜可口的芝麻饼,其原料是:面粉克,食油克,白糖克,渐水克,熟芝麻备用。制作时,将面粉、食油、白糖和合成面团,然后揪成10至20个小剂子;在小剂面皮的上面撒上芝麻,按扁成圆形,上烤炉烤熟即成。
小孩过生日时食用的枣半疙瘩,味美适口。其原料是面粉克,酵面50克,温水克,碱面适量,枣泥馅、食红备用。制作时,面粉放入盆内,加温水,酵面和合,静置醒放;将醒好之面团加碱,揉匀揉光,以无酸味为好,揪成10个等分面团;小面团内分别包上枣泥馅,擀成扁长圆形,上烤炉烤熟后,从中间切开,便成枣半切饼。
介休人好吃的烤“干粮”,还有孩子做满月、过一至三岁生日、完十三的廓联,中秋节的月饼,糖饼子(太师饼)、雪花饼、龙凤饼、牛舌头、焦包子、叫天翅,虎皮糕、夹糖糕,果酱条、果酱酥排,卷毡酥、荷叶酥、莲花酥、雪花酥、花生酥,鸡蛋卷……
(3)油食,即用食油煎炸而熟的面食。
介休人好吃的煎炸“干粮”,有麻花、油条、葱花烙饼等。
色泽红黄,松酥甜香的麻花,其原料是:面粉克,白糖克,熟油50克(不含炸时用油),酵面克,温水克,明矾、碱面少许。制作时,将明矾、碱用水化开,再把酵面、白糖、熟油同面粉一起用温水和合,反复揉搓,揉匀;将面团搓成长条,揪成20等分面剂,逐个搓成10厘米长的条,刷上一层油,用油布盖好,醒放;取面剂一条,搓成约60厘米的长条,然后从中间折回变成两条状,用左手指套住面的中间处,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将面反复搓长,然后将面头折回后插入左手食指勾面的圈内把头掖住,再向里搓几下,捏成四股绳状;下入热油锅煎炸,见浮起呈火红色时捞起即成。
香甜可口、色泽鲜艳的油条,其原料是:面粉克,碱8克、明矾3克、盐5克,食油适量;水——春秋季30℃的温水克,夏季凉水用热水点破用克,冬季45℃的温水克。制作时,将矾、盐、碱按所需用量备好,用水将其溶解,加入面粉中搅拌和好,使面团皮光滑润,在与面盆接触的地方抹上油,将面团整理盖好后,按季节(冬季注意保温),醒放一段时间待用,在面案上刷上一层油,将面团放在面案上用手拉长,拍成约10厘米宽、1厘米厚的长条,再用刀切成一寸多长的小断块,尔后把两块垛在一起,用手指顺着在上面一按,用双手捏住两头伸长,下入热油锅内炸,勤翻动,见油条鼓起呈金黄色,熟时捞出即可。
葱花烙饼,色泽金黄,外焦里嫩、香酥适合,且有浓郁的葱香味。其制作原料是:面粉克,清水克,葱花克,盐适量,食油备用。制作时,将面粉放入盆中,把水倒入(水应夏凉冬温),用面杖搅面至无干面粉为好,醒半小时,使面团发活而蓬松柔软;提面上案,案上撒干面粉,将面团擀开刷上食油,撒上葱花、盐,卷起切成若干小截,盘成旋饼状,再擀成薄圆饼坯;圆饼上鏊,旺火烙制,两面刷油,烙成金黄色,出鏊后切成八牙,顺切开处叠起来拍几下,使之层层相离、自然暄软。
介休人好吃的煎炸的“干粮”,还有煎饼、煮索索(油花花)、虚泡泡(吹泡泡)、麻叶、牛腰子、开口笑、蜜酥、油煎包子……。
笔者是土生土长的介休人,几十年来吃惯了介休人好吃的“干粮”。哪位朋友们对介休“干粮”感兴趣?请来介休去亲口尝一尝,亲耳听一听老厨师、年长者讲讲其制作手艺、轶事典故,定会倍感别有情趣的,不信您就试试看!
作者简介:高巨寿年生,山西省介休顺城关人。从21岁起,从事部队、煤矿群众文化工作,业绩载入《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国报界知名编辑记者辞典》《三晋群众文化人物谱》,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
本文源自《文化介休》年第一期总第5期
审核:王光亮原家敏
编辑:杜美锐张晓婷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tc/43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