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介休干调秧歌荣登大雅之堂
“十月正是好天气,
喜鹊喳喳来报喜。
心情激动不瞌睡,
清早五点就把床起。
北京要召开十九大,
早早地起来就开开电视机。
可惜咱到不了现场去,
误了这直播绝对不可以……”
近日,在晋中市举办的“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节目展演中,由介休市选送、介休晋剧团团长梁建龙精心编创的干调秧歌《中国梦》和京剧戏歌《中国脊梁》两个文艺节目在参演的31个节目中脱颖而出,分别荣获一等奖、二等奖。这两个节目因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接地气,聚人气,暖人心而获得评委和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原创作品《中国梦》深入挖掘我市特有曲剧种---干调秧歌,在曲调、伴奏、唱腔、舞台表现等方面加以升级提炼,成功将已列入晋中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剧种由介休走向晋中,并通过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30多家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让介休地方特色的最美声音唱响全国各地,也借此机会向世人宣告:介休干调秧歌正式荣登大雅之堂。趁着春节的浓浓氛围,记者对“介休干调秧歌”这一剧种的独特魅力以及发展演变进行了专访。干调秧歌是介休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因演唱时没有音乐伴奏,只凭演员的自身嗓音演唱,故称其为干调秧歌。流行于介休、灵石、沁源一带。它起源时间很古,据传是由游牧发展到定居农耕时田间劳作时随意编唱的词调,后逐渐发展衍变成这种剧种。采访中,张壁古堡郑广根老人回忆道:“介休干调秧歌非常盛行,早在清末民初,村里赶庙会的时候,都会有干调秧歌的演出,十里八村的人们闻讯后都会相约结伴来观看,有时甚至会出现好几台秧歌一起唱,跟比赛似的,戏台上唱、树底下唱、田埂上也唱,只要演唱的精彩,不愁没有观众的掌声,唱的卖力、听者如醉如痴。”郑老边回忆边告诉记者道;“干调秧歌正式开演之前,先要敲响开场鼓,开场鼓一停,紧接着就传秧歌,相当于报幕,传秧歌时要求吐字特别清晰,等到收场时要再次击鼓,并交代下次演唱的内容。干调秧歌也唱折子戏,演员以男性为主,也分生、旦、净、末、丑行当。”从郑广根老人那里记者还获悉,干调秧歌豪放粗犷,做戏表演又十分细腻,是戏剧中绝无仅有的特殊剧种,干调秧歌分街头演出和舞台演出两种,街头演出也称“踩街秧歌”或是“地毯秧歌”,演出节目有《绵山十景》、《绣荷包》、《拜年》等。舞台演出除“折子戏”外,还有《庆顶珠》、《九件衣》、《翠屏山》等大型节目。干调秧歌一般词多、道白少。唱词有三字腔、七字腔、十字腔等,并有紧板、慢板、二性板、大介板、绵绵板、哭板等板式,一般以剧中角色确定板式。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干调秧歌的表演也分为唱、念、做、打。唱,以介休方言为主;念,少数携带晋南腔;做,根据剧情通过肢体语言,适当做夸张,将喜怒哀乐发挥的淋漓尽致;打,常出现在武戏中,以棍棒代替长枪,刀是真刀,并以拳脚配合。干调秧歌的服装比较简单,质地以棉布为主,极其简朴,妆容也非常简单,没有彩妆,只有锅底黑、石灰白两种色彩。郑老还告诉记者:“‘文革’期间,干调秧歌旧剧目被看做不健康内容,停止了演出,秧歌艺人们相继改行,年轻点的则学了戏剧,并且由于无伴奏,演出采用的是地地道道的介休方言,随着流行音乐、网络视听的盛行,干调秧歌从此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即将面临失传。”传统的就是民族的,不能被人们遗忘!近年来,干调秧歌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北京中科白殿疯在哪里黑龙江白癜风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mj/46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