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地名二普成果展襄垣县冯村
群众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
冯村村民委员会
FéngcūnCūnmínwěiyuánhuì
北底乡
冯村原名田村,后因冯姓得势,改名冯村。
明洪武二年,冯村隶属襄垣县长乐乡北下良都冯村里所辖,民国十一年隶属襄垣县第一区第十编村即南娥编村所辖,建国后隶属南娥乡、韩村乡、北底乡所辖,年至年属城关人民公社所辖,年7月属北底人民公社所辖,年4月至今,属北底乡所辖。
襄垣县北底乡冯村,位于襄垣县县政府东北处,距北底乡政府7千米处,东与韩村毗邻,西和善福乡善福村接壤,南和南娥、杨家咀村相连,北和善福乡石楼村为邻。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80户,口人,1个卫生所。耕地面积亩,人均4亩。村民的主要产业是种植业和在外出务工的收入。近年来,在乡党委和乡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在支村委干部和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大搞农业建设,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大棚种植业,种植大棚24架,主种青椒、北瓜等大棚蔬菜,增加了村民收入。同时转移了剩余劳力70名,村民人均收入元。村中大搞基础设施建设,铺通了水泥进村道路,家家户户通了水泥路,通了闭路电视,通了电脑网络,建设了村民活动场所,改善了全体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晋冀医院第二所冯村旧址位于北底乡冯村。年8月26日,八路军晋冀医院第二所进驻冯村,负责接收由解放襄垣城战斗中转移来的伤员。驻冯村期间,所部办公室设在李维宏家,灶房设在南圪垒,司药房设在杨书堂家,医疗手术室设在李兆兵家西房,伤员住在北圪垒。看护伤员任务,由周边南娥、北底、石楼等村的妇联组织当地妇女轮流负责。
冯村三教庙位于襄垣县北底乡冯村村西。坐北朝南,东西长28米,南北宽32米,占地面积约为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有建筑为清代遗构,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现存戏台、献殿,两侧为东、西耳殿,东、西厢房。献亭位于0.9米高石砌台基之上,面宽三间,进深五椽,梁架为六檩构架,柱头斗栱为异型栱。戏台为过路台石砌踏垛,台基高1.65米,卷棚顶,面宽三间,进深五椽,无移柱,明间开间较大,砖木结构。
李四贞(-),襄垣县北底乡冯村人,晚清时期襄垣“恒益隆”、“恒茂昌”钱铺的创始人。李四贞自幼聪明好学,两岁时父亲请私塾先生在家中为其授课。12岁时到太原读书,后读中医学。毕业以后,李四贞随父亲到山西介休经营杂货铺,商号为“公盛昌”。在经营的同时,他发挥所学为老百姓治病,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中医大夫。清咸丰二年(年),李四贞的父亲去世,他将父亲在介休经营的杂货铺变卖,回到家乡襄垣经营。咸丰三年(年),李四贞与本县石峪村韩怀保合资开办钱铺,号“恒茂昌”,投资达六千两白银。另外,李四贞又独资以四千两白银,开办了“恒益隆”钱铺。其经商范围涉及钱铺、当铺、酒坊、药铺、花店、菜铺,尤以钱铺和当铺为其主要经营业务。钱铺的主要业务是:兑换钱币、鉴别银质、代商包管闲置货币、办理委托支付业务。在经营过程中,其态度热情,讲究诚信,经营有方,成为襄垣县第一家著名的“钱庄”。随着经营利润的增多,到光绪十三年(年),李四贞又在东街办起了“晋盛当”,在虒亭办起了“恒升档”,以放账为主业,兼营其他。存档的次序是:看货、协商、开票、编号、记账、上架。点档期满取赎时,店铺认票不认人,凭票记货扣額、利息扣额两项交付后方可赎回当物。进行典当的主要对象为贫农、佃农、雇农、部分破产地富及没落中农。典当的物品主要有衣物、农具、日用品、金银手饰、珍珠、宝石玉器、木器等。一般当品当额只有市场价的一半,俗称“半当”。当期一般有五种,分别为十二个月、十五个月、十八个月、二十个月、二十四个月,以十二个月为最多。利息按月计算,一般月息为三分。利率则根据当物的价值区别对待。
光绪三十三年(年),李四贞染病去世,钱铺经营交给大儿媳刘氏。民国十年(年)因战乱频起,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刘氏虽尽力经营,但大势不可逆转。民国二十七年(年)钱铺倒闭。李四贞在其经营最繁盛时期,或修或买共有十二座院落,有地百余亩,在北关村还买有30余亩菜地。同时,李四贞以医术高明,成为襄垣有名的中医大夫。现在,冯村仍有李家当年修建的住宅数院。
传播长治民政声音
讲述长治民政故事
奉献长治民政智慧
做好长治民政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mj/43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