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晋善晋美走进晋中

医院订阅哦

晋中概说

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依太行,西傍汾河,北与省会太原市毗邻。晋中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巨大的年轻城市。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商代后期境内就有城邑出现,春秋时期开始设立县一级行政建制。

晋中美食

榆社干面饼

据记载,榆社干面饼已有多年的历史,制作手艺和工序一直流传至今,一直是榆社人最喜欢吃的小吃,是老百姓食谱中重要的“干粮”,还成为一些重要场合不能少的主食,也是当地人馈赠宾朋好友的礼物。

这种饼在制作的时候不加任何调料,也不需要油炸,而是用山西民间制作饼类食物的炊具鏊子烧烙而成。看着色黄,闻着味香,吃到嘴里更是柔软可口,酥香味美。而且这种饼的制作工艺还传播到与榆社相邻的武乡、左权等地,但都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做法,并且还添加了很多辅料,有甜的,有咸的,味道不一。传统做法的干面饼只有榆社才有,也只有榆社才能做得出那种味道。

干面饼,原是宋代的宫廷食品,都由一姓氏世代承传,到明朝燕王夺取其侄皇帝位后,宫廷也发生变乱.此人也流露街头,卖干面饼为生.同时建文帝的后代也流露街头以乞讨为生.燕王派人监视看何人给他吃食,就抓起来审问.这个卖饼子的,就和建文帝的后人,偷偷约定,只要我打饼子的擀面杖一响,你就来随便拿.久而久之,也被监视人发现.这个人就逃出京城,流落云竹以打干面饼为生.所以正宗干面饼就发源于云竹,现国内唯榆社有其食品,很有地方风味,榆社人都以上等佳品食用和送人,特别是夹上牛肉猪头肉更是美味.年后更分于大街小巷.凡打饼子的都把擀杖敲的响亮就是来源于上述传说。

晋中名人

孟母

孟母,相传姓仉(zhǎng)氏,战国时晋国(今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东西仉村)人。

孟子三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教子佳话。

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三国时期徐庶的母亲徐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贤良三母”,且位居“贤良三母”之首。

温庭筠

温庭筠(约年-约年),唐朝并州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字飞卿,别名温八叉、温庭云,晚唐诗人、词人,花间词派代表词人。温庭筠出生没落的贵族家庭,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裔;他精通音律,词风浓绮艳丽,语言工炼,格调清俊,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有“温李”之称,但其成就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来说,都不如李商隐;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温庭筠代表作有《商山早行》、《过陈琳墓》、《菩萨蛮十四首》、《望江南》等。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温庭筠诗词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孔祥熙

孔祥熙(年9月11日-年8月16日),字庸之,号子渊,山西省太谷县人,祖籍山东曲阜,出生于山西省太谷县一个亦商亦儒的家庭,孔子的第75世孙。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部长。孔祥熙长期主理国民政府财政,主要政绩有改革中国币制,建设中国银行体系,加大了国家对资本市场的控制等。孔氏家族也与蒋、宋、陈三大家族并称为四大家族,曾一度控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

晋中神话传说

清虚阁和鲁班

清虚阁,位于山西省榆次城内南关,榆次老城中.榆次市人俗称之为南阁,也名玉皇阁,观音阁。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清虚阁为鲁班所建.鲁班与其妹妹打赌要在一夜之间建好一座楼阁.于是,鲁班连夜开始建造.在快要建好时,他的妹妹在旁边的草丛中看到了,她怕哥哥建好,赢了她,于是学鸡叫.鲁班误以为真的天亮了,慌忙离开,在离开时忘记了拿他的斧头.现在的清虚阁楼上还摆设着一把大斧头,据说就是当年鲁班匆忙离开时留下的那把斧头。

东阳净觉寺的传说

净觉寺位于东阳村的南门口,从北向南的五间过殿拱斗悬檐,左右两边是撞鼓楼,门前竖着一对铁旗杆,两旁蹲着两个铁狮子,那气派那威严真是难以言表,踏上石阶进得过殿,过殿里塑着五匹战马,战马形态各异,昂头扬蹄,雄风超凡。

东边两匹一红一黑,那红的便是关老爷的赤兔,西边三匹一白一黄一斑,这白的就就是常山赵云的坐骑。这一红一白两匹战马,在东阳传颂了数百年,是脍灸人口的传奇故事。净觉寺斜对面是东阳村的南门,出了南门是一片望不见边的油绿麦田。一天早晨,麦田的主人走到田间,突然发现麦苗被牲口啃吃去几片,于是夜间便悄悄留守。

那天夜半时分,忽见一匹骏马来到麦地低头便啃吃麦苗,麦田主人急忙去赶,追至净觉寺门前骏马就不见了,他走进寺里,只见过殿里的赤兔马口里还衔着几棵麦苗,麦田主人便跪在关公像前禀告此事,当夜,他梦见关老爷给了他四颗铁钉,并告诉他要责罚赤兔,为他耕种三年。

次日,他进寺在伽蓝殿(又称五虎庙)里,只见关老爷塑像的脚下果然放在四颗铁钉。

此后三年里秋耕春播时节,不知何人就替他把地耕种完毕。

三年后的一个夜晚,麦田的主人又梦见关老爷对他言道“三年责罚期已过,我脚下四颗钉,你不用更待何时?”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麦田主人急匆匆地进得寺院,在伽蓝殿里见关老爷脚下的四颗铁钉在微微地滚动,他连忙拿起铁钉来到过殿,在赤兔马的马蹄上钉了三颗钉,因为赤兔马的左前蹄成钩弓形不着地,没有办法钉钉子。他想关老爷给他四颗钉,这颗钉一定得用上。于是他就出资在赤兔马的一旁塑了一个马夫,马夫左手拉缰,右手握着那颗钉。说来也怪,但凡进寺之人看到马夫手中那颗钉,无不打个冷颤。

自属小诗

马像偷食麦苗草,

田主惊觉赤兔为。

报公关帝赐四钉,

三年劳苦只留一。

清风洞与张彪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

婺源清风洞位于婺源清风仙境风景区,景区位于婺西北部赋春镇严田--王村,交通便利,于古县治清华镇至赋春镇公路旁。这一天恰逢十五,突然天降大雨,人们无法上山听文殊菩萨讲经,文殊难得清闲,就在水晶院殿内闲坐。不想竟看见一对老夫妻冒着大雨上得山来,然后来到文殊殿前三拜九叩,嘴里念念有词,文殊听得真切。原来这一对老年夫妻是山下西左付村人,年近天命仍然膝下无子。两人几十年如一日,逢到初一十五都要到水晶院烧香求拜,风雨无阻,从不间断。文殊菩萨大为感动。恰好刚刚收到一个游魂,不如就赐给他们吧。文殊想罢,一抬手,一股清风飞入那夫人的怀中,但那夫人竟然浑然不觉。只是回到家中,那夫人才感到身怀有孕。于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老夫妻生下了一个健壮的男婴,取名张彪。老夫妻自是欢喜万分,就倾其所有在水晶院请戏班唱了三天大戏,以报答文殊菩萨的大恩大德。

时光荏苒,张彪长到5岁的时候,有一天水晶院的老住持夜间偶得一梦,梦见文殊菩萨给他送来一个红肚兜男孩。住持醒来,知道那是文殊菩萨点化他收徒。于是住持就下得山来寻找梦里那个红肚兜男孩。

几经周折,老住持终于在西左付村东面靠山处的一户人家门前,发现一个戴红肚兜的男孩正在门前玩耍。住持上前细细打量,这个男孩竟然与他在梦中所见一般无二。于是,他就进得院来,和其母亲说明来意。

张彪母亲几十年到水晶院上香,与住持自然非常熟悉。儿子本就是佛家所赐,理当上山服侍佛祖,于是满口答应。张彪就这样随水晶院住持上了乌金山水晶院,跟着住持习武十年,学了浑身武艺,直到老住持高龄圆寂才回到家里。

之后,张彪外出务工,来到煤窑给窑主背煤为业。张彪每日勤勤恳恳地劳作,但他没有忘记练武。每天他都起得很早,在上工之前总要到乌金山的大慧石上采气练功,从不间断。天地日月之气积聚于此,使他的武艺更加炉火纯青。

晋商大院之乔家大院

在中国民居中,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齐名,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山西民居中,最富庶、最华丽的民居要数汾河一带的民居了,而汾河流域的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又数祁县和平遥、灵石等地的晋商大院了。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间房屋,总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整个院落是城堡式建筑。乔家大院被誉为我国北方民居建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民间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

乔家大院雕刻题材广泛,多以花鸟鱼虫、富贵长寿、多子多福、马上挂印、琴棋书画、葡萄百籽等吉祥图案为主。其中大型砖雕"百寿图"、"省分箴"、"福德祠"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随处可见的精致的板绘工艺和巧夺天工的木雕艺术,雕刻品个个都有其民俗寓意。

每个院的正门上都雕有各种不同的人物。如一院正门为滚檩门楼,有垂柱麻叶,垂柱上月梁斗子,卡风云子,十三个头的旱斗子,当中有柱斗子,角斗子,混斗子,还有九只乌鸦,可称一等的好工艺。二进门和一门一样,为菊花卡口,窗上有旱纹,中间为草龙旋板。三门的木雕卡口为葡萄百子图。二院正门木雕有八骏马及福禄寿三星图,又叫三星高照图。

在乔家的三号院有一个犀牛望月镜,它高两米重一吨,采用东南亚的铁梨木雕刻而成,是国家的一级文物。它同时也是乔家的镇宅之宝,整个宝贝由三部分组成,上面是镜子代表圆圆的月亮,中间是祥云,底座是犀牛,因此叫"犀牛望月镜"。

关于"犀牛望月镜"有一个传说。

传说犀牛本是天上一位神将,奉玉皇大帝旨意,下界传达:"一日一餐三打扮",结果却误传为"一日三餐一打扮"因而玉帝逐其下天界为人间照福,犀牛为了尽快解决人间疾苦,让百姓生活富裕、安康,便每当月圆之日时,回到天庭请求玉帝派财神爷光临人间,助他一臂之力。从踏上天庭那日起,民间就有了"犀牛镇家灵,望月回天庭,虔诚月儿圆,财神来光临"的顺口溜。犀牛望月镜造型独特,样式美观,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堪称为稀世之珍品。镜子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上面镜子呈圆形,代表月亮,中间祥云,底座是一只犀牛,"犀牛"的谐音是"喜牛",是大吉大利,喜从天降的吉祥物。当年的晋商巨族-乔家大院的主人闻此传说后,便尊奉"犀牛望月"为生财镇宅之宝。从此"明月高照祥云绕,安居乐业鸿运来"今乔家仍供奉其宅地内。

晋中民俗活动

祁太秧歌(太谷秧歌),因其产生于祁县、太谷而得名。又因其在榆次、平遥、介休、交城、文水、汾阳、太原等晋中地区广为流传,故又称“平遥秧歌”、“晋中秧歌”。

祁太秧歌是一种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太谷县以及周边县市的民间戏曲艺术。属于晋中盆地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戏曲的综合体艺术。它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习俗、传闻软事等为题材,以优美的曲调和表演形式,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平遥鼓书原名弦子书,又叫平遥盲书,起源于平遥,流行于汾阳、介休、孝义等县,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平遥鼓书,最初是单人坐唱,到清末才发展成为多人坐唱。分为红、黑、生、旦、丑等行当。

平遥鼓书的演唱形式起初是单人坐唱,左腿绑竹板,右腿捆铜钹,右手持兽骨签子,手指戴兽骨帽,盲人端坐,腿上立一把三弦就是“平遥弦子书”了,一个人就是一支能弹能拨会打击的“乐队”。后来人员增加,根据内容情节分出角色和红、黑、生、旦、丑的行当,乐器也添置有大三弦、小三弦、四弦、板、镲、胡琴等。

平遥鼓书的伴奏乐器有四弦、月琴。说唱曲调,原来多采用晋中民歌说唱中,使用平遥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山西晋中,我想看看你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平遥县内,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

平遥古城墙,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年~公元前年)为夯土城垣。明洪武三年(年)重筑,由原“九里十八步”扩为“十二里八分四厘”(6.4公里),变夯土城垣为砖石城墙。按照相传的“山水朝阳,龟前戏水,城之攸建,依此为胜”说法,取神龟“吉祥长寿”之意,筑为“龟城”。明、清两代都有补修,但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为方形,墙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的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城周辟门六道,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西诈外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有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圣人。城墙历经了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雄风犹存。

石膏山,雄踞在太岳山北段,为太岳山主峰之一,海拔米,位于灵石县城东南约35公里,北距太原公里。与介休绵山、沁源灵空山鼎足而立,是省级风景名胜区。这里,奇峰叠翠,高人云表,风景奇特。每当春末或初冬,山下已是春雨沙沙,或秋雨绵绵,山上依然是白雪皑皑,蔚为奇观。

小组成员:

唐中钰,郝雅欣,李振,吕俐敏,张宁宁,田丁伟,郭卓群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顾问:高忠严

策划:武振宇、王强

图文编辑:王淼欣

山西师大民俗学









































北京治疗白癜风找哪家医院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怎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mj/4378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