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广角浅谈介休旧县志中的经济信息

明清以来陆续编纂成书的几种《介休县志》,尽管由于当时编纂者的思想局限,没有将各个时期社会经济状况放在突出地位进行记述。但就一些简略的记载,也可窥见历代介休地方产品的一些兴衰概况。今将介休旧志中有迹可寻的产品,择其要者分别叙述。

汉槐酒

清乾隆《介休县志》载:“汉槐酒,馆在汉槐前,名汉槐馆。色似竹叶青,邑中之第一佳酿,土人呼为汉槐酒。”民国《介休县志》载:“汉槐酒以汉槐馆酿酒出名,今废。”

汉槐,即县城东郊郭泰祠堂门外的老槐树,相传为郭泰生前亲手所植,民国年间仍在,今已无存。郭泰即郭林宗,人称有道先生,东汉末太学生,以其反对当时宦官外戚专权,不应皇帝征召,奖誉人伦等品格闻名于世。死后在墓前建祠,蔡扈曾为之撰写了著名的《郭泰碑》立在祠内。历代曾有不少文人学士墨客骚人前来凭吊致祭,也在祠堂内外立了一些碑碣。汉槐旁边还立着一块碑,上刻“三贤故里”四个大字。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介邑一大名胜,游人甚多。加之祠前就是晋陕交通古道,行旅客商络绎不绝。这大概是在这里设立“汉槐酒馆”的原由。而馆内所酿之酒,“色似竹叶青,邑中之第一佳酿”,能够赢得这种声誉足见其质量之高。但在民国志中却已经有废业的记载,使我们难以品尝其香醇美味,岂不惜哉!

丝绢

清康熙、乾隆、嘉庆三种《介休县志》,均有出产“蚕桑”“丝绢”的记载。在清末“民初”社会经济十分萧条的情况下,也不乏人倡导。据民国《介休县志》载:“清光绪四年,邑绅郭可观提倡蚕桑,置北坛地一顷二十余亩为桑园(在今体委大操场一带),城南街设机房。”又载:“民国八年,知事张赓麟创设女子蚕桑传习所。十年设贫民习艺所,各学校亦兼有授纺织业者。”这些记载,说明“蚕桑”“丝绢”是介休古已有之的传统产品;民国初年更引起县太爷的重视而悉心倡导,这可见其发展的潜力所在。但没有得到发展,便遇上大的社会动乱。据说,抗战前街市上还有一些缫丝作坊,生产民间所用各色丝线。

后来连这也没有了。解放以后,万户堡等乡村仍在养植蚕桑,蚕茧产量也不算低,但均远销外地。

瓷器业

洪山窑出土青釉刻纹深腹钵(残)

当今我们只知道洪山陶瓷最有名,但据清康熙《介休县志》载:“瓷,出师屯、磨沟、洪山等村。”《光绪介休志》也载:“瓷,师屯、磨沟、洪山三村民,以抟植为业,领甋之属黝而光,今且坚致为缥瓷。”这里把洪山排在师屯、磨沟之后,可见在介休历史上洪山瓷还不是首屈一指的。而将师屯排在第一,据民国《介休县志》载,是由于“师屯土色最佳”,其产品质量也当居于其他产地之首。

二龙闹海影壁心(后土庙)董西平摄

介休的琉璃制品在国内很有名,现保存完好的后土庙琉璃瓦顶和各种琉璃制品,还有北辛武村的琉璃牌坊,张壁村可汗庙的琉璃碑等,色彩鲜艳,制作精巧,为当今国内罕见的珍贵文物。五台山寺院数百座,但纯用琉璃瓦、件作屋顶的实在不多,比之介休庙宇的琉璃烧造工艺逊色不少。而介休琉璃制品,据传主要也是产于师屯。但后来唯独洪山瓷业得到发展,解放后更变为半机械化,产品远销国外几十个国家。而其他瓷业产地却衰而不振,特别是师屯早已偃旗息鼓了。民国《介休县志》谓:介休“瓷器窑共二十家,亦为多年工业。惜不知改良,进步甚迟。师屯土色最佳,近时资本家缺乏,故废业者多。”

柢木器

柢,为树木之根;柢木器,即用树木之根所做的器具。自康熙以后的几种《介休县志》都记载介休有这种器具的生产。据了解,这种器具是用树木根按其自然形状,经过璇、刻等技艺加工而成。有大有小,小者如碗、碟、香炉、笔筒等以及其他工艺品的底座;大者有花盆架等诸种。有的为原木色,有的表面涂以黑、褐、珊瑚及其他颜色的漆料,光泽倍生。这种器具多用为室内装饰,置于客厅居舍,显得古色古香十分高雅。在当前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消费要求也随之讲究的情况下,恢复和发展这种器具的生产是有其出路的。

苇席

《光绪介休志》转引“唐书”一则资料谓:“汾州岁贡硝石五十斤,石膏五十斤,龙须席十领。”龙须席是什么样子?难以描绘。但既然充贡,说明它的质量是不低的。介休当时隶属汾州,汾河又横贯介休,沿岸适宜苇子生长,这是种苇织席的天然条件。据康熙等县志载:“苇席出宋安站、段屯等村。”《光绪介休志》载:“苇,西段屯多种之,织席为村民恒业。道光壬辰、癸巳间因攘利涉讼,遂废不复种。惜哉!”民国志载:“义安之苇席……。”可见苇席生产在介休也是历史久远的。

洪山香

洪山香,用柏、檀等木研为细末制成。早在康熙《介休县志》中就有“香,出洪山”的记载。民国《介休县志》载:“洪山香坊共百四十家,行销最广。近销于本省各县,远及于河南两湖等处。”足见当时这种产品的生产规模之大和销路之广。而产品品种也是多样的。记得有一种叫“鱼香”的香。是用筷子粗细的长香条,编织成宽一尺多、长两尺多到三尺的长方形图案样,再用细秸秆联缀一起,上面有讨人喜欢的各种图案。香头留在最上面中间,以备点燃。这是一种带有艺术性的产品。每当喜庆佳节,绑在木棍上,中间再贴上写着“满院生辉”“吉庆有余”等字的红纸条,然后插在院心点燃起来,满院喷香,好几天也燃不完。解放前洪山香多用于寺庙或家庭祭祀。

除此之外,在民国志中还记有“磨沟之瓮”“板峪之砂锅”“义棠、樊王之石灰”“龙凤之木炭”“段屯村之羊烛”。说这些产品“制造俱佳”,但“只敷本地使用,未能扩而充之”。这些都是比较可贵的信息。

根据傅钟源先生遗作整理

存史资政教化

史志介休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到哪里治疗最好
白癜风医院地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mj/14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