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部分地名校补
作者简介
吴良宝(-),男,江苏新沂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古文字学,侧重战国文字与战国史地。
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基本上将每个朝代取一个年限,绘出该年份的高层政区和统县政区的分布、幅员与边界,并以点状标志的方式标示县级政区的位置”。这是二十世纪中国通代政区地理研究的集大成者。随着历史地理及相关学科研究的进展,《地图集》中存在的疏漏逐渐显现出来。即以《地图集》第一册“战国时期”诸图而言,不断公布的战国文字资料以及研究成果,不仅能够据以纠正《地图集》在疆域变迁方面的某些失误,还可以补充相当数量的可考县名。比如,战国兵器铭文中常可见到许多当时县的地名;不少战国古玺是县一级官吏用印,货币上的地名也是县的地名。另外,战国竹简、陶文中也有相当数量的县名。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县名见于《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地理志》)而为《地图集》所未收录。这些县名可以证明许多秦汉时代的地名在战国时代早已有之。因此,辑集这些地名资料,对于探讨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地理沿革具有相当的价值。我们曾对战国文字中的三晋县名进行辑集,今拟将搜辑的范围扩大到三晋之外的其他诸侯国。
基于此,本文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讨论《地图集》第一册战国部分在疆域变迁、地名定位等方面的明显疏误;一是根据战国文字资料补充《地图集》中未收录的县名。由于本文所补充的地名资料的时代多属于战国中晚期,同时也为了与《地图集》以静态图集标绘政区变化的原貌相一致,文中只是平面化地列举需要补充的地名,如无必要,一般不再对其时代详加说明。
文中使用的公元纪年资料,均引自杨宽先生《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年新版)附录三“战国大事年表”。在引用古文字资料时,一般不作严格隶定;资料出处多使用简称,文末附有简称对照表。本文引用的资料截止于年底。
一
排比史籍记载可以看出,《地图集》第一册中的“诸侯称雄形势图(公元前年)”在各国疆界的划定方面有一处明显的失误,另外还存在几处疑问。
魏国在今陕西境内的领土,渭水以北部分主要包括上郡、西河等。魏国的上郡,因《史记·六国年表》中记载魏“筑长城,塞固阳”,而《正义》等唐宋旧注将“固阳”视为汉代稒阳县(今内蒙古固阳县南),因此传统上将魏上郡的北界一直扩展到今内蒙古境内。对此,史念海先生已指出:“汉稒阳县及其周围各处,本为林胡所据,赵武灵王始攘胡辟土”,魏国何能远筑其长城于赵国境内?从魏国在今陕西神木县一带铸造有“言昜二釿”等桥形布币(见《货系》、、)来看,魏上郡的范围至少一度包括今陕北部分在内应该是确定无疑的了。“形势图”中将“定阳”划归赵国,大概是受了《战国策·齐策五》苏代说齐闵王章“昔者魏王…其强北拔邯郸,西围定阳”的影响,其实“定阳”为秦上郡地而非赵地。魏国上郡直到前年才最终入秦。因此“形势图”中将魏、赵在陕西的边界划在今延安、宜川一线,将包括雕阴在内的魏国上郡大片土地划归秦,肯定是有问题的。
图为诸侯称雄形势图
“形势图”将位于今河南鹤壁附近的赵国旧都中牟划在赵境内,大概是不对的。《水经·渠水注》:“自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故赵之南界极于浮水,匪直专漳也。”杨宽先生推测两国易地的时间是在公元前年。
“形势图(前年)”将包括今河南内乡、西峡等地在内的领土划归秦国,将原宋地仪台在内的今河南柘城、商丘与安徽亳县之间的土地都划归魏国,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史记·楚世家》载张仪以“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诈楚怀王绝齐,又《越王勾践世家》载齐威王使者说越王云:“商、於、析、郦、宗、胡之地,夏路以左,不足以备秦”,接着又说“楚三大夫张九军,北围曲沃、於中”,说明在前年之前,秦未能据有今西峡、内乡等县地。《战国策·楚策一》“邯郸之难”章载魏惠王围攻邯郸、赵求救于楚,“楚因使景舍起兵救赵,邯郸拔,楚取睢、濊之间”(其时在公元前年)。楚所取的“睢、濊之间”的具体范围,研史诸家还存在歧见。
另外,“形势图”将魏国河东与河内两大区域的联系通道放在今山西太谷、武乡之间的上党山区,诸家对此意见也很不一致。魏国迁都大梁之后是否通过上党山区来连接,还是一个疑问。
二
《地图集》第一册“韩·魏”部分,依据战国文字资料可以补充的县名将近三十个。
魏国在今陕西境内的县名,地望可考的有:“言(圜)昜、漆垣、高女(奴)”(属于《地理志》上郡范围),这有“??昜冶”戈以及“言昜二釿”、“高女一釿”桥形布、“桼垣一釿”圆钱(见于《货系》、)等为证。故址分别在今陕西省神木县东、铜川市西北、延安附近。
图为战国时期魏国币“言昜二釿”
图为战国时期魏国圜钱“桼垣一釿”
在今山西境内的可补县名,地望有考的有:“左邑、千亩、虒、涑”等。左邑在山西闻喜县、千亩在介休县南,“虒”地则与《地理志》上党郡铜鞮县下的“上虒亭”、“下虒聚”有关,涑县应与山西西南部的涑水有关。可参看“左邑余子啬夫”、“左邑发弩”与“千亩右军”官印(《玺汇》、、)、“三十年虒令鼎”与“涑县发弩戈”(《集成》、)等。
图为“三十年虒令鼎”
韩国在今山西境内曾占有“皋落”县(垣曲县东南),韩襄王时的“十一年咎茖(皋落)令戈”即为依据。韩兵还有“十二年少曲令戈”(《集成》)、“十年汝阳令戈”。《史记·范睢传》:“秦昭王之四十三年,东伐韩少曲、高平”,在今河南省济源县少水弯曲处,《地图集》仅作为地区名标示(第35-36页);《战国策·秦策三》“应侯失韩之汝南”章,可证战国汝阳曾属韩。《集成》的“长陵盉”有“长孓(葛)”韩国刻铭,该地在今河南省长葛县北。
魏国在今河南、安徽境内设置的县名,可考的有“桐丘、顿丘、梧、淄丘、芒”等,见于“五年桐丘令戈”、“三十四年邨(顿)丘戈”、“三十三年郚(梧)令戈”、“九年(淄)丘令戈”、“十年邙(芒)令戈”(《集成》、、、)。桐丘在今河南省鄢陵县与扶沟县之间,顿丘在濮阳北,淄丘在今安徽省濉溪东、芒在永城县。魏国还有“芒阳守令戈”,这个“芒阳”应与在今河南永城的芒县有关。
另外,韩魏方足小布中的“幵阳”、“北箕”、“冠阳”、“咎奴”、“阳”等(《货系》、、、、),魏器《二十三年鼎》中的“襄平”,兵器中的“马雍、格氏、皇阳、安阳、申阴”(《集成》、、、、)以及“阴”等县名,待考。
第35—36页“宁”地(今河南获嘉县)下括注“修武”。《史记·魏世家》“通韩上党于宁、共”,《正义》引《韩诗外传》云:“武王伐纣,勒兵于宁,故曰修武。”《玺汇》有魏官印“修武县吏”,传世有魏“宁冢子鼎”,咸阳曾出土秦国“修武府杯”,可见修武、宁并非一地。《韩诗外传》的说法不可信,此处当改。
三
“赵国·中山”部分,可以补充的县名有三十个左右。铜器、玺印中的县名有“土匀、平陶、汪陶、埒、栾、阳原、当城、三台、乐城、沮居”等,可参看“土匀(军)錍”、“汪陶令戈”、“三年栾令鈹”、“元年寽阝(埒)令戈”(《集成》、、、)、“平陶宗正”与“阳源府”、“坣城府”、“三台士序”、“乐城府”、“虘居司寇”官印(《玺汇》、、、、、),地望分别在今山西省石楼、文水、应县西、繁峙东北、神池县以及河北省阳原县西、蔚县东北、容城县西南、献县东南、怀来县西。
赵国尖足布币中的“西都、余(涂)水、鄤九阝、虑虒、繁寺、阳曲、埒阳”(《货系》、、、、、、)与“善往(无)、娄弁(楼烦)、郭(崞)”,在今山西孝义县、榆次西南、平定县、五台县北、浑源县西南、太原东北、右玉县东南、宁武县、浑源县西。另外,还可以将方足小布中的“平于(舒)”、“隰城”补充进来,地在今山西省广灵县、离石县西。
赵国三孔布中可考的县名有“上(艾)、五阱、上曲阳、上尃(博)、下尃(博)、亲(新)处、平台、封氏(斯)、沮阳、关、无冬(终)”(《货系》、、、、、、、、、《钱典》等),上艾在今山西阳泉市,五阱与无终等地分别在今河北石家庄西、曲阳县西、深县南、定县东北、平乡县东北、赵县西北、怀来县东、滦城县北、涞源一带。
另外,见于尖足布币中的武平、邪、大阴(《武陵》31有“大阴令戈”)等,见于三孔布中的家阳(《古印集存》册六有“家阳司寇”官印)、安阴、雁即、戏、王夸等,见于方足小布的“长安”等,见于《玺汇》的榆平、的庶犀、的曹遽、的富昌等,见于《集成》“三年武囗令剑”等县邑名,地望均待定。
四
“秦·蜀”部分,据兵器铭文可补充十多个县名。比如,“二十二年临汾守戈”(《集成》)中的“临汾”,在今山西曲沃县北。另外,秦兵器在胡部、内部等部位刻有兵器置用地名,像“怀德、广衍、洛都、高望、武都、孱陵、阳周、大陵、渠囟、鍚、徒经”等,见于“二十一年相邦冉戈”、“十二年上郡戈”、“十二年上郡守戈”、“九年淄丘令戈”、“武都矛”、“孱陵矛”、“阳周矛”、“隰城平都矛”、“元年埒令戈”、“王四年相邦仪戈”、“三年相邦吕不韦戈”(《集成》、、、、、、、)。怀德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北,广衍、武都在内蒙古准格尔旗、乌拉特前旗东南,洛都、高望均为秦上郡属县;阳周、鍚在今陕西省子长县西北、白河县东;大陵在今山西省文水县北,孱陵在今湖北省公安县西。
云梦睡虎地秦简《编年记》载昭王“二十九年,攻安陆。”安陆在今湖北安陆一带。
秦兵器中的地名,如《集成》铜戈中的江、鱼,的“平都矛”等,均待考。
五
燕国地名见于史书记载的相对较少,而战国燕文字资料可以补充一定数量的县名。比如《集成》“燕王职戈”背面有“湶州都囗”,湶州即泉州,在今天津市武清县西。《集成》有“右湶州县矛”,这个“右泉州”的具体地望待定,但无疑与泉州有关。
图为“燕王职戈”
燕国官印中有一些县名,包括“文安、信城、下落、容城、沟城”等(见于《玺汇》“文安都司徒”、“信城侯”、“疋茖司马”、“妐城都郯左”、“沟城都司徒”),分别在今河北省文安县北、清河县西、涿鹿县、容城县北、三河县。另外,《玺汇》有燕系复姓私玺“安即生晨”,安即就是安次,在今河北省安次县。
燕国陶文中的县名有“柳城、徐无、右北平”等可以用来补充《地图集》,这些资料见于“酉城都王勹瑞”、“余无都瑞”、“右北平巨”(《陶汇》4·18、3·),地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南、河北省遵化市东、玉田县境内。
《捃古录金文》23·12·4有战国“武平君钟”,据《括地志》,武平在今河北省文安县附近。燕国有“郭大夫甑”,《左传·昭公七年》:“齐侯次于虢”,《春秋左氏地名补注》卷九云:“虢与郭通。《方舆纪要》:高郭城,在河间府任丘县西十七里。汉县,属涿郡。”《货系》2有“榦刀”方足小布,榦刀即《水经·圣水注》中王肃所说的“韩侯城”,音讹为“寒号城”,即《史记·赵世家》中的“韩皋”,地在今河北省固安县东南。
《集成》有“北尚(当)城”、有“东尚(当)城”燕国小器等,地望待定。另外,见于《玺汇》的“柜昜”、的“刚阴”、的“平阴”、的“甫阳”、的“武尚”、的“中阳”13、的“范钟”、的“雷旦”、的“徒口”、的“梋阳”14、0的“单佑”,见于《陶汇》4·29的“阳安”、4·的“左忧”、《考古》年第4期第页的“狗泽”等地名,因其后都带有“都”字,可据此确定为燕国的县邑之名;《集成》的“渊谷县戈”、的“陆县矛”、的“县矛”、的“阳戈”,燕国方足小布中的“宜平”等,地望均待定。
六
楚是战国时期南方的大国,战国楚文字资料中可以见到不少县名,为《地图集》“楚·越”部分所未收。
《玺汇》有“弋阳君玺”、有“弋阳邦粟客”,有“上赣君之胥玺”。弋阳,在今江西省潢川县西。《地理志》豫章郡有赣县,在今江西省赣州市西。印文“上赣”亦可能位于赣水边上。
有几枚楚官印中都有“行序大夫”一职,职官前的地名有“山桑、江陵、上场(唐)”等,见于《周秦古玺菁华》的“山桑行序大夫玺”、《玺汇》“江陵行序大夫玺”、“上场行序大夫玺”。分别在今安徽省蒙城县北、湖北省江陵县、随县西北。《玺汇》有“六行府之玺”、有“坪阿”,在今安徽省六安县北、怀远县一带。楚玺中尚有“相(湘)陵莫嚣”(《玺汇》)、“菱夫囗玺”(《湖南省文物图录》图版五十九)、“乌呈(程)之玺”(《安昌里馆玺存》),湘陵在今湖南长沙附近,菱夫见于《战国策·秦策三》,在今江苏省溧阳县境内,乌程在浙江湖州市西南。
战国中期的《鄂君启节》(《集成》、)有车节、舟节两种,记载了一些《地图集》未收的地名,包括“鄂、阳丘、高丘、酉焚(柳芬)、芸(郧)阳、彬、兆(洮)阳”等。其中,“鄂”是西鄂,在今河南省邓县一带;高丘也见于包山楚简,在今安徽宿县北;阳丘即汉代的堵阳县,故治在今河南方城县东六里;芸阳可能就是郇阳,在今陕西省旬阳县西北。洮阳县应位于湘水上游支流洮水北岸,彬在今彬州市。
战国中期的包山楚简中有“漾陵公”(简)、“新野君”(简),楚国金版与《曾姬无壶》(《集成》)中也有“漾陵”。“漾陵”当与河南沈丘县的“养”有关,“新野”在今河南新野县。简、有“新都”,简有“湖阳”,都在今新野县东。简83的“益阳”,在今湖南益阳市东。
另外,湖南长沙战国墓外椁左上角有“沅阳衡”烙印,沅阳当在沅水北岸;《货系》有“盐”金版,“盐”可能与《地理志》属临淮郡“盐渎”有关,在今江苏省盐城市西北。
见于《玺汇》的吁阳、的蒿陵,见于包山楚简的邸阳、喜、尚、阴、录,巽陵、疋阝阳、虘陵、幂阳、詹阝阳、宜阳、株阳、定阳、须、等,见于曾侯乙墓竹简中的集、乐等封君地名,均待考。已有学者指出,包山简中有的封君名与县名相同,这些封君地名也应为当时楚国的县名,惜地望暂无可确考。
七
“齐·鲁·宋”部分,可以补充的县名约有十个。玺印、陶文资料中的主要有“唐、武强、箕、阳都、平陵”,见于《玺汇》“昜工师玺”、“武强祁望”、“(箕)司徒师”、“阳都邑之囗徙囗玺”、《簠斋古印集》1·15·3“平陵县左廪玺”。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北、河北省武强县西南,箕、阳都、平陵在今山东莒县北、沂水县、历城县。《玺汇》有“疝阳囗师玺”,疝阳即山阳,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陶汇》3·等有“不其市节”,不其在今山东即墨县西南。《陶汇》3·47“陈华句莫廪伯陶釜”,句莫即姑幕,在今山东省诸城县北。
《集成》“高坪左戟”、“郓左戟”、“阴平左库剑”,郓在今山东省郓城县、微山县东,高平在今江苏泗洪县南。
见于《临淄封泥文字叙目·目录》1上的“甬县”、《郑庵所藏泥封》24下的“武平”、《集成》的“陵右造戟”、《考古》年第5期第页的“武罗”,见于《文物》年第7期第77页铜戈中的“亘阝”地,《陶汇》3·26的“臧都”、3·38的“甘齐”,《玺汇》的“清陵”、的“会其”等,具体地望待定。
《集成》的“昌城右戈”,昌城见于《赵世家》惠文王二十五年“燕周将,攻昌城、高唐,拔之”,其地与高唐应相近。《地图集》根据《集解》引徐广、《正义》引《括地志》的说法,将昌城定在今山东淄博市(《地理志》中称“昌国”),已是离国都临淄不远的齐国腹地,实有未当。
以上所补战国时期的地望可考的县名共有多个(另附有待考地名约80个),均为《地图集》第一册战国部分所未载,直接见于《地理志》的地名就有近80种。其中三晋地名有54种,秦13种、燕14种、楚23种、齐国10种。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近三十年来新出土、新考释出的地名资料。随着战国文字资料的不断出土,这个数字还会有所增加。
战国时期各国设置的郡县,史料记载多有缺漏,难以窥见更详细的具体内容。本文从战国文字资料中补充了百余个县的地名资料,正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憾。这为研究战国郡县制、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地名沿革等问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同时可以据此对战国地名考证工作进行检验。下面试作简要说明。
秦汉时期的泉州县在今天津市武清县南,《地理志》属渔阳郡。秦置泉州县,已为天津宝坻县出土的“泉州丞印·范阳丞印”田字格印母范所证实。燕国兵器中的“泉州都”、“右泉州县”资料,可将泉州县的设置提前到战国时期。从秦代只有泉州县来看,“右泉州”等县大概已被省并、调整。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河北易县出土的“东当城县”、“北当城县”等:赵国境内有西当城(在今山西蔚县东北),燕国的东当城、北当城虽已不可确指,应在西当城的东面、北面;而《地理志》中已不见东、北当城县,推测应是被省并了。
西汉时期郡县设置上的变化,有一些未被《史记》、《汉书》所记载,而古文字资料可以提供一些信息。比如,居延汉简有“魏郡轵阳”,出自破城子探方56,时代为西汉昭、宣帝时期;西汉吕后二年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中也有“轵阳”地名。可是《地理志》魏郡属县中没有“轵阳”县,《史记》中也不见这个县名。战国晚期方足小布中的“阳”不论是“轵阳”或“枝阳”,都为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切实的原始资料。
《玺汇》有“阴囗司寇”官印。或释为“阴馆”,在今山西省朔县东,《地理志》隶雁门郡,战国时为赵地。检《地理志》的阴馆县是在西汉景帝三年增置的,原为楼烦县的一乡之地。由此看来,玺文“阴馆”的释读方面还可以再考虑,战国时期赵国是否有阴馆县目前尚不能确定。
今河南南阳附近的申,据《水经·淯水注》记述,是白起拔郢之后改称为“宛”的。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第12号简文有“宛阝连嚣”,而《春秋》经传文字中只有“申”、“申息之师”的记载,加上《说苑·指武》说“(吴起)为宛守,行县适息”等文献,我们可以将“申”改称“宛”的时间提前到战国初期,由此也可以判定将战国晚期韩兵“二十四年申阝阴令戈”中的“申阝”地定在今南阳市是不可信的。
总之,战国文字中县邑地名资料涉及到的相关问题比较丰富、复杂,上面所谈的几个问题仅属列举性质,更详细的讨论容待另文。
(文章原载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年第3期,受限于甲磺酸左氧沙星片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专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mj/1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