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南下干部入湘70年
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全国大反攻,打倒蒋介石”的口号;10月10日,又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10月27日,发出了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指示;12月会议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年人民解放军的全国大反攻,取得了重大胜利。
年,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进一步展开,人民解放战争朝着“夺取全国胜利解放全中国”的方向迅猛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人民解放军在山西战场上,相继展开了运城战役、临汾战役和晋中战役,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山西的绝大部分地区获得了解放。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的军队损失过半,其余部一部分被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包围在省城太原及其近郊地区,另一部分则困守在大同。根据这种情势,为了组织晋中的人力、物力,支援人民解放军展开太原战役,解放太原,建立一个统一的、巩固的新解放区,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山西省中部地区设立晋中区,并相应成立晋中区党委、晋中行署和晋中军区,统一领导这个地区的工作。
晋中区党委由中共中央华北局直接领导,晋中行署晋中军区分别由华北人民政府和华北军区领导。晋中区刚成立时,驻地在榆次县李墕村。晋中区由原来老根据地晋察冀的北岳、晋绥的吕梁晋冀鲁豫的太行和太岳等战略区的部分县组成。下辖3个专区:一专区辖五台县、定襄县、忻县(今忻州)、平定县、阳曲县、寿阳县、盂县;二专区辖孝义县、汾阳县、文水县、交城县、清源县徐沟县、太原县(今太原市南郊区);三专区辖榆次县、太谷县、祁县、平遥县、介休县和平遥市(当时设立,后撤销)。晋中区党委直接领导一地委、二地委、三地委和太原工委,下辖20个县市委、个区委(年2月,经中共中央决定,中共晋中区党委与中共太原市委合并为中共太原市委。同时,晋中行署和太原市政府合并为太原市政府;晋中军区与太原警备区合并,合并后仍以两个名义对外)。
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九月会议)。为了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紧迫任务,会议提出,必须准备好3万至4万名干部,以便能够在战争第四年内随军南进,有秩序地接管新解放区的广大地区。同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的决议》,提出为了适应战争发展的需要,必须准备名各级各类干部的战略任务。
年2月3日,中共中央又发出了《关于调度准备随军渡江南进干部的指示》,要求各解放区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批抽调干部随军南下,到新解放区开辟工作。根据中共中央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华北局指示,由晋中区党委为主动员和组织,成建制抽调半个区党委、3个地委的一大批干部,南下到新解放区工作。
年新年刚过,各级党委就组织学习《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毛主席为新华社撰写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并联系个人的思想实际,讨论“一个革命干部,在革命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刻,是继续把革命进行到底,还是半途而废”的问题,这实际上为后来抽调干部南下作了思想准备。同时,各地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学习了毛主席“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指示,开展了反对无政府、无组织、无纪律现象的斗争,声势浩大,使广大干部受到深刻的教育。
2月前后(当时太原战役正在进行中),晋中区党委成建制抽调干部南下的工作,就先后在区党委和所辖地委、县委、区委紧锣密鼓地展开了。绝大多数同志对抽调大批干部随军南下的部署是坚决拥护的,并以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高度政治热情,积极踊跃地向党组织报名要求南下到新解放区工作。但是,当时有些干部的思想也是比较复杂的,有的说“打了十多年的仗,好不容易家乡获得了解放,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又要离家南下,真有点想不通”;“要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不知要多少年才能回来,家里的老老少少咋办啊”;“南方气温高,蚊子多,土匪也多,只能吃大米,北方人怎么能过得下去呀”……各种各样的思想顾虑,都先后暴露出来了。
调动干部的通知,大多是在春节后与本人见面的。在正式调动之前,有的经过个别谈话并征求了本人的意见,大多数则是在思想动员之后,在一定的会议上由党组织集体宣布的。绝大多同志都能愉快地服从组织调配,许多人是主动申请南下的。有少数同志的家属思想不通,他们就利用南下前的几天假期,赶回家去耐心地做家属的工作。
不久,在原晋中区党委班子的基础上一分为二组建的晋中南下区党委(含行署和军区机关,以下同),在山西省榆次县正式成立,区党委书记武光(晋中区党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等主要领导成员大多数来自原晋中区党委,只有个别干部是从其他地区抽调配齐的。晋中区党委所属的各地委和县委的干部,基本上都是一分为二,一半南下,一半留下。刚组建时,晋中南下区党委下辖3个南下地委(含专署和分区机构,以下同)。每个南下地委配备了5-6个县委,每个南下县委配备了6个左右的区级干部班子。
根据上级党委的部署,年2月上旬,晋中一地委召开所辖7县主要党政负责人会议,学习相关的文件,布置成建制抽调干部南下的任务。会后,各县紧接着分别召开了县区干部扩大会议,层层宣传动员,重点解决被抽调干部的思想认识和实际困难经过这样有组织有计划的工作后,共抽调了各级各类干部余人(其中地直机关70多人,7个县共5多人),组成1个南下地委(南下行军时称大队)7个南下县委(南下行军时称中队),每个南下县委又组成若干个南下区委。
晋中南下一地委的主要党政干部有:地委书记薛同连,组织部部长徐秉谦,宣传部部长华国锋,武装部部长郭固邦,专员刘君实,公安处处长张英。所辖各南下县委的主要领导成员有:五台县县委书记李同钢,县长罗西芳,组织部部长郑先存保,宣传部部长李满全,武装部部长郭三田,公安局局长韩二玉,县委秘书白士光。盂县县委书记赵冰岩,县长韩治国,组织部部长王三金,县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谢黎,公安局局长张功立,县委秘书郝湘基。忻县县委书记齐寿良,县长程华,组织部部长张思奇,宣传部部长王斌,武装部部长张世乙,公安局局长郭兆民,县委秘书高峰。平定县县委书记樊茂生,县长张国元,组织部部长张振民,宣传部部长侯双来,武装部部长王继平,公安局局长张立栋,县委秘书张寿礼。定襄县县长张国权,组织部部长郑长明,武装部部长齐身旺,秘书张自成。寿阳县县委书记王一平,组织部部长苑文兴,组织部副部长牛福保,宣传部部长李保荣,武装部部长刘培先,公安局局长郑维亮,县委秘书高臣唐,副县长张迪。阳曲县县委书记黄滨,组织部部长苏克,宣传部部长徐政敏,公安局局长范福海,秘书李青田。
根据区党委的统一部署,晋中二地委在春节前后,召开了所辖孝义、汾阳、文水、交城、清源、徐沟、太原等县的县委书记和县长会议,布置抽调干部南下的任务,总的要求是全部干部一分为二,并且要求年轻力壮、有文化、有工作经验的干部优先南下。当时太原尚未解放,一部分干部在太原前线,另一部分干部则在农村搞土改,因此抽调干部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由于逐级进行了宣传发动,政治工作做得扎实,所以进展比较顺利。不久,晋中南下二地委即宣告组成,地委书记陈郁发,组织部部长石玉,宣传部部长张云,武装部部长侯建华,专署专员刘耀夫,公安处处长芦廷波。同时,晋中二地委还抽调了下列县级主要领导干部,如孝义县县委书记白一民,县长李克荣;汾阳县县委书记陈淇,县长王才章;交城县县委副书记周继舜,县长张超等。
春节前,晋中三地委遵照区党委的指示,在太谷县北沙河村召开了所辖6个县的县委书记和县长会议,布置了抽调干部南下的任务,会议由傅生麟同志主持,在会上宣布了南下的县委书记和县长的名单。因为抽调的干部人数多,从地委、县委到区委的各级党、政、群众团体的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实际上是一分为二(尽量调配年轻力壮的南下),并且配备了相应的警卫、通信、医务、炊事等人员。当时,太原战役第一阶段刚刚结束,许多同志是刚从前线回到单位就被抽调南下。
晋中三地委抽调配备的地委主要领导有:地委书记傅生麟,组织部部长徐天贵,组织部副部长戴彦,宣传部部长许敬贤,武装部部长葛琪,专员杨世卿,公安处处长刘万全,分区司令员邹善芳,分区政治部主任胡立信。所辖各县抽调的县级主要领导有:榆次县县委书记姚茂堂,县长赵德新,组织部部长王福庆,宣传部部长范生庆,武委会主任李观英,县委秘书高庆华、刘宝如;太谷县县委书记王天华,县长高怀亨,组织部部长王兴保,武委会主任路宜枝,公安局局长王福锁,县委秘书白受武;平遥市和平遥县联合组成一个县级班子,县委书记裴耀堂,县长蔚继统,组织部部长梁成,宣传部部长张正甫,武委会主任郭一德,县委秘书刘永芳;祁县县委书记张宏光,县长乔明远,组织部部长张水林,宣传部部长李玉,武委会主任郝胜,公安局局长李建唐,县委秘书李旺志;介休县县委书记韩曙光,县长王峰,组织部部长张志新,宣传部部长赵理,武委会主任李秀山,公安局局长武纯一。
从晋中三地委抽调南下的同志,其中分区机关和所属的太谷、祁县、平遥介休4个县的南下干部,于3月13日赶到地委驻地太谷县北沙河附近的贯家堡村集中(在此之前各县都在本县集中了一两天)。第二天,地委组织进行了集体动员。15日下午在太谷乘火车前往榆次,在榆次停留1天,16日下午乘运煤的敞车赶往石家庄,第二天早抵达,驻在离市区五六里远的东岗头村。到石家庄集中后,进行了统一整编,晋中南下三地委(共多人)改为晋中南下工作团第三大队,由专员任大队长,专区武委会主任任副大队长,地委书记任政治委员。南下地委直属机关编为一中队,榆次为二中队,太谷为三中队,祁县为四中队,平遥为五中队,介休为六中队,一般是由各县的县长和武委会主任担任正副中队长,县委书记任中队指导员。各中队还设有直属小组和炊事班等。
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从太行区再抽调一个地委的架子,共人,要求在4月15日集中。地委、专署组成人员由太行区党委直接调配安排,其主要领导有:地委书记任雷远,组织部部长王锦心,宣传部部长杨蕉圃,专员李毅之,公安处处长梁湘农。同时抽调了5个县委的架子,分别是在所辖的5个专区内调配安排的。5个专区的抽调方式不尽一致,其中一专区抽调一个县的架子是由地委从所属各县调配的,县属各区的架子则分配到各县,由县里负责调配的。一专区调配的县委主要成员是:县委书记荣成和,县长苏玉清,组织部部长姚长端,宣传部部长和文玉,武委会主任陈世进,公安局局长韩昌兴。二专区一个县委的架子,是从襄垣、昔阳两县范围内调配的,其主要领导成员是:县委书记陈茂艺,县长李澍英,组织部部长李峰,宣传部部长乔懋言,武委会主任王科,公安局局长张同祥,县委秘书崔一秀。三专区、四专区和五专区均是由地委统一调配的,其中三专区主要是从平顺、黎城两县抽调的。四专区1个县委的架子是由地委从所辖各县统一调配的,其主要领导成员是:县委书记冯文韶,县长耒克安,组织部部长赵英俊,公安局局长段炳英。五专区主要是从汤阴、林县和安阳3个县抽调的,还从汲县抽调9人划归四专区统一安排。
这5个县委架子组成后(除一专区的外),都先后到驻在武安县西戌村的太行区党委报了到。随后,按原抽调地区(即四、五地委)的顺序,分别编为四、五中队,中队以下设若干个小组,与区党委抽组的一个地委的架子,组编为第六大队。区党委为南下的同志组织了欢送大会,区党委组织部部长在会上作了动员。会后,南下的同志即从西戌坐窄轨铁道火车到邯郸,然后转乘汽车到石家庄。而一专区抽调的同志(一中队),则是在地委所在地邢台集中后,乘汽车直接到中共中央华北局所在地石家庄报到的。这样,从太行区抽调的这1个地委和5个县委的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从通知抽调起至赶到石家庄集中,前后不到20天,少数干部从接到调令到赶往指定地点集中,前后只有几天时间。离家较远的同志,有的甚至没来得及回家与亲人告别。从太行区抽调南下的这部分干部,在4月20日前后赶到石家庄集中后,学习、整编不到10天时间,就在晋中南下区党委的率领下,随军南下了。
到了石家庄以后,南下晋中区党委队伍扩大了,一共抽调了1个区党委、6个地委、36个县委和多个区级的全套班子,各级都配备了组织、宣传、社会和工会、青年、妇女、武装等干部,还有警卫、通信、医务、炊事等方面的人员,合计有多人。当时,晋中南下区党委的主要领导成员是:区党委书记武光,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周小舟,组织部部长阎子祥,副部长赵鹏飞,秘书长樊雨生,宣传部副部长葛琛,武装部部长赵汾甫,社会部部长夏印,妇委书记赵辉,妇委副书记李六平。行政公署主任牛荫冠,副主任张干承。
各个南下地委的干部的主要来源是:南下一地委来自晋中一地委,南下二地委来自中二地委,南下三地委来自晋中三地委,南下四地委来自察哈尔省,南下五地委来自河北的冀中区党委,南下六地委的地、县级主要领导来自太行区。
当时,根据中共中央华北局的指示,晋中南下四地委的干部主要从察哈尔省抽调,其主要领导成员是:地委书记刘昌,组织部部长陈广丰,宣传部部长罗拉,秘书长黄琪,专员孙国治,公安处处长王庆山。从察哈尔省抽调的县级主要领导干部有:县委书记有张士杰、崔兆春、张士林、刘俊义、杨明显、杨建培;县长有韩晓瑞、何栋、张茂林、王云波、肖林、杨兴洲。
晋中南下五地委的干部主要由冀中区抽调,其主要领导成员是:地委书记刘旭,组织部部长刘健,宣传部部长黄光,秘书长杨达,专员张根生,公安处处长朱干。同时,从冀中区抽调的县级主要领导干部有:县委书记于驰前、陈继昌、马壮昆、郗忠、王持久;县长有郑醒、戴志光、谷青玉、王元方、何昭明等。
年3月15日开始,晋中南下区党委所属各个地委的人员,先后赶到石家庄附近的大黄营、塔塚等村集中,到4月20日集中完毕。在石家庄整编和学习1个多月,到4月下旬结束。
晋中南下区党委在石家庄学习集训时,按部队要求组织训练、学习和安排生活。期间,重点学习了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精神,认真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特别强调应加强党思想建设,防止资产阶级思想侵蚀党的队伍,尤其是提醒全党同志要警惕骄傲自满、以功臣自居的情绪的滋长,警惕资产阶级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等。同时,学习党在新解放区的各项政策、接管经验以及到新区工作的组织纪律等,深入进行南下思想动员,调整组建各级领导班子,就地在石家庄开展了一些调查研究,了解城市的情况和特点。并且还听取石家庄市市长柯庆施关于城市接管和建设的报告,对报告中提出的进入城市后要特别注意的“依靠谁”和“谁影响谁”等问题引起了深人的思考,初步明白了到新区后应如何开展工作。
4月28日至5月5日,晋中南下区党委所属各个地委的人员,分批离开石家庄南下。因当时河南省的安阳、新乡还没有解放,平汉铁路尚未通车,全体南下人员计划步行进发,因此还进行了一次轻装,要求行装不超过16斤,不少人把棉衣、棉被里的棉花都掏空了。后来改乘马车前进,途经河北邢台、邯郸、魏县、河南南乐濮阳等地,于5月9日前后到达中原局所在地开封市后,作了短暂停留。随后又遵照中原局的指示,于5月中旬乘火车赶赴河南省巩县,在县城及附近七里铺、瓦窑湾、北瑶湾、南瑶湾等村继续集训待命约1个月。其间,一面学习一面帮助当地农民进行麦收,还进行了一次较大的组织整编。5月中旬,地委委员、县委书记和县长,集中到开封市内开过一次会,主要是宣布南下湖南省委和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成立,省政府主席王首道和省委副书记金明分别讲了话,同时也明确了湖南省各地区的划分和即将进入各地区的党政军主要负责人名单。根据中原局指示,晋中区党委的干部主要进入湖南省的长沙、衡阳、会同3个地区,因此部分干部需要压一级安排(区党委的到地委,地委的到县委)。对此重大的变动,从区党委、地委到县委的各级干部都毫无怨言,愉快地接受了组织的安排。
这次整编的具体方案是:南下区党委和行署机关及南下一、二、五地委,共计多人进入长沙地区;南下三地委和六地委合并,共多人进入衡阳地区;南下四地委共多人进入会同地区,并相应组成了南下长沙地委、南下衡阳地委和南下会同地委等建制。从华北大学南下调入晋中南下区党委的学员,也编人了相关地委和县委建制。此外,还从各地委抽调了部分人员(如南下四地委的县委书记张士杰、县长杨兴洲等)进入省辖的衡阳市。另外,有少数干部留中原局或调省内外其他单位工作,如区党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周小舟调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部长,区党委组织部部长阎子祥任长沙市市长并带去部分干部,区党委武装部部长赵汾甫率领部分人员组建湖南省支前司令部,行政公署主任牛荫冠调任江西省财委主任,区党委妇委书记赵辉亦调江西省任职。
新组建的南下长沙地委领导成员是:地委书记武光,地委副书记罗其南(进入湖南后增加),组织部部长赵鹏飞,宣传部长张云,社会部部长兼公安处处长舒光才,秘书长郭固邦。专署专员张干,副专员樊雨生。所辖各县县委和县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员是:湘潭县县委书记刘旭,县长杨第甫;长沙县县委书记陈郁发,县长李义堂;湘阴县县委书记华国锋,县委副书记王一平戴彦县长张国权;岳阳县县委书记赵冰岩,县长罗西芳;平江县县委书记兼县长齐寿良,副县长梁书文;浏阳县县委书记徐秉谦,县长赵超山;醴陵县县委书记陈琪,县长张超;临湘县县委书记陈继昌,县长郑醒。不久,湘潭县城关区改为湘潭市,由马壮昆任市委书记,王治国任市长。
南下衡阳地委的领导成员是:地委书记傅生麟,副书记谢竹峰,组织部部长王锦心,副部长徐天贵,宣传部部长杨蕉圃,副部长李鹏。专署专员刘君实,副专员刘耀夫(进人湖南后调入),公安处处长梁湘农,武装部部长葛琪。所辖各县县委和县政府的主要领导成员是:衡山县县委书记李心田,县长高怀亨;衡阳县县委书记裴耀唐,县长赵企贤;耒阳县县委书记姚茂棠,县长张文杰;攸县县委书记冯文绍,县长耒克安;茶陵县县委书记韩曙光,县长张佩;安仁县县委书记陈茂艺,县长李澍英。
南下会同地委主要由察哈尔省南下干部组成,其主要领导成员是:地委书记葛琛,副书记刘昌,宣传部部长罗拉,组织部部长陈光锋,秘书长黄琪。专署专员孙国洽,秘书主任郭丕基,公安处处长张英。所属各县领导班子主要成员是:会同县县委书记杨明显,县长王云波;芷江县县委书记崔兆春,县长韩晓瑞;怀化县县委书记张士林,县长何栋;黔阳县县委书记刘俊义,县长张茂林;晃县县委书记赵振英,县长肖林。靖县、绥宁和通道3县,当时还没有组建领导班子。
在河南省巩县整编待命结束后分批离开巩县,大部分人员经过郑州继续随军南下。同时,组成晋中南下区党委郑州留守处,女同志和病号则留在那里学习待命。其中,晋中南下三地委留守处约50人,由专署秘书主任李子玉和公安处科长郭苏华负责。
南下长沙地委的全体人员,在地委书记武光等人的率领下,于6月15日抵达南京市。休整几天后,当月23日,他们乘“江汉”号轮船离开南京,沿长江西进,经过芜湖、安庆、九江等地,于6月28日到达武汉。在武汉学习待命约半个月,先后听取了南下湖南省委负责同志的报告,组织学习有关新区工作的方针政策同时与地下党湖南省工委派去武汉的同志取得了联系,听取了情况介绍,对即将进入的湖南省和长沙地区各县市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根据上级的指示和长沙地区当时的实际,南下长沙地委及时对进入湖南开展接管建政的有关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随后,计划去平江、浏阳醴陵3县的人员,于7月14日动身,随部队从湘东走山路进入湖南,几天后分别到达了目的地。接着,南下地委、专署机关的干部和另外几个县的南下人员,从武汉市出发,先乘火车到达湖北咸宁,然后沿着粵汉铁路步行南进,从西路进入湖南。南下长沙地委采取每解放一个县就接管一个县的办法,首先接管了临湘县。接着经路口、云溪镇进入岳阳县城,接管了岳阳县。此时,因省会长沙市尙未解放(正在进行和平谈判),中共长沙地委和长沙专员公署便于7月23日和25日,先后在岳阳县对外宣告成立,所属机关单位也暂时都安置在岳阳县城内,并正式对外办公。
8月5日,湖南宣布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部队进入长沙市,随后湘潭也和平解放,于是,长沙地委和专署机关就于8月底从岳阳县迁移到湘潭市,地委机关驻湘潭女子师范学校内,专员公署驻市内,地委和专署所属机关单位也分别安置就绪。
6月17日,南下衡阳地委率领全体人员离开巩县到到郑州,在那里学习待命一个月,主要是学习党的城市政策、检查行军纪律和城市纪律。7月18日,由郑州出发继续南下,经过信阳等地后于24日抵达汉口,驻在西民街同善小学,在那里休整了10天。8月4日,由汉口过长江后,在武昌乘火车南下,当日下午抵达咸宁县。第二天由咸宁乘汽车经湖北省通城县抵达湖南省平江县内,8月6日进到长沙市东郊塱梨镇的黄花市农场,驻扎待命半个月。
此时,根据中共湖南省委的通知,衡阳地委又抽调干部,增配了常宁县和酃县两个县的班子。常宁县县委书记陈茂艺(原定去安仁县任县委书记),县长李澍英(原定去安仁县任县长);酃县县委书记申祖训,县长赵德新;安仁县县委书记荣成和,副县长乔明远。8月14日,人民解放军二野十八军由江西省莲花县入湘,解放了茶陵县。攸县安仁两县,也分别于当月14日和18日为人民解放军四野部队所解放。在人民解放军大部队过境期间,国民党酃县政府机构曾一度撤出了县城。
鉴于这样一种迅速发展的形势,南下衡阳地委驻扎在长沙市塱梨镇期间,就决定由地委副书记谢竹峰,组织部部长王锦心,副专员刘耀夫3人组成临时路东工委,由谢竹峰任书记,主要负责攸县、茶陵县、安仁县和酃县的工作。8月21日,南下衡阳地委率领全体人员从?梨出发,先步行到长沙市后再乘火车前往株洲。计划进入攸县、茶陵县、安仁县和酃县的干部提前出发,分别于当月21日进入茶陵,9月4日进入攸县和安仁,其中由申祖训率领的计划进入酃县的人员,因酃县尚未解放,就暂时留在茶陵县帮助工作,10月28日才正式进入酃县。进入衡山县的人员很快与衡山县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于9月上旬进入衡山县石湾开展工作,10月6日进入衡山县县城。由于形势发展很快,南下衡阳地委率领计划进入衡阳县耒阳县常宁县和和地直机关的人员,于9月10日到达攸县,在那里待命约1个月。
10月8日,衡阳市获得解放。10月10日,南下衡阳地委和计划进入衡阳县的干部乘汽车离开攸县,第二天抵达衡阳市。计划进入耒阳县和常宁县的人员,先在安仁县内帮助工作了一段时间。10月7日耒阳县获得解放后,去耒阳县和常宁县的人员即于10月8日赶到了耒阳县县城。10月12日,常宁县获得解放,去常宁县的人员即由耒阳县城迅速赶赴常宁县。至此,南下进入衡阳地区的人员共1多人,全部到达了目的地并开始了紧张的接管建政工作。在此前后,省委给衡阳地委分去了一批从华北大学、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中原大学和豫西行政干校南下的学生干部,他们被迅速分配到地委、专署机关和有关县、区工作,部分地缓解了接管建政初期干部力量严重不足的困难。
10月中下旬,南下衡阳地委、专署和各县的人员到达各自工作岗位并初步安顿好后,留在郑州留守处的女同志,由李子玉、郭苏华率领,奉命于年10月底前分别按计划到达了目的地。此外,由孙婉、刘鲜梅、马变林等人带队,从晋中三地委分别南下的两批女同志,也先后于年元月进入衡阳地区并先后走上了工作岗位。至此,由晋中南下入衡的人员,历时9个多月,行程1千多公里,胜利地完成了随军南下入衡的历史使命。南下入衡人员按计划进入到指定地区后,在中共湖南省委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迅速与当地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并胜利会师,吸收地下党组织的领导骨干进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领导人民群众大规模地开展了接管建政、筹粮支前、剿匪安民等一系列工作。
南下会同地委率领所属全体人员,于6月中旬离开河南省巩县,当月底到达湖北省武昌,在那里学习待命了1个多月。8月5日长沙市解放后,他们从湖北武昌继续南下,途经临湘县、平江县等地,于8月底到达长沙市郊区,奉命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整训和学习。9月中旬,他们由长沙市郊出发赶赴衡阳市。不久,接中共湖南省委指示,除留下县委书记张士杰、县长杨兴洲率领的一个县建制的人员外,其他人员返回长沙市待命。
10月初,会同地区所辖的芷江县、怀化县、黔阳县、会同县和靖县等相继获得解放。为了迅速进入会同地区开展工作,南下会同地委在长沙市待命期间,曾有计划地从华北大学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中原大学南下的学员中,接收了多人,充实到所属各单位。
10月中句,南下会同地委率领计划进入会同地区的全体人员,从长沙市出发赶往会同地区。当月24日,他们到达芷江县城,地委、专署机关及所属单位的人员,留在芷江县城筹建地专机关各机构并迅速展开工作。计划进入会同县、芷江县、怀化县和黔阳县等地的人员,先后分别进入各相关县并开展工作。
同年11月7日,晃县解放后,因原来没有配备相应的干部,所以又迅速抽调千部组成一个县的建制进入晃县。以后,随着湘西剿匪斗争的不断胜利,当时会同地区所辖的靖县、绥宁县和通道县,在年年底前先后获得解放。年初,中共涝南省委又从南下干部进入较早的几个地区抽调多名干部,组成几套干部班子,分别进入上述各县开展工作。
至此,由山西省晋中区、太行区,河北省冀中区和察哈尔省等地共同组建南下入湘的多人,按照上级指示精神,一路上边行军边学习,在做好组织上思想上的准备并明确了新区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后,分别到达了目的地,历时10个多月,行程0多里,胜利地完成了随军南下入湘的伟大历史任务。
在入湘以后的70多年里,南下湘的广大干部,与湖南省各族人民一道,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英勇奋斗,努力工作,为湖南的接管建政、清匪反霸、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无论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同志,还是从事普通工作的同志,都是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艰苦奋斗,把自己的青春和才智,无私地奉献给了湖南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经过战争年代的出生入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的风雨兼程,改革开放年代的拼搏奋进,南下入湘干部创造了辉煌业绩,谱写了壮丽篇章,涌现了许多令人敬佩的英雄模范。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南下入湘干部把湖南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不懈奋斗,无私奉献,“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70多年过去了,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南下入湘干部引以自豪的是,三湘异彩,凝结着自己的心血;四水扬波,赞颂着先烈和英模的品格。这是湖南历史上闪光的一页,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南下入湘干部在湖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上也留下了闪光的一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ls/50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