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传说二十三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刘家

传说内容

我的家乡在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在我们当地一直有这样一首民谣“金沙堡,银义安,比不上刘家山一半半。”从民谣可以看出,刘家山曾经也是很富裕的地方,然而如今的刘家山却成为了藏在偏僻山中的小村庄。我的姥姥是土生土长的刘家山人,从她的口中,我了解到了这个民谣背后的故事。

故事从明朝末年讲起,明末农民起义军在闯王李自成的带领下反抗明王朝,起义大军过山西一路杀向北京。由于起义队伍中的官兵大部分是没有经过素质训练的农民,思想觉悟不高,并且闯王治军不严,所以起义军行进路途中劫掠平民、殃及无辜之事时有发生。因此,引起了沿路百姓的反感。在起义军路过介休市时,三佳村的刘氏三兄弟不满起义军的行为带头对抗,起义军受到了阻击,但是为了大局闯王下令不许恋战,绕路进军北京。不久,起义军推翻了明王朝。而闯王对刘氏兄弟狙击的事情仍耿耿于怀,于是命令他们进京面圣。而刘氏兄弟知道此去必定凶多吉少,于是决定出去躲避风头。传说刘家老大逃亡到樊王后山,感觉此处地势险要,满山荒草却有一株罕见的楸树枝繁叶茂,于是便在这里掏了几孔窑洞,当作了立足之地。并为这里取名“刘家山”。

老楸树

几年下来,刘老大在刘家山开的荒地越来越多,村子也越来越大。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定居。其中有一户张氏夫妇,夫妇两吃苦耐劳,成为了刘家老大的长工。

又几年下来,刘家山陆续迁入几户人家,张氏夫妇也结束了与刘家的主雇关系,自成一户。有一天傍晚,刘家山又来了八九个外乡人,还赶着骆驼,带着货物,风尘仆仆。路过刘家山时,想在这里休整休整,讨口水喝。这队人马,刚好走进了张氏夫妇的家中。张氏夫妇两很是好客,立马烧水做饭侍奉给这些人。在这些人吃饱喝足后,他们又提出想让自己的骆驼也喝点儿水。可是当时的刘家山已经有这样一首民谣“刘家山、水艰难,担一担水要拐七十二个拐弯弯。”水在那时很是珍贵。但张氏夫妇仍然把家里仅存的一缸水全都舀出来,分给那些骆驼喝。骆驼饮完水,天已经完全黑了,客人又提出要在这里过夜。张氏夫妇两又将自己家的房屋让这些人居住,自己却到牛棚里凑合了一夜。

泊池

第二天,天刚亮。张氏夫妇便起床,准备去很远的地方挑水,回来给客人熬粥做饭,送他们赶路去。但是当夫妻俩出来之后,却发现屋子里面没有了客人,骆驼也不见了,只有那十几箱货物,在那里整齐的摆放着。夫妇俩以为客人们是出去办事去了,便一直在家中等候。然而又到天黑了,客人们依旧没有回来。

这天晚上,夫妇俩做了一个同样的梦,一位白胡子老人出现在他们家的院子里对他俩说:“你俩三辈子积德行善,感动上天,货物乃上天赐予,希望你们能善财善用,善始善终。"说完,就消失不见了。张氏夫妇同时醒来,发现做的梦都一样,而且一字不差!俩人急忙起床到院子里将那些货物一一打开,原来都是闪闪发光的金元宝。然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财富,夫妇俩人并没有直接拿出来用它。夫妇俩商量了一下,觉得梦毕竟只是个梦,不能作数,依旧把那十几箱货物存放在了家中。

刘家山的建筑

又过了好多年,村子里的住户越来越多,已经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小山村,但缺水、出行难的自然条件严重制约着刘家山的发展。要改变这种恶劣的生存条件,需要好多钱,靠全村老百姓集资,就等于杯水车薪。张氏夫妇想到了那批货物,好像悟到了梦中老人所说“善财善用”的内在含义。他们想,若把那些财宝拿出来解决目前村里缺钱的困难,这不就是“善财善用”吗?于是,张氏夫妇决定启用这笔财富来改变刘家山的生存环境。

他们首先将村内的土路都用条石铺满,还陆续打了井、修了泊池,并修建观音堂等公益设施。愿意搬来刘家山居住的人数剧增,刘家山从此名声鹊起,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山庄。从清康熙至道光的近二百年间,是刘家山张氏家族兴旺的鼎盛时期。

每个地方都有当地口口相传的民谣和故事。单看现在的刘家山很难想象百年前它的辉煌。而张氏夫妇的这种奇遇故事也许也是后人美化而来,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间看出当地人们的善良、勇敢、勤劳。如今的介休市政府已经将刘家山作为了传统古村落进行保护,同时也在研究刘家山后续的发展之路。

作?者?简?介

李龙芳,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班学生。

指导老师:高忠严

审核校对:杨嘉昕

图文编辑:关志燕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图片来源:作者或网络。

山西师大民俗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ls/4951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