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宝贵的遗产介休干调秧歌
我们的家园 宝贵的遗产
晋中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休干调秧歌
介休干调秧歌演出现场
干调秧歌老艺人演出前化妆
部分介休干调秧歌老艺人合影
介休张壁古堡内在旧时曾表演介休干调秧歌的古戏台
(该戏台初建于元代,翻修于清代)
介休干调秧歌的历史及发展
介休干调秧歌是介休土生土长的地方小剧种,因演唱没有音乐伴奏,只凭演员的自身嗓音演唱,即干唱,故称其为干调秧歌。由于各个朝代对介休干调秧歌的记载几乎没有,其起源具体年代已无从考证,据传其最初只是农夫劳作时随意即兴吟唱的田间小调,经过长期的衍变和改良,干调秧歌最终定型于清代乾隆年间,盛于清代至民国年间,并一直传于今。
随着和其他地方戏曲剧种的长期不断交融,干调秧歌不断得到了发展,表现形式与内容也不断丰富起来,由最初简短的民间小调,逐步发展到和其他戏曲剧种一样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整本剧目和小折子戏,剧目达几十个之多,唱词有三字腔、七字腔、十字腔等,并有紧板、慢板、二性板、大介板、绵绵板、哭板等多种板式,干调秧歌在表演时演员也开始配以简单的服装、化妆、道具等,表演的场地也不再是只限于田间地头,逐步发展到在街头直至可以在舞台上表演。同时也逐步出现了一批批专业或半专业的干调秧歌艺人及民间自发演出团体。在清代和民国年间达到介休干调秧歌最鼎盛的时期,因此介休干调秧歌距今最少也有多年的传承历史。
位于介休市张壁古堡可汗王祠院内有座元代古戏台,据有关史料记载,该戏台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年)重修,重修后戏台两侧台柱上曾悬挂一副木制楹联(该楹联现已遗失),其内容为:“八字纹龟高悬福寿传干调,五龙仰首惊叹神奇庆顶珠”,楹联中的“干调”,无疑指的就是干调秧歌,而“庆顶珠”则是干调秧歌一出非常经典的剧目。干调秧歌竟然能出现在戏台楹联之中,可见其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之高,进一步佐证了干调秧歌在当时兴盛的状况,反映了干调秧歌的艺术性在当时已经是处于相当成熟的阶段,为社会所普遍认可和接受了。
解放后,干调秧歌依旧倍受老百姓喜爱。每逢正月期间,各村各地总要唱,时间有时长达两三个月之久。有钱人家办喜事也要请干调秧歌艺人助兴演出,当时介休有许多干调秧歌艺人和民间演出团体甚是活跃,他们不仅在介休当地演出,还经常被邀请去邻近县城献艺。由此可见干调秧歌在当时百姓生活中占有很总要的地位。
六七十年代,经历了动荡岁月后,干调秧歌也元气大伤。年经多方努力曾在介休县东段屯村举办了一次介休干调秧歌会演,意图要重振干调秧歌,介休县各乡镇都选派了干调秧歌艺人参加了此次会演,此次会演可谓盛况空前,反响强烈。可惜即便如此干调秧歌也只是昙花一现,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由于表演的断档,保护措施不力,干调秧歌艺人的传承面临青黄不接,人才断层的困局日益凸显,再加上随着改革开放,各种新兴群众文艺活动的蓬勃兴起,对干调秧歌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干调秧歌的生存境况更显岌岌可危,盛极一时的干调秧歌逐步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一度销声匿迹了。
年,干调秧歌有史以来被首次载入《介休市志》,随着国家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加大,年干调秧歌被晋中市政府正式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介休当地有关部门积极展开了对干调秧歌的全面挖掘整理等一系列保护工作。年3月28日成为晋中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年进入了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工作阶段。
介休干调秧歌的表现形式和代表剧目
介休干调秧歌同我国其他传统戏曲种类大致一样,有唱、念、做、打四个表现形式。
唱:干调秧歌的唱是在无任何乐器伴奏的情况下进行的,它的演唱是完全采用纯粹地道的介休方言,根据角色和剧目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板式,板眼有紧板、慢板、二性板、绵绵板、大介板、哭板等板式。唱腔分三字腔、七字腔、十字腔。演唱时起高落低中间平,跳动较大。
念:干调秧歌的念白同样是完全采用纯粹地道的介休方言,生活口语化很明显,其中有些甚至是采用连介休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少接触到的口语。干调秧歌唱词多道白少,念白基本以韵白为主,经过简单的艺术加工,其字音声调的高低起伏与抑扬顿挫有点夸张,和日常生活语言稍有所区别。干调秧歌的演唱和念白一般男角色粗犷而女角色相对细腻。
做:由于没有乐器伴奏的束缚,演员可以尽情地释放最真实的情感,表演时采用各种丰富的面部表情来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利用各种比较细腻稍显夸张,略带程式化的动作肢体语言来配合对剧情的完美演绎。
打:干调秧歌中以武打戏为主的剧目也有很多,其中尤以百姓耳熟能详的水浒英雄戏居多,代表剧目如《翠屏山》、《杀嫂》。表演时演员间的相互打斗动作根据剧情的发展和需要有快有慢,刚柔相济,武打动作基本是程式化的,虽然动作设计与其他戏曲剧种的武打戏动作相比不是很专业,甚至是略显业余和粗糙,尽管如此也是有一定的基本套路可循。演员根据剧情需要或用刀枪棍等道具,或施展拳脚来表演相互对打动作,也具有其极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庆顶珠》是介休干调秧歌的经典剧目,该剧在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梆子剧种中均曾有演出。它是从其他剧种中成功移植过来的第一出剧目,也是介休干调秧歌自产生以来上演的第一部完整剧目。此剧产生于清代,据留春阁小史《听春新咏》记载,嘉庆十五年()前,大顺宁部等戏班已演出此戏。这一记载与介休干调秧歌最兴盛的年代刚好吻合,这部介休干调秧歌代表作的上演象征着介休干调秧歌完成了由简单的民间吟唱小调向戏剧舞台化的全面转型。
介休干调秧歌的表演特点
介休干调秧歌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表演独特性:它是一种不借助任何乐器伴奏,全凭演员用介休方言干唱辅以念白和动作表演的地方小剧种,这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戏曲种类中是绝无仅有的。其次是介休干调秧歌的草根性:干调秧歌诞生于田间,扎根成长于广阔的农村,但受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在服装、化妆、道具、行头等方面和其他戏曲剧种相比显得非常简陋和寒酸,表演时甚至没有舞台布景做陪衬。即便如此它仍然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倍受百姓的喜爱和推崇。从这些表明介休干调秧歌从它诞生以来实质上就属于一种底层民众自娱自乐的产物,是民间草根文化的具体表现方式之一。最后是介休干调秧歌特殊的传承方式:介休干调秧歌从产生以来,一代代的传承人全是男性,每个剧目中无论男女角色,全部由男性演员来饰演。介休干调秧歌自古以来历代传人手中几乎没有一本完整规范的书面文字剧本能流传到今,它就是靠一代代艺人们的口传身教与死记硬背,靠着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来传承至今的。
介休干调秧歌的现实意义及保护现状
从介休干调秧歌的产生到衍变的整个发展过程对研究我国民歌以及地方小剧种发展史,对研究民间草根文化与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和生活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价值。干调秧歌独树一帜、别具风格的“干唱”表演方式具有很强烈的艺术魅力,它原汁原味,乡土气息浓郁,没有经过任何特殊雕琢的表演,显得质朴自然,清新真实。它的存在和延续,对保持我国戏曲种类的丰富多样性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介休干调秧歌作为我国的一种地方稀有剧种,它和我国许多其他非遗项目一样正处于传承人青黄不接的窘境之中,生存状况不容乐观。目前健在的干调秧歌老艺人仅15名,意味着介休干调秧歌目前已成为了一种极度濒危剧种。随着岁月的流逝,这15位年事已高的老艺人将会相继离世,如果不尽快加以全面保护,介休干调秧歌将会逐步走向消亡。干调秧歌目前尚没一本完整的文字剧本在世,下一步应该重点做好介休干调秧歌文字剧本的抢救性记录工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和政策,鼓励扶持培养新的一代介休干调秧歌传承人迫在眉睫,同时,在对介休干调秧歌的改革和创新上也大有文章可做。温旭云杨建军搜集整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ls/48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