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故乡张颔先生铜像介休落成
▲张颔先生国画小品《读书灯》
年1月18日,
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张颔先生与世长辞,
享年98岁。
张颔先生逝世,
文博界一片痛惜,
因为,
他是山西乃至全国文博界不多见的“国宝”,
考古界的“传奇”。
除了,他留给人世间像邻家老头的音容,
除了,他研磨并沉淀在典籍中的古文字,
除了,他跌宕人生中留下的真趣和率性,
除了,他至今悬挂在各处的书画和匾额,
……
我们要问的是——
一个传奇的逝去,
我们还能将他怎样怀念和记起?
11月8日上午10:00,
在张颔先生的故乡,
晋中介休市新城公园,
张颔先生铜像揭幕仪式正式举行。
山西省文化界众多知名人士,
张颔铜像的主创者团队,
介休文化事业促进会下属各协会负责人,
张颔先生的家人及弟子,
连同各界仰慕者共余人参加了仪式。
张颔先生一生埋头考古,
成果丰硕,
在文博领域贡献迥异。
多年前接受山西晚报采访时他曾自信地表示:
“我回到春秋战国也能找到工作。”
(点击下列标题阅读相关文章)
张颔先生│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
如果灵魂能够穿越,
此时,他从春秋战国归来回到了家乡。
张颔先生对介休满怀情愫,
一生中为介休的文物保护、史志编纂、文化研究等,
都给予极大帮助。
张颔先生擅长书法,对乡人有求必应,
介休各处古建、名胜以及文化单位等,
几乎都有张颔先生的题刻。
张颔先生对介休的人文有非常大的引领作用,
在故乡享有崇高的声誉。
这次他的塑像在家乡介休落成,
也算是了却了先生的归根夙愿。
张颔先生铜像座像高1.82米,
以大、中、小三块“晚霞红”大石材作为背景石,
“山”字型远近排列,
衬托主题雕塑。
铜像周边,
树木掩映。
白发长歌,
稚子欢笑。
浑然物外,
自然天生,
正可衬托先生胸中一片无邪烂漫。
张颔先生
张颔(—)
山西介休人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
字长甘,号二触老人、不扫堂主,自署作庐
曾任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
先生将考古学、古文字学与历史学融会贯通
在晋国历史、天文历法、古地理、
古文献、音韵训诂学等领域创获颇多
同时在诗书画印方面造诣精深
著有《侯马盟书》《古币文编》《张颔学术文集》等
在中国乃至国际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6年元旦
央视《大家》播出《张颔?生命的盟书》
年2月
山西省文物局授予先生“文博大家”荣誉称号
▲张颔先生自书“作庐”匾额挂于家中
关于为张颔先生塑像过程
山西晚报年6月21日曾经报道
塑像,为张颔先生!
文
方天戟南丽江
今年1月18日,当代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张颔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8岁。
出生于晋中介休市的张颔先生深爱故乡,生前对故乡念念不忘,时时感怀,并将对故乡的爱,体现在一系列回忆文章和书画作品中。张颔先生去世前,他的亲人、朋友、同事们以及介休市相关部门就有为他塑个小像的想法。先生去世后,面对先生故乡缅怀的热潮,省内知名文化人士靳忠发起,介休市相关部门很快明确:一定要给先生塑一尊铜像,将铜像安放于介休市新城公园广场,以纪念这位文博大家,也慰藉张颔先生的归根夙愿。
张颔先生塑像进展情况如何?一代文博大家的风貌如何呈现?6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太原市城市雕塑研究院的欧阳泥彩工作室。
一
形神兼备 尤其注重刻画细节
走进欧阳泥彩工作室,仿佛进入一个泥塑博物馆,四周摆满各种题材的雕塑作品,既有古代圣贤,又有各路神仙,个个惟妙惟肖,神采飞扬。最醒目的,是工作室正中央的张颔先生塑像。
这是一尊坐像。只见张颔先生身穿中山装,坐在一张具有时代感的老旧工作椅上,头微右转,右手放腿上虚握呈拳状,左手置于椅边微微张开,正在凝神思考。目前,泥塑已到最后的细节刻画阶段,一位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细致的打磨。
“从接到委托到设计制作,其实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实际上有半年多的时间都是在准备资料,真正启动是在老先生去世之后。”在一旁指导的欧阳宁明告诉记者。塑像旁边挂了很多张颔先生的照片,这些都是他前期搜集来的。在张颔先生住院时,医院给他拍过照片,“我去拍了两次,老先生听说我来了,马上睁开眼睛让我拍。虽然当时他身体已经没什么劲儿了,但还是坚持让我拍完。有些老人在没去世之前是不愿意做雕塑的,但张颔先生非常豁达,对此毫不在意。”
▲青年时期的张颔
▲中年时做讲座
▲与山西省考古所同事合影
▲年陪同邹衡、刘绪、许伟等考古学家在吕梁考察
欧阳宁明生于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作品频频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是我省著名雕塑家,但这次艺术创作,对他来说,压力还是非常大的。一是因为这次塑造的对象是一代文博大家张颔先生,二是消息传开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
让欧阳宁明感到更欣慰的是,有一天,张颔先生四岁的小曾孙女来了,一进门看到塑像就喊“太爷爷”。“这给了我很大的底气,小孩觉得像那就肯定像了,因为小孩没有先入为主的想法,她的记忆主要是看神,而不是看形,这就说明先生的神已经具备了,形反而没有那么重要了。”欧阳宁明说。
二
一丝不苟 塑造出真正的山西人精神
张颔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但身上又有浓厚的民间精神,所以在雕塑设计过程中,欧阳宁明无数次告诫自己,一定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在设计之初,就有一个问题摆在他和团队面前:塑像到底是写实还是写意呢?在欧阳宁明看来,写意的表现手法和先生的学术成就有一点不太对称,还是用写实手法来体现比较好,可一旦写实了,就意味着所有东西都要写实,包括他穿的衣服、坐的椅子、手里拿的物件等,都要和他的精神、身份以及性格相匹配。“要体现张老的严谨,这也是最难的地方。”欧阳宁明说,因此这件作品是他艺术生涯中创作时间比较长的一个,“虽然体量并不大,总高不到三米,但工作量和思考量却非常大。”
为了做出一尊全面反映先生学术水平、学术地位的学者雕塑,欧阳宁明做的最多的,是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张颔先生的研究著作《侯马盟书》
▲张颔先生年自拟联:庐入晋邦之地通绎侯马盟书
作为一位学者,张颔先生穿什么比较合适呢?不少人说应该穿休闲点的太极服一类,但欧阳宁明却不赞同。他认为,那其实是一种赶时髦,“因为先生没有那样穿过,中山服比较严谨,既是一种精神象征,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同时也代表了一个时代。考虑到张颔先生是学者,也做过省考古所和省文物局领导,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比较庄重的中山服。”
关于张颔先生塑像穿什么鞋,有人说要穿布鞋,因为他平时在家就穿布鞋,但欧阳宁明觉得布鞋的质感和层次虽然显得比较平民化、随意化,契合张颔先生的部分性格特点,但从雕塑上来讲,他的身份毕竟特殊,而且学术也不可以随意化,因此在设计时就做成了皮鞋。
关于椅子,张颔先生在家里常坐的椅子是藤椅,如果说要写实的话,那就应该用藤椅,但欧阳宁明认为藤椅太休闲,和先生身着中山服的工作状态有些偏差,所以选用了一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工作椅,弧、角、线都非常分明,上面的每颗钉子都一丝不苟,“这些也都从侧面反映出张颔先生做学问时所具有的严谨精神”。
▲张颔书法小品临《虢季子白盘》
▲张颔书法小品:易生道成
每一处细节都体现出塑造者的用心,对此,欧阳宁明表示,“先生是介休的骄傲、山西的骄傲、全国的骄傲,因此,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好,一定要能反映出先生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态度。当然,对于我们来说,也想达到一个山西以前没有达到的雕塑水平,真正在艺术上入微、入境,把真正的山西人、真正的山西文化代表、真正的山西人的精神、真正的学问家的精神体现出来。”
三
“一张一颔” 点拨如黑暗中现光明
鲜为人知的情节是,对张老塑像两只手的形态,欧阳宁明近半年来一直在纠结,直到最后才终于“柳暗花明”。
其实,在大雕塑做成之前,欧阳宁明还做了两个小稿,一个是先生手里抱着猫,另一个则是手里拿放大镜和侯马盟书玉片。抱猫之举是家属建议的,因为老先生非常喜欢小动物,但是做成雕塑之后,身份却不那么明了,不了解的人会认为先生是一位休闲在家的老人,或者是动物学家,一般想不到是考古学家。因此,大部分人都比较倾向于手拿放大镜和盟书玉片,这样更能体现出他的身份。不过,不同意见也不少,有人认为太局限了,因为张颔先生的研究领域非常广阔,不仅是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在其他很多方面也取得很多成就,如辞赋、天文、书画等。
▲张颔先生书法《枫叶荻花》
▲胸中自有烂漫,张颔先生画作《戏蚊图》
由于迟迟没有定论,欧阳宁明决定先把手的形态放下。后来塑到一定程度时,好多人都说不拿东西反而比拿东西要好。直到有一天,山西学者介子平来访,可以说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介子平提出,“先生塑像之手无须执握任何器物,紧握的右手显示先生性格和内心所具的信仰和坚毅,五指微微张开的左手,更像是在阐述和交流的状态,彰显先生治学态度的严谨,双手的一张一颔,正是先生之名。”听了介子平的建议,欧阳宁明再去调整,一下子感觉就出来了,“就好像在黑暗之中突然看见了光明。”
介子平说
张颔先生造像记秋风未尽人已行,早在张颔先生去世前,亲朋好友即有为其塑像动议,故乡介休方面也有此意,并拟安座新城公园,遂与雕塑家欧阳宁明沟通此事。医院两行探视,一次,先生虽已沉绵床席,仍不失旧礼,以游丝之力坐起,曰“不自由”。
四序推迁,终同逝水,生不立传,也不造像。未几,先生殁,塑像工程名正言顺展开。半年时过,以小稿为蓝本,征求意见。从两件样稿可见,或抚猫,着休闲装,或手执拿放大镜、侯马盟书玉片之类,皆不符其学术成就。
▲张颔先生主要学术著述书影
我则两探其究。第一次与先生四子小荣同往。因与欧阳兄素常惯熟,便口无遮拦,于手执处置喙。年6月21日的《山西晚报》之《介休为张颔塑像》一文为此道:“介子平提出:‘先生塑像之手无须执握任何器物,紧握的右手显示先生性格和内心所具的信仰和坚毅,五指微微张开的左手,更像是在阐述和交流的状态,彰显先生治学态度的严谨,双手的一张一颔,正是先生之名。’听了介子平的建议,欧阳宁明再去调整,一下子感觉就出来了,‘就好像在黑暗之中突然看见了光明’。而这段点评,也被欧阳宁明认为是‘神之点拨’,让他茅塞顿开,‘仔细看,这个手势非常有意义,有气场’。”心中感动,莫可言宣,有限形式,无边诠释,此即余之拙见,不曾想,正合欧阳兄意,遂纳之。
还有一点,征求意见当间,有人以为其含胸不比挺胸姿势高大,窃以为,此正是先生虚怀若谷、圭角深藏之暗喻,且能与手势的骨感若虬、苍劲挺脱形成对比,泰然自定,锐而有健,措置裕如,柔中见刚。意见者,多纠结于细节,或以为生活中少见其穿皮鞋,或感面部某个细节存毫厘之差,云云。我却以为,看一样东西与看见一样东西不同,艺术摹写,定要文化移入,方可神完气足,而此等距离感,需艺术家的功力掌控。
欧阳兄的作品鳞次栉比,满坑满谷,尤其泥彩一路,独步域内。年6月7日,由其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之“山西传统彩塑艺术创作及工艺”于太原开班。9月18日,“华彩之塑·山西古代彩塑艺术研究与传承专题展”中央美院举办。之后,展览移师景德镇,又远行泰国。先前的创作,挥洒任意,入化造微,卓荦不群,古意淋漓,而为真人造像则异,似与不似间的拿捏,高大平易间的把握,着实考验人。堆塑当间,先生的四岁双胞胎重孙随家长观探,仰见即脱口呼喊“太爷爷”。欧阳见此心定,孩童不观造型,惟在神情,童不欺我耳。取悦观众,不是艺术家的职业操手。
▲张颔先生书法:萧然物外自得天机
▲张颔先生90岁时作《扑蝇记》
既成,欧阳兄嘱我为之撰写《张颔先生造像记》,遂欣然命笔曰:
先生面貌,矍铄如常,音容宛在,已为铜像。
袤然巨制,堂堂万方,此欧阳宁明君之作矣。历时数月,推燥居湿,其稿三易,定型如是。双手本各有所握,予观之以为赘,其也惑之,遂删繁就简,成此状态。其貌恂恂,万物藏于心未表于情;其质铮铮,志贞确于内偶显于外。法身无相,相由心生,潜辉神似,旨在阐发。
像归里,魂也随,惟有夙愿,此尊永固。
造像参制者,张怡、梁渊、段鹏飞、王佳诸君。
是为记。
张崇宁说
怀念我的父亲张颔年一开年就走了好几位全国知名的大家,我的父亲是其中之一。
1月18日下午,他耗尽了最后的一点心力溘然长逝,离开了他的儿女,离开了爱戴他的人们,去寻找他所钟爱的远古的世界。他曾自信地说过,在那个时代里,他能找到工作。
1月22日这一天,我们把养育我们而付出一生精力的父母合并一处,安葬在位于太原西郊的天龙山脚下。
这处陵园地势西高东低,背靠大山,远处可遥望汾河,而南部不远就是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晋祠。
从他早年绘制的地图上可以看到,如今他安葬的地方也是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古晋阳。古晋阳是我国历史上负有盛名的一个城市,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在此首建城池,后来智,韩,魏三家联兵围攻赵襄子,曾引水灌晋阳,在这次战役中智伯死,于是奠定了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的基础。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父亲为了解晋阳古城遗址的保存情况,多次在这一带进行调查,并发表了《晋阳古城勘察记》一文,他对东周这段历史了如指掌,后来出土的侯马盟书其时代也在这一段,实际上晋阳、侯马发生的两个事件其关系非常密切的。
他说,过去对晋阳古城只有历史记载和一般传说,没有做过正式勘察,为了配合侯马晋国新田古城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必须对山西省范围内有关东周时期的古城遗址作系统的勘察......那次调查收获是肯定的,不但找到了东周的古城遗址,还找到了古城的范围,这为后来晋阳古城的正式发掘打下了基础。
说起当年他们的调查,我也算一个参与者,那时我六岁,父亲带了一部汽车,我记得是美国吉普,现在这种车见不到了,车上还坐着两位大人,此外,他还带了一部相机和一个红色的小暖水壶,父亲离不了水。
到了目的地,记得是一处山脚下,根据他绘制的地图分析,当年的停车位置距离今天老人下葬的地方应当不远。他们下车去工作,我和司机在车上等,等的过程中我把他的水全喝完了,等他回来口渴难耐时发现水壶是空的,顿时朝我发了顿大火,那时我才知道他比我更需要水。
后来,上了班,常陪伴父亲左右,写成的文章也多经老人指点,受益莫大焉,以至于有人说我发的文章很类似于老人的文风。这很正常,就是他教出来的呀!他要求,无论发表任何观点,要想立论,想站住脚跟,就一定要有充分的依据,随意揣测还不如不写。
▲张崇宁与父亲张颔
父亲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对中国古代天文学也投入了较大的白颠疯会传染吗白癜风的治疗费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ls/1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