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记河南郭新献到山西介休寻根记
·晋中最美老板娘第三波开始报名啦加starshome报名·
寻根记——河南郭新献到山西介休寻根记
我是河南省长垣县樊相镇西街的郭新献,60岁,于年10月27日携夫人孙秀荣,为了完成先辈们的遗愿,踏上了寻根之路。
清中期,我的祖先郭承耀叔侄二人和赵氏好友,从山西省介休市南街外出做生意,千辛万苦,一路跋涉,来到现今河南。二百多年来,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来往稀少,虽亲情相牵,相见心切,但年代渐久,社会变迁,终难实现。
下午5点半,我们住进了介休市隆洲大酒店,随即向服务员咨询介休概况,去南街郭记饺子馆、南街老面馆、诊所、小巷等打听郭姓信息,可看到的都是外地客商租用的铺面,一派变化万千的现代新气象,和对郭姓知情甚少的婉言。一直到晚9点。
第二天早6点多,我们夫妻二人就去公园和上了年纪的老人打听,经一位40多岁高个男子和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介绍,到了馨园小区,在一位50多岁女士的热情引领下,见到了郭纯岱老师。
郭老师83岁高龄,身体健康,待人热情。郭老师是介休郭泰文化研究协会顾问,今年在介休成功举办了郭氏联谊会,组织参与编写了一部郭氏家谱,详细介绍了他们本族家谱的编写过程,内容和范围,使我知道了很多郭姓知识,但遗憾的是,他编写的家谱与介休南街郭姓无关。真是满心欢喜而来,身肩重担而去。
9点多钟,我们到了南街北口向东拐的一条小巷,见到了市政府事业管理局的干部闫庭道先生,他很热情的给我们指引了一家郭姓人家,但由于老人90多岁,耳朵有点聋,交流十分不方便,后来得知他是从山东来的。接着我们去了南街村村民委员会,经介绍找到原村干部郭政文,他们家是从义棠镇南村迁到介休南街才80多年,时间不够长,家谱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都烧了。
下午,我们在南街堡上巷,经一位中等个留平头的一位好心男士介绍,找到70多岁、平时主持红白喜事的焦师傅,腿跛的一位热心老人,给我们推荐了以下几位同志。
到了裕华路的电业局,联系到郭文生先生,他们家也是来介休时间短。接着找到了电业局的郭晓东主任,他们家来介休时间也不长,况且家谱也不知去向。郭主任说:“你这个问题我解决不了,你去找市政府秘书长郭生辉吧!”
还真巧,郭秘书长刚从外地来到办公室,他认真询问了我们的情况,并对我们的精神给与赞扬,表示想尽一切办法都要帮助寻根。很快,他联系到南街老户王金林先生和我们见面。王先生说:“好了,这事交给我吧,我在南街很熟,一定帮你找到。”后来,郭秘书长多次打电话询问,关照。
30日下午,王金林、闫庭道二位先生介绍介休九洲广告公司的郭申生叙谈,郭申生先生是郭氏望族,父辈是当地有名的医生,他们家是从平遥迁到介休的,才几十年时间,也对不上。
31日下午,闫庭道先生和夫人领我们去义棠镇南村查询郭姓,见到了80多岁的郭永政老先生,他是老村干部,他说,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造反,破四旧,立四新,所有牌位、家谱、祠堂都烧了。
接着找到80多岁的乔先生,他说南村的郭姓同姓不同宗,共分四支,不是一家,也不是来自一个地方。
下午5点30分,王金林先生领来了绵山镇小靳村的村主任郭绍文和介休网郭武,他们二人都是介休郭泰文化研究协会的副会长。
郭泰(-年)字林宗,东汉太原界休人,东汉末桓、灵二帝时期士人集团同宦官集团的激烈斗争中,郭泰是士人的著名代表和太学生的主要首领之一,他还以不愿就官府的征召而名著于世,东汉著名学者,思想家及教育家。人称“有道先生”,为东汉太学生领袖。与春秋时晋国介子推以及宋朝宰相文彦博合称介休三贤。
郭子仪(-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
据郭绍文介绍,郭子仪是郭泰的第10代子孙,郭子仪有5个孙子在山西做官,我们是郭子仪三儿子郭晞的后代。
原来介休南街姓郭的都是绵山镇小靳村的人,姓郭的人外出都是做生意的人,没有出去要饭的人。小靳村现有多人,外出做生意的人比现有人口都多,外出做生意发财的人大部分没有回来,回来的都是没有发财的人。从介休走的人有到河北大名府(今邢台),直隶省彰德府(今安阳)、山东聊城、德州、北京等地。南大街现在还有2-3户郭姓人家。
小靳村、大靳村、东欢村、秦树村、前党峪、后党峪、北槐志村、沟南村、义安村、迎远堡村、东狐村、南街村都是一家,历时唐、宋、元、明、清。
郭氏在介休是第4大姓,名门望族,人才辈出,官员从二品、三品、四品等都有。郭姓、候姓、冀姓称为介休三不管。
晚7点左右,我们见到了介休市十大名人之一,原来在文化局工作的退休干部郭勋老先生,74岁,身体健康,满面红光,精神焕发,正在编写郭泰(林宗、有道先生)的书籍。
老人见到我,右手相握,相互问候几句之后,拉着我的手便说:“走!回家。”右手拉右手走路,腿走路别扭,但感到亲人至亲的感觉,很温暖,有游子到家的感觉,亲切、久盼、关爱、团圆、幸福于一身。这是二百多年多少代人第一次牵手走路回家。就这样,我们二人手拉手走了有百十米远,一直到他家的楼梯口才松开了手。
11月1日9点多,郭绍文、王金林开车接我们去绵山镇小靳村,离介休8公里。
东岳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年的历史。庙宇画梁雕栋,气势恢宏,黄色琉璃瓦鲜艳夺目,正殿上方悬挂一块乾隆皇帝亲封的鎏金大字“历代登封”金光闪闪。里面10多块历代碑刻保存完整。
我知道,能不能找到我们祖先的名字,就看这里的碑文了,这成了唯一的希望,所以,我看的每一座碑文和人名都很仔细。
庙后,十一座石碑排列着,当看到当中一座碑文时,王金林先生突然喊道:“郭承耀!”好清晰,好惊喜呀!终于见到祖先的名字了!我对他说,又是你第一次发现,我会在我写家谱时写进你给我帮了大忙的,当然,我们几个都很高兴。今天中午天气很凉,在庙后阴凉处,我的手都有点僵了,但还是把碑文一行一行的看,用笔一字一字的记,生怕漏掉一点。
重修碑记
大清雍正八年岁次庚戎五月中旬一日吉旦
总管郭承耀
捐款壹两郭承耀
捐款的还有郭承远、郭承万、郭承泰、郭承璞、郭承栋、郭承映、郭承喜、郭承宁
另一块碑
大清雍正九年十月初一日立
有郭承林、郭承喜、郭承泰、郭承统、郭承奇、郭承远、郭承才。
没有过承耀的名字,可能郭承耀去河南了。这只是一条线索,还不能确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历史,这就是历史,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家史,脑子空虚。一个家族,没有自己的家谱,血脉不畅。一个名族,没有自己的历史,没有凝聚力。一个国家,不研究历史,不会强盛。石碑,老祖先发明的记载方式真好!如果不是介休小靳村人民保护这么好的碑文,原来那些记载的历史将成永远,在这里我要感谢介休小靳村的人民和给我提供帮助的所有人,谢谢!
介休郭泰文化研究会(筹)三名副会长(郭春生、郭绍文、郭武)、两名顾问(郭勋、郭生辉)、热心人士王金林先生和闫庭道先生为郭新献夫妇举行道别宴
如有相关线索,请联系:(转)联系人:郭新献介休郭氏联络点:
二O一五年十一月一日
作者:郭新献
编辑:介休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hj/49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