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争鸣祁氏之田与祁氏文化初探

甘肃白癜风交流微信群:你想知道的我们都承包了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2.html
甘肃白癜风交流微信群:你想知道的我们都承包了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2.html
甘肃白癜风交流微信群:你想知道的我们都承包了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2.html
甘肃白癜风交流微信群:你想知道的我们都承包了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2.html
甘肃白癜风交流微信群:你想知道的我们都承包了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2.html
甘肃白癜风交流微信群:你想知道的我们都承包了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2.html
甘肃白癜风交流微信群:你想知道的我们都承包了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2.html
甘肃白癜风交流微信群:你想知道的我们都承包了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2.html

 山西是古文物之乡,也是古文化之乡。而太原盆地正是山西文化的心脏。古往今来,三皇五帝、英才杰士在太原盆地这块土地上你方唱罢他登场,为中国历史增添了不可或缺的篇章。所以,研究中国文化不能不研究山西文化;研究山西文化不能不研究太原盆地文化;研究太原盆地文化不能不研究祁氏之田、祁氏文化。没有昭余祁,没有祁氏之田,也就没有了祁氏文化的载体,而祁县正是祁氏文化的古源地。祁氏之田是怎样诞生的?昭余祁是如何演变的?祁氏文化对中国文化有什么影响?我想就这几个问题和大家探讨商榷。

祁氏之邑

春秋祁氏陶罐

一、祁氏之田出现的时代及其涉及的范围

  说祁氏之田的出现必须说到祁氏的出现。据史籍记载,祁奚、本姓姬,字黄羊,为晋之宗室,生于公元前年,卒于公元前年,享年75岁。晋平公二年(前年),平公赐于64岁的姬奚祁氏之田为食邑,始姓祁氏。42年后的晋顷公十二年(前)夏,顷公借故灭宗室,杀祁奚之子祁盈,灭祁氏。秋,魏献子任晋国中军将,执掌国政,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将祁氏之田约万亩的土地一分为七,从此祁氏不复存在。

祁氏之田内的七县为:马首,相当于今之寿阳;盂,相当于今之盂县;涂水,相当于今之太谷、榆次;梗阳,相当于今之清徐与太原南城区;平陵,相当于今之交城、文水及汾阳部分土地;祁,相当于今之祁县;邬,相当于今之平遥。总国土面积约平方公里,合土地.4万亩。

“祁”字古为“示”,他出现于商代甲骨中,年,我曾经在交城瓦窑商代灰坑中找到一根动物肋骨,上刻一字即是“示”字。现存于山西大学历史系。祁氏之田仅在史上存在过短短42年,给我们留下的文物、史料极其有限。年,我在我所在的瓦窑村收集到了一个春秋陶罐,它上面刻有“示氏之邑”4个字,这是截至目前山西境内发现的唯一的春秋时期祁氏文化的孤品。

二、祁氏之田源于古泊昭余祁

  祁氏之田几乎涵盖了整个太原盆地。盆地南北长约公里,东西最宽处约40公里,呈北东方向斜列的平行四边形。

  太原盆地亦称太原地堑,是典型的新生代断陷盆地。东边的太谷大断层,西边的交城大断层都是由一系列断层组成的断裂带,属北东走向的高角度正断层,它控制着盆地的形成与发育。太原盆地自中生代晚期以来,长期处于隆起,约至上新世早期,才开始断裂下陷。据有关钻孔资料表明:盆地中新生界总厚度在~3,米之间,为一套以河、湖相沉积为主的地层。其中第四系厚度为l60~米,换言之,也就是在旧石器时代早期,湖水最深处达米深。盆地的沉降中心在清徐、交城、文水、汾阳一线。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盆地两侧山地强烈隆起,盆地中心沉陷,奠定了现今盆地的轮廓。早更新世盆地内集水成湖,堆积了厚层湖相杂色粘土及粉细砂层。第四纪以来,山上升约~米,交城一带相对上升幅度更大。此外,在上更新世及早更新世时,太原盆地可能与忻定盆定相通,滹沱河上游曾是汾河的北支或正源,其后由于石岭关隆起,滹沱河始折转东流。汾河在太原西山峡谷及灵石峡谷地区,均处于间歇性下切,形成六级不同类型的河流阶地,第四纪以来下切达米左右。

  五千年前的远古时期,太原盆地应是山连水,水连天,先民们靠渔猎生活,在交城七千年的广兴遗址中,就发现了大量的鱼骨、蚌骨和用鱼骨制成的骨器。随着山西中部先民从茹毛饮血的渔猎时代转入到刀耕火种的农耕时代,盆地周围森林大量被砍伐,再加之水灾频繁,水土大量流失,加速了湖盆淤积的进程。在交城覃村龙山文化遗址,年曾挖出过烧残的树桩,仅残段直径尚达40余厘米。

  先秦时期,昭余祁名为“后之氐”。《墨子》记:“古者禹治天下,……北为防原派,注后之氐”可知最初之名叫后之氐。陕西岐山出土甲骨文中有甲骨文“王其乎更,氒父陟西示”,作者考释“更”为人名或国族名,地望在古晋阳西南,而氒、邸均为氐。《周礼·职方》中称为并州薮。《吕氏春秋·有始览》称其为大昭,《淮南子·坠形训》称为昭余,记为一个方圆数百里的大湖。但在《尔雅·释地》中,湖名已为昭余祁,为全国九薮之一。商代到西周,古湖面积大,沿湖一带居民以打鱼为生。年,在交城瓦窑遗址发现的骨头上刻有打鱼像形字,一人手持工具,刺穿一条大鱼。虽然何字尚不清楚,但人鱼的图形是很显明的。根据这些历史文献分析,这个古湖位于太原盆地中部,约在今介休以北,平遥、祁县、太谷以西,文水、汾阳以东,为山西境内最大湖泊。

  战国时期,由于盆地四周不同的水流冲击,湖盆地形已呈现高低不平状况。雨季或连成一片,旱季则各自成湖。《山海经·海内经》记,陶唐之丘有九丘,以水络之。《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所以此种状况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

  秦汉时期,昭余祁分割成许多面积较小的湖泊。据《汉书·地理志》邬县(今介休东北)部分载:九泽在北,是为昭余祁,并州薮。清人王先廉解释说:“陂泽连接,其薮有九,故谓之九泽,总名曰昭余祁。”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盆地一带出土的汉代彩绘陶船则证明了最迟在东汉这一带湖泊尚能行船。从模型看:船分前中后三舱,前舱为驾驶舱,有舵手1人,船首饰物如龙是虎;中舱高于前舱,似为休息舱;旁袖手站立一人,似为观海。前中仓屋顶均为网格状,似为苇编;后舱又高于中舱,仓顶类似歇山顶,左侧一人弯腰探首于舱门;舱尾为铁锚,有一人操作。看模型,船长应在20米左右,最宽处应在8米左右,在其时来说,够得上中型船只。由此而知,当时湖水深度应该相当可观,否则,这样的船只很难顺利行驶。

  延续到北魏时期,盆地大幅度缩成,原湖盆中部大小湖沼遍布,汾湖一带形成湿地。高地出露后始移民开发。故而继建安二十一年()安排中部左部、右部匈奴余落于盆地外,又于北魏永兴二年侨置三州六镇之云州于文祁境处。分析文水子夏山隋开皇五年颂词铭“凌波藕叶,对宝塔而俱开”之句,此文应颂扬开凿子夏山洞之善士,而此善士即为侨置云州之将领。“凌波藕叶”“宝塔”则描绘的是子夏山前自然景观。“凌波”者烟波浩淼,“藕叶”者莲花盛开。其时地貌如现。其后不久,在郦道元考编的《水经注》中记述了邬泽与祁薮,并指出:“此即《尔雅》昭余祁矣。”

  唐代文水一带有朱雀泺、武涝泺;清徐有蒿泊。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中记载的邬城泊(邬泽)和祁薮,实际上已成为浅水沼泽。元代,交城、文水之东有水泊名却水,亦为祁薮之余泊。明末,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的湖泊邬城泊(蒿泽)、小桥泊(平遥境)、张赵泊(平遥境)、胜水陂(元象泊,孝义境)、汾陂、文湖(西河泺)、台骀泽(太原境)等湖泊陂泽当时都已成为有名无实的低浅干洼。清代,交城、文水一带的却水面积进一步缩小,仅残留交城东南之却波湖。古代的天然大湖逐渐在太原盆地上消失了。

  今文水县东一带为昭余祁西缘地带,根据钻孔资料,首层属于湖相地层的黑色淤泥出现在地下12.8米~51米。杭城村北钻孔米深,黑色淤泥总厚64.5米,首层出现在24米,厚18米;吴村南首层黑色淤泥在地下32.6米处出现,孔深.2米,黑色淤泥总厚92.8米;信贤村首层黑色淤泥在12.8米处出现,孔深.4米,黑色淤泥总厚49.2米;东城村首层黑色淤泥在25米处出现,孔深64米,黑色淤泥总厚26.3米;韩弓村首层黑色淤泥在29.5米处出现,孔深.4米,黑色淤泥总厚27.4米;西城村北孔深.4米,黑色淤泥总厚.7米;阎家堡村南首层黑色淤泥33.45米处出现,孔深米,黑色淤泥总厚85.25米;武良村北首层黑色淤泥28米处出现,孔深.5米,黑色淤泥总厚.36米。由此可以得知,最晚的湖底距今已在13米~51米深处。依据出土文物推算,在交城平川,40米以下为汉代地层,25米以下为北魏地层,13米以下为元代地层,3米以下为清初地层。在文水,唐代武则天为其父武士彟所立高5丈之大碑已全部淤埋于地下。

  依据史料和科学分析,大约在春秋时期,水面缩减,部分湖底出露,形成三个湖泊:一为昭,即《吕氏春秋·有始览》之大昭,在今清徐以北,太原以南;一为余,即涂泽,在今太谷西;一为祁,即《水经注》中之祁薮,在今祁县西、交城东、汾阳北。这三个湖泊在雨季连为一片,在旱季则分为三个湖泊,各自成湖。

  为什么这样说呢?理由有三:

  其一,由祁氏得名分析:

  祁奚得名于祁泽,古往今来都认同。然而既然叫昭余祁,就不能以其末后之字来名姓。如其时周宗室狐突本姓姬,因其祖姬文封食邑于狐氏大戎,而得姓为狐;又如羊舌氏之田,亦因分羊舌为食邑,而得名羊姓或杨姓;再如唐叔虞,因武王桐叶封弟封到唐,故而称唐虞。为什么独有祁奚取其最末一字呢?与理与史均不合。如是,当以姓昭为首选。否则只能有两种原因:一是昭、余、祁为三泽组成;二是其时昭泽、余泽或已消亡,仅留祁泽一泽独大。

  其二,由名称解释分析:

“昭”字《尔雅》释为:光明、日明之意,日出为昭,为明,故后亦称大昭为大明湖,城叫唐明镇,祁县亦有古寺曰大明寺。

“余”字《说文解字》释为:饶,古与我、涂、徐、塗等同用。《汉书地理志》记:榆次有涂水乡。《水经注》“淳湖,洞过泽南,涂水注之,水出阳邑东北大山兼山涂谷”。《汉书》榆次:“榆次县,故涂水乡;晋大夫智徐吾之邑也”《十三州志》以为涂阳县;《集韻》塗沮洳也。故而此涂则为“涂泽”或“余泽”。而昭余祁亦当读为昭涂祁。《集韻》余,同都切。《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从至梼余山”。司马贞索引:“梼余,音桃徒二音”可证。

“祁”字《玉篇》毛传《吉日》释为:大也、众多,“迟迟舒缓”之意。古与示同用,从示声:《左传》“祁弥明”《史记》记为“示眯明”。

  上述三字各有各意,连起来词意不通,强行连贯,未免牵强。

  其三,由卫星多波段影像分析:

  根据《山西水利志》所记年10月23日-3M+5-7比值卫星影象资料分析,在盆地西南部太谷、祁县、平遥西境,交城、文水、汾阳东境,清徐南境,孝义、介休北境,汾河、文峪河、磁窑河一带,有一个浅蓝色、平坦、无花纹、不规则、多边长条形图斑。根据图斑内浅色短线体和浅色闭合线体分析,似为古代昭泽、涂泽、祁泽湖泊痕迹。在这个图斑内,可以看出各时期湖泊演变轮廓:

  商代后之氐范围:北至清徐北格镇,南至介休、孝义,东到榆次、太谷、祁县、平遥西境,西至清徐、交城、文水东境,呈烟斗形,面积约1平方公里。

  西周至东汉时期昭余祁薮范围:北至清徐南境,南至文峪河与汾河交汇处,东至太谷、祁县、平遥西境,呈长带形,面积约平方公里。

  北魏时期文湖范围:西侧汾阳一带有一椭圆形,面积约平方公里;邬泽与祁薮的范围:北至文水南庄、南白,南至文峪河与汾河交汇处,东至祁县、平遥西境,西至文水、汾阳东境,呈长带形,面积约平方公里。

  隋唐时期邬城泊、祁薮范围:北至文水下曲,南到文峪河与汾河交汇处,东至平遥西境,西至文水、汾阳东境,呈长椭圆形,面积约平方公里。

  宋代邬城泊范围:北至平遥杜家庄,南至文峪河与汾河交汇处,东至平遥净化,西至平遥香乐,呈椭圆形,面积约余平方公里。

  金代,文湖已大部枯竭。清乾隆版《汾州府志》记:“金大定间,滨湖居民濬渠入汾,……引而灌之,锄以为田,”致文湖干涸。

  元代邬城泊洼地范围:北至平遥西王智,南至文峪河与汾河汇流处,东至平遥净化,西到磁窑河,呈圆形,面积约50余平方公里。

  依据物探资料分析,太原盆地有三个凹陷区:第一个以太谷县西谷村为中心;第二个以文水县东庄为中心;第三个以汾阳县演武为中心。与“洞过泽”即涂泽、“文湖”、“祁泽”的位置基本一致。

  陆地卫星多波段影象信息量大,有一定透视能力。古湖泊范围内地形低洼,长期积水,土壤多为盐化浅色草甸土和草甸盐土,反射率比其它土壤低。反映到卫片上的色调不同,这就是解译古湖泊的理论基础。

  因之,只有将昭余祁释为三泽之共名,才能解释清周汉典籍中为什么出现“大昭”“昭余”“昭余祁”多种不同的名称。 

三、从太原盆地的文化年轮现象测算湖盆淤积的时代

  周以来,随着太原盆地湖盆面积的逐步缩小,人类逐步向盆地中央推进,这就形成了太原盆地反年轮现象。什么叫反年轮呢?树的年轮是由里到外,越往外,时间越短;太原湖盆的年轮则是相反,越往外,时代越长。

  (一)地质年轮

  太原盆地由外及内依次是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全新统。

  (二)地貌年轮

  太原盆地由外及内依次是浅沟分割阶状平原、洪积倾斜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冲积平原。

  (三)土壤年轮

  太原湖盆外围为淡褐土,再内有部分浅色草甸土,中心是盐化浅色草甸土。再细分,则区内褐土可分为:淡褐土性土属的洪积砂砾质淡褐土性土,洪积黄土质淡褐土性土7种;淡褐土属的黄土状淡褐土,冲积黄土状淡褐土,菜园黄土状淡褐土;草甸土可分为浅色草甸土、水稻土、盐土等。

  (四)文化年轮

  文化年轮分为四个阶次:

  第一圈为旧石器时期文化圈,时间在10万年至1万年,海拔在米以上,以旧石器遗址为代表。

  第二圈为新石器时期文化圈,时间在4年至0年,海拔在米以上,代表遗址为新石器文化遗址。

  第三圈为商唐时期文化圈,时间在1年至0年,海拔在米到米,以唐等古城为代表。

  第四圈为宋明时期文化圈,时间在至年,海拔在至米。以宋明兵寨为代表。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第一圈旧石器时期文化圈。根据考古资料,盆地四周的旧石器遗址有5处。其中榆次两处,大发遗址,发现于年,为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贾鱼沟遗址,发现于年,旧石器晚期遗址。文水有曹家崖和上贤村旧石器遗址两处。交城范家庄遗址一处,发现于年,为旧石器中晚期遗址。这些遗址均分布于海拔米以上山梁。

  其次,分析一下第二圈新石器时期文化圈。截至目前,在盆地边缘发现有新石器仰韶、龙山文化遗址99处,其中榆次16处:柏林头、峪头、西佐、东蒜峪、福堂、郭村、东赵、南道场、下丁里、北合流、东郝、小南庄、刘村、后沟、源涡、四甲坪,均在涧河、潇河、津河两侧;太谷11处:白燕、桃园东堡、中吾、东里、阳邑、郭里、沙子地、下土河、沙沟、范村、北田受,多在乌马河两侧;太原南郊区3处:义井、古城营在汾河西侧,东太堡在汾河东侧;祁县6处:梁村、峪口、北团柏、鲁村、梁家堡、东梁,均在昌源河附近;介休2处:温家沟、大安;孝义8处:小垣村、杜村、张家庄、小王营、贾家庄、临水、下吐京、薛家会,均分布于孝河两侧;汾阳11处:峪道河、王盛庄、梁家沟、赵家街、田褚、王疙瘩、李家沟、南崖底、刘村、大南关、杏花村,都分布于城西一道川等沟河口台地;文水5处:西峪口、北峪口、开栅、马村、上贤,均分布于沿山文峪河等河口台地;清徐6处:西马峪、东马峪、马家坡、都沟、新民、西梁泉,均分布于城西、西南河口台地;平遥14处:郭休、要溪、北依涧、东泉、卜宜、乔家山、梁坡底、下沟西、罗鸣、希尧、旭庄、段村、东侯壁、北堡,均分布于惠济河、瀴涧河、柳根河、官沟河两侧;交城17处:瓦窑、坡底、磁窑、覃村、舍堂、安定、洪相、广兴、南堡、水峪贯、横头、双龙、会里、东坡底、石沙峪口、范家庄、常家沟,其中平川边缘部8处分布于边山文峪河、瓦窑河、石壁沟河、磁窑河等河口台地。沿盆地周边的这些古文化遗址,海拔均在米左右。

  再次,分析一下第三圈商唐时期文化圈。商代,在盆地西北出现了“唐”。春秋到秦汉,则出现了祁、邬、梗阳、晋阳、平陵、平陶、京陵、瓜洐、兹氏、魏榆、涂水、平周、西都、界休、阳邑、中都、大陵、隰城、中阳等城邑。魏唐时期出现了清源、榆次、介休、太谷、平遥、文水、西河、孝义、交城。这些古城邑均分布于海拔在米到多米的地带。

  最后,分析一下第四圈宋明时期文化圈。太原盆地的村庄相当一部分与兵事活动相关,墩堠、堡寨、屯曲、营镇、壁垒等。经检索,盆地内祁县、孝义、文水、交城、太谷、太原南郊、清徐、介休、平遥、榆次、汾阳11县区,在盆地纵深一带的乡镇共41个,个村。其中与兵寨相关的村庄个,占村庄总数的38%,带有庄的村名51个,占村庄总数的9.2%,二者相加为47.2%。

  历史上,朝代不同,兵寨称呼各异:在盆地内,部曲营时间一般出现在汉代以前,宋代多称为寨,明代多称为堡。而带庄的村庄,则出现在明末清初。根据这些村庄的分布,我们则可以得出人类向湖盆中央大致推进的时间,而这个时间也就是不同时期的湖泊消失的时间。

四、祁氏之田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对中国神话形成的影响

1、关于共工国的传说

  史前的伏羲时代,太原盆地属冀州之西域昭余泽。其时,汪洋无际,当地的先民一部分居于盆地边缘海拔米以上高阜,一部分居于水面,以船为家。共工氏做为他们的部族领袖,与女娲民族对立,经常利用水来祸害女娲族的民众。你征我战,互有胜负。一次共工国的君主康回兵败,从河北退回他的老家昭余祁,女娲兵亦追到昭余祁,康回再次战败,逃到大泽之中,被女娲杀于泽中,化作黑龙腾空而去。

  历经神农、黄帝、少昊三代后,共工国又出了一个君主,他听信奸臣泘游,推行暴政。他的儿子叫后土,慈祥仁和,多次劝谏父亲推行仁政,共工氏不听,后土只好游于九州,到处平治水土,被人民称为社神立庙祭祀。

  传说共工以头触天,把天撞下一个大洞,女娲炼五色石补天。交城覃村从北魏以来即烧制琉璃器,历经一千五六百年。千百年来,他们所供之神即为女娲,烧琉璃之火炉为双手补天形状,有趣的是他们把盖火口之盖称为“鼍”,寓意共工氏所化之黑龙;配料中也用五色石;所制琉璃圪嘣亦以“云琉子”、“人头”等称之,寓意女娲补天从云中滴下的水和共工触天的脑袋。

  由于共工氏之子后土被先民拥戴,故而此泽之初名为后之氐,据有的研究资料说氐字古意亦同于示。

2、关于帝喾到太原的传说

  帝喾的传说为公元前2多年。传说帝喾为政时,两次打败共工国。将共工国平灭后,他便决意巡行太原。他由琢鹿、釜山越恒山到太原,当时主政太原的叫台骀,台骀后世也尊为水神。他陪帝喾在盆地一带巡视,看到堤防沟渠等工程做的很好,汾水中游一带已现出一块平原,帝喾很高兴,就在太原住下,和台骀讲治水之道,并将台骀之弟允格封于都,即今河南内乡,直住到过了秋分,才沿汾水过黄河到了陕西。

  此太原即唐,在今晋源一带,而唐之得名亦源于昭余祁。古有“唐,南障大泽”之说。“原”字《说文解字》释曰:水本也。段玉裁注:水篆作原,后人以原代高平,可知原字古意为水。古太原在今晋祠晋源一带,南临昭余祁,如意为大平原,则于地貌不合。

  又因昭余祁浩浩荡荡,一望无边。故而建城名唐。唐者蕩也,古有唐和湯,无蕩,唐蕩同音同用,故尧建都城曰唐。

3、帝尧与昭余祁的传说

  帝尧的传说在公元前2多年到公元前2年。帝尧在位的第四十八年,因全国水患出巡到太原,渡过昭余祁,遇到他的老师尹寿也在为治水物色人才,并向尧推荐子州子夫、伊蒲子二人。之后尧离太原继续北巡至辽宁。返回时,再经昭余祁沿汾水南下到今隰县一带寻访尹寿所举荐之伊蒲子,请教治水之道。 

  帝尧在位的第五十八年,帝尧在汾水之东北的太原相度地形,建新都,迁都于此。这就是后世所称之“唐”。

  上述这些神话传说载于《书经》《易经》《周礼》《礼记》《尔雅》《左传》《孟子》《大戴礼》等数百部历史典籍中。所以说,昭余祁造就了立地顶天的共工之国,炼石补天的女娲之域,为国为民的尧皇之都,平治水土的后土之地等一系列神话传说中的鲜活人物。

  而这些人物无一不与水有关,共工的共字即古代的“洪”字,他专以决口放洪水施虐百姓;女娲的另一传说即用黄土创造了人类,实则他与共工对垒时,采取的战术则是“积芦灰以止滛水”,以土克水;后土亦名句龙,一生中以平治水土为任,被后世推为社神。而古祁字的“示”则是为祭祀后土的象形文字;帝尧在位期间,全国洪水泛滥,他的后半生实际就是与水奋斗的后半生。所以说没有太原盆地这样一个方圆数百里的大湖,就不能圆满地成就这些传说人物。

  (二)对中国城县建置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史上,将“郡县制”的功劳归于秦始皇我以为有所不当。因为早在秦始皇立国的秦王政二十六年(前),已有楚庄王灭陈为县、晋魏献子分祁氏之田为七县的记载。楚庄王在位23年(前-前),早于秦年;魏献子分祁氏之田为公元前年,早于秦年,晚于陈77年。虽然其时县只是为周代公邑,县大郡小,但他无疑是秦代县之鼻祖。

  祁氏之田七县为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羊舌氏之三县为铜鞮(沁县南)、平阳(临汾)、杨氏(洪洞东南),正是这些县的出现,才为以后的县奠定了基础。秦代的县只是赋于了“县”一些新的功能而已。

  (按《周礼·地官·遂人》所记: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每县2家。七县约合人口8.5万左右。)

  (三)对中国民族融合的影响

  随着湖水的逐步退缩,大片土地裸露及待开发,于是就有了少数部族的迁入。据史料记载,历史上少数部族的迁入主要有6次:

  首次迁入当在传说时代:“豕韦徙国于唐。”

  第二次是西周穆王三十五年(前),《太平御览》卷七九二四部十三记:戎狄不贡,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王遂迁戎于太原。此戎即后来之猃狁,因有周宣王元年(前)派尹吉甫北伐猃狁,师次平遥,至于太原(这个平遥即今文水县南之平陶);周宣王三十三年(前)王师伐太原之戎不克等之史实。

  第三次是东汉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将南匈奴分为五部,其中,左部万余落居兹氏(今汾阳),右部0余落居祁县,中部0余落居大陵(今交城、文水)约合11万人。

  第四次是晋武帝咸宁三年(),西北杂胡及匈奴、鲜卑、五谿蛮等族首领率种人部落附晋。

  第五次是晋武帝太康年间,匈奴2万余落内附,散居西河等6郡,太康五年()匈奴胡太阿厚各率部落29人内附,居西河(今汾阳)。

  第六次是东魏中高欢移山西北部三州六镇鲜卑于太原盆地,侨置云州(今文水云周村)燕州(今寿阳燕竹村)。又有史料记为受阳县北三十里,即今交城一带。

  据此可知,上述所迁部族基本居于湖水退后之地,而且一直向中心湖盆推进。名曰安置,实则为屯垦。

  原始居民时期,祁氏之田范围内民族构成就很复杂,又经多次异族迁入,经几千年融和,这些部族都已完全汉化。现在,只遗有一些疑似少数部族村名:如清徐的拔奎,榆次的颉纥,平遥的回回堡、大羌、西羌、北羌、遮胡,文水的高车、云周。《平遥县志》记:平遥的羌城筑于汉建安中,以居羌人。清徐的拔奎方言为“杀鬼”,当为“陟隗”。隗为隗氏戎,春秋时晋中一带的廧咎如、东山皋落氏皆其别种。文水高车为匈奴之别名,北魏时被灭;或为唐代回纥,称高车部。

  (四)对中国选贤任能理念的影响

  史载,晋悼公三年(前),晋中军祁奚告老,悼公问谁可代任?祁奚推荐自己的仇人觧狐。觧狐不久病卒,祁奚又荐自己的儿子祁午。祁午任军尉时,军无秕政。时人赞祁奚“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

  虽然文字不多,但祁奚的品行已显明。什么叫举呢?就是举荐,做为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封建官员,在举贤任能上能做得如此坦坦荡荡者实不多见,故倍受后世推祟。什么叫贤,什么叫能呢?《周记·地官·乡大夫》注云:贤者有德行者,能者有道艺者。《六部成语吏部贤能》注:有德行者曰贤,有才干者曰能。可知选人用人首要为品德,其次才是才干。现在讲德才兼备,仍然沿用的是两千多年的标淮。足见祁奚思想对后世影响之深远。

  (五)对山西中部戏剧文化形成的影响

众所周知,晋中秧歌和晋中是山西中部文化的代表。按产生顺序是先有秧歌,后有晋剧,晋剧是在秧歌基础上结合昆曲等外来剧种发展起来的产物。

  那么,秧歌是怎样产生的呢?

  这就需要说到昭余祁。当湖盆演变为古湖积平原之后,又经中更新世以来的冲积物不断堆积,始成为冲积平原。这个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面积约0余平方公里,无霜期~天,大于等于10°C积温为3~3°C,年降水量~毫米。是稳定的小麦、水稻、杂粮,两年三熟的农作物群落。

  晋祠一带种稻历史悠久,宋代欧阳修《游晋祠》诗有“晋水今入并州里,稻花漠漠绕平田;范仲淹《题晋祠》诗有:千家溉禾稻,满目江乡田。”由此可见,宋代太原盆地西部的晋祠一带稻田一望无际之景象。

  据《康熙八年》、《康熙四十八年》、《光绪八年》三版《交城县志》物产记,稻位列第三。

  文水种稻历史亦为悠久,宋代河东提刑张商英文水《溪亭》诗有:戴胜降时桑破甲,驾犁啼处稻抽尖。金代河东转运使郝侯《晚过寿宁寺》诗有:稻垅分棋局,松门入画图。明天启五年,清康熙十二年、光绪九年三版《文水县志》都将稻列为五谷之首。

  再如顺治、光绪版《沁源县志》物产中稻亦列为第三。明万历版《太原府志》将稻列为物产谷属第二。清嘉庆版《介休县志》将稻列为物产第三。民国版《徐沟县志》亦记:稻,稍有种者。

  虽然历代《祁县志》均未记载种稻之历史,但依据可信史料,在宋元之前与文水界处一带种植水稻具备充分的历史地理条件。 

  每到春天,盆地布满插秧锄田的人群,人们一边劳作,一边随意哼唱民歌小调,晋中秧歌就这样产生了。

  秧歌来自田野,源自民间。故而有很强的生命力,到清代中期,登上了舞台,才正式成为一个太原盆地独有的地方剧种,通称秧歌。晚清,太谷一带有了“太谷秧歌”的称呼。战争年代,为了同陕北秧歌区分,八分区交城山根据地将太原盆地秧歌定为“晋中秧歌”。五十年代初,在祁县成立了“祁太秧歌研改社”,便称为“祁太秧歌”。现在想来,这几个名称都不太合适,因为盆地清徐、榆次、交城、文水、汾阳、平遥都唱秧歌,叫祁太秧歌,涵盖不了这些县域。而叫晋中秧歌既丢失了现属太原的清徐,现属吕梁市的交城、文水、汾阳这些不该丢失的秧歌流行区域,又包涵了晋中东部太行山的那些根本不唱晋中秧歌的区域,所以叫做太原盆地秧歌或较为合适一些。

  晋中秧歌具有显明的盆地特色,这一点在它的曲调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晋中秧歌多数曲调娓娓婉婉、缠缠绵绵、如泣如诉,樵曲渔歌兼容。这和它的产生环境密不可分。如高亢的信天游只能产生在陕北黄土高原,悠旷的长调只能产生在蒙古辽阔草原,这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曲。

  清中期,在晋中秧歌的基础上,结合昆曲产生了晋剧,也就是中路梆子。至今在晋剧唱腔中,仍有秧歌的旋律。早期晋剧唱腔中的“那吚呀哈哈”,同秧歌中的衬词“哼嗨得儿哟”都是异曲同工。不但如此,就在河北评剧的唱腔中,我们都能听到和当板箱一模一样的曲调。可知秧歌影响之广。

  而他的根,无疑是扎在祁氏之田这片土壤上的。

  (六)对太原盆地民俗的影响

1、对街头文艺的影响

  街头艺术俗称“社火”,社就是祭祀“社神”“水神”之处,盆地的水大不过昭余祁,因此就诞生了“社火”。实际上诸如踩街、跑旱船、龙灯等均由古代祭祀活动演变而成。前些日我看了一篇资料,说晋中一带的地秧歌源自江南。我不知他的资料出自何处,但可以肯定地说,地秧歌是太原盆地土生土长的,姓晋不姓南。在青海出土的四千五百年到五千年时烧制的彩陶盆中,就有类似踏歌的舞蹈人物,这就说明,踏歌也罢,踩街也罢,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共有的传统文化,根在我们北方似乎再为准确一些。交城是地秧歌极为普遍的地方,我分析了一下,凡是闹踩街、闹地秧歌的村子,毫无例外都分布于古代河道、水泽一带。

  宋代以后,地秧歌、踩街的表演场面有“九龙阵”“九龙混水”等32个。在交城,地秧歌由36人组成,意为36天罡,意为水为龙,龙在天。前2人手执伞为伞头,伞者盖也,幡也,为神遮阳避雨;次二人执弓,为神之护卫。因为酬神谢戏,所以扮演者均按生旦角色画脸谱,流传时间在千年以上。

“跑旱船”则是代表湖盆退缩之后,人们对船的崇拜和留恋。想见在昭余祁时代,人们在节庆之日荡舟戏水、祭赛水神之情之景。在交城此节目为西汾阳村传统节目,而西汾阳又是汾河改道之前靠汾河的大村。再之前,汾阳一带则为昭余祁泽之西岸。

  此外“龙灯”初意亦为祭神。

2、对民俗祭祀的影响

  在太原盆地的县份内,与水相关的神庙无处不在。分布极广的是龙王庙、五龙庙、青龙庙、河神庙、水神庙,此外有水母庙、台骀庙、后土庙。供俸的神有龙神、水神、井神、土神、雷公、电母等。土神为后土,后土名叫句龙,是共工的儿子,一生以治水为主。他的生日是每年农历十月十五,届时要供一条整鱼、一刀猪肉、一个鸡蛋。可见后土神是生长在水边的,因此喜爱吃鱼。值得研究的是晋祠,中心的大殿叫圣母殿,供的是唐叔虞的母亲邑姜。这就怪了,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既然叫晋祠,为何不供武王而供王后?而在周代宗庙制度中,无母子同祀、女子单独立庙之制,因此这种情况决不可能在周代出现。查《水经注》,记有唐叔虞祠,杂树交阴,希是曦景,晋川之中,最为胜处。并不曾提到邑姜二字。再读《北史》,记:汾阴侯薛孝通到晋祠,独不拜。曰:此乃诸侯之国,去我何远!亦指叔虞。再看关于修建圣母殿的记载,为宋太平兴国九年(),晚于北魏余年,故应先有唐叔虞祠,后有圣母殿。当初建时也非祠邑姜,应为祠晋水女神,是否确切,有待进一步考证。 

  至于供奉龙王,亦由来已久。我们盆地一带是中国龙的源地。在中国北方地区,原始龙的出现仅有两处。一是辽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猪首龙,二是交城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猪首龙。两地相距几千里,但龙的形状相差无几。可见我们这一带是龙的故乡。崇拜龙,敬畏龙的习俗已经五千年之久。

  还有一个习俗也很奇特,就是正月添仓节丢针。届时用一碗清水,将缝纫针轻轻放于水面,通过观察针在碗底的图影判断人生的运气。这就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古代人的命运是和水连在一起的。

3、对方言的影响

  昭余祁对方言影响是深远的。在交城,方言“海”则代表富有。多的多,方言叫“海的海”。家境富足叫“山来地的酪饭海来地的茶”,“海船沤了还有三千钉”。试想,在盆地一带别说海,就是江也没有,有的只是古代那一滩大湖水。而湖也叫海,如太原海子边就是因为在一池水边而得名,北京什刹海也只不过是池小湖水。所以,盆地人把昭余祁叫作海。

  在太谷、太原南郊区一带,把水叫作“虎”。而《说文解字》中水为“式轨切”,《广韻》为“式彼切”,《集韻》《韻会》为“数孰切”,均读为水音,读水为“虎”者唯此一家。因此,我想“虎”当是“湖”之变声,所谓喝“虎”就是喝“湖”。这个“湖”非昭余祁莫属。喝了几千年昭余祁湖水的子民从古到今把水称作“湖”。在大泽时代,我们的先民以湖为生,打鱼饮用都离不开湖水,因此沿袭至今。

  在祁县方言中着火了,叫“走水了”。在交城方言中,走水了为“失财了”。我想意义是相同的,火灾肯定要损毁财物,和丢失财物没什么不同。这就要考虑为什么把失财叫“走水”?我想不外乎三个原因,一、在《周公解梦》中,水是代表财的,梦见水就意味着要发财;二、古代盆地居民的生财之道全在这汪湖水上,没这滩水了,财路也就断了,三、古代,钱叫泉,《周礼·地官·序官·泉府》疏:钱与泉,今古异名。《广韻》泉,钱之别名。汉代,曾铸有货泉、大泉五十、小泉直一等币。而泉为水,走水了也就走钱了。

  (七)对山西晋商文化的影响

  晋中一带经商之俗由来已久,从盆地一带商代贝币的不断出土,可知早在后之氐时期,盆地居民的商业活动已跨越太行吕梁,这些商人无疑是晋商的先驱。

  随着太原盆地内湖泊的逐渐干涸,盆地子民越来越多的的告别了水乡生活,走上了经商之路。从而将商业活动扩展到东南西北四路,最终成为遍布欧亚的晋商。到晚清,孕育了平遥日昇昌票号,交城四合源皮帮,前者是中国银行业的鼻祖,后者是华北皮业的领军。太谷孔家、榆次常家、祁县乔家等都是晋商中的杰出代表。无论他们如何富可敌国,追根溯源,都离不了祁氏之田这块宝地。他们吃苦耐劳,诚信做人、坚韧不拔的高风亮节正是祁氏文化时代延伸的必然。

  (八)对盆地地名的影响

  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几千年来,虽然旧貌不在,但老祖宗给我们遗留下来的地名真实地反映了历史地貌。盆地地名分三类:县名、村名、小地块名。年,我曾用半年时间专门考察绘制了太原盆地内十县市的小地名图。试图用这些地名比较准确地恢复盆地各个历史时期的自然状况。根据这些地名的考证,可以得知昭余祁对它们的深远影响。

1、对县名的影响

  晋秋时期出现的七县中有三县明确因水名,如涂水、祁是因昭余祁中的余泽、祁泽得名,邬因昭余祁泽南的邬泽得名。此外,梗阳亦应因涂泽而名。《说文解字》释:梗,山枌榆。段玉裁注:山枌榆,又枌榆之一种也,有朿,故名梗榆。唐玄应《一切经音意》引《字林》“山榆一名梗”,由此可知“梗阳”或又为“榆阳”。榆余同音,余者涂泽也,而梗阳正在涂泽之北。又因为与当时之涂水县区别,故而名“梗阳”以代“涂阳”。

  战国时期,汾阳区内建兹氏县,晋改兹氏为隰城县。《说文》释:兹,草木多益。隰,阪下湿地。《尔雅释地》下湿曰隰。通过县名,可以看出湖泊晚期汾阳一带的自然景观。

2.对村名的影响

  在太原盆地中,有很多村庄含有水草之意,如平遥的东西达蒲、东西山湖、滩头、鱼市,文水的南北武渡、伯鱼、水寨,清徐的东西青堆,榆次的南北合流、源涡、蒲池,太谷的南洸、北洸,祁县的丰泽、沙堡,汾阳的南蒲、青堆,介休的南北盐场、东西湖龙。这些村庄的名称均与水泽相关。如文水南北武渡是唐代朱雀泺的渡口,介休的南北盐场则是湖水干涸后形成的盐碱滩,平遥的东西达蒲则因沼泽时代蒲草遍地得名。

  徐沟则因涂泽得名:《说文解字》徐,安行也,从彳,余声。《集韻》余,同都切。可知许慎本音为余。民国本《徐沟县志》记:涂、徐音同。所以,徐沟即涂沟也;徐沟者,涂河通向涂泽之水道也。

  汾阳潴城亦因文湖而得名:清乾隆《汾州府志》记:“潴城村一带,旧系文湖,深一丈,长十五里,阔8里。文峪河及隐泉诸水皆入,而汇为水泽”可证。

3.对小地名的影响

  小地名是分布在各村土地的地块名称。从文水县文峪村唐到清的地名薄中看出,该村的地名流传时间最少在一千年以上。年我考察的盆地内余个村有小地名个,其中与水草树相关的地名达个,占到总数52.2%。

  总而言之,祁氏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虽然是短暂的,然而他的影响是深远的。遗憾的是祁氏文化实名不符,在山西古代史的研究中,还没有一个真正研究祁氏文化的课题,祁氏文化对山西历史文化的影响还远远没有被发掘、被弘扬;所以,我们作为祁氏文化的传人,祁氏之田的子民,都应当义不容辞担当起这个责任,尽我们的微薄之力去耕耘这块土壤。我殷切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一个阵容强大的山西祁氏文化研究会能够挂牌成立。

  作者简介:田瑞(-)男,汉族,山西省交城县瓦窑村人。中国古钱币收藏家、山西文史学者,地方志专家。

本文源自《文化介休》年总第10期

—END—

审核:王光亮原家敏

编辑:杜美锐张晓婷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精彩推荐,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hj/4890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