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文史知识之介休名人介子推

北京白癜风研究中心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nzhm/130821/4241365.html

介子推,重耳(献公子)微臣。周晋(今山西裴介)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年)。介子推早年也曾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为重耳之“五贤士”之一,即: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子推。据《韩诗外传》,谓重耳亡时,头须(一作里凫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被围,介子推割下自己臀部的肉供养重耳。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与母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与母抱树而死。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年~前年)。

据县志引《山堂肆考》,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文公曾派人多方寻找,并以绵上之田封给介子推,故绵山亦称介山。曾下令全国,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相传火禁不严,就会有风电之变,这便是我国数千年来寒食节的由来。在三晋历代,人们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以妥介子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年),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宋王当《春秋臣传》为介子推立传;民国《介休县志》、雍正《山西通志》[也为介子推立传;胡春霖《山西名贤辑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类》。

介之推不言禄

介子推言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已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龙蛇之歌

介子推耻于贪天之功,隐而不仕。解张暗为介子不平,写诗挂在朝门之上:

有龙娇娇,悲失其所;数蛇从之,周流天下。龙饥乏食,一蛇割股;龙返于渊,安其壤土。数蛇入穴,皆有宁宇;一蛇无穴,号于中野。

与母偕隐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介母见他归隐之意甚坚,便断然说:

“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屈原《九章》:

“介子忠而立枯(指抱树而死)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

介山另说

春秋时的介山,不在晋中介休县,而在河东的汾阴县。《汉书.武帝纪》载武帝诏曰:「朕用事介山,祭后土。」《汉书.地理志》又载:介山在汾阴。扬雄《河东赋》也有句曰:「周流容与,以览于介山。」这介山,就是现万荣县境内的孤山,《山西通志》记此山云:「介山上有神庙,庙侧有灵泉。」关于介之推所隐之地,晋《太康地记》、《地道记》和《永初记》都记载说在汾阴介山,可惜后人未予重视。只看重《左传》,不幸却被杜预注释错了「绵上」的地名。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在翼城县西有座绵山,俗称小绵山,靠近曲沃。介之推隐居地应该是翼城(今山西省翼城县南)的绵山。然而,据清朝乾隆《翼城县志》载,小绵山一名系因晋文公思念介之推,将国都附近的一座小山改名而来。这仅仅是一个迁移而来的纪念性山名而已,介之推不可能隐居于此。晋文公的国都在绛(今翼城县东地15千米处),距小绵山仅几十千米。如果介之推隐居于此,晋文公环山百里封田给他,就得将国都的近郊、甚至国都的一部分都作为封田,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在今山西省平定县东也有一座绵山,又名紫金山,山上有介子庙,传说此山才是介之推的隐身之地,但还没有充足的史料来证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x.com/jxshj/486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